
一直觉得清音阁的名字是峨眉山所有寺庙中名字最有诗意的一个,为了这个名字我也得走一遭。唐僖宗年间慧通禅师修建时,就以晋人左思诗句“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而取名“清音阁”。
建于明朝初年的接王亭,因朱元璋之子蜀献王朱椿来游峨眉山,山僧在此恭迎,所以叫做接王亭。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解放后重修的,规模也扩大了,主要是供朝圣者和游客观赏和休憩所用。
步上台阶,对面清音阁主殿就出现在眼前,和其他宫殿式的庙宇不同,清音阁可以进入的就只有前面这一个殿堂,屋后有石阶上山,但是已经关闭,挂上了游客免进的牌子。
清音阁内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之像,香烛缭缭,木鱼声声。门前是陡峭的石梯,两旁挂满了同心锁和祈福带,石阶起步的地方有着“贤王菩萨”四个字,氮素因角度问题似乎我每次都没有拍完。
春天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不论走到哪里总是会有各种鲜花盛开。清音阁的花儿和她的名字一样,文静而秀气,三三两两的游人从她们旁边经过时总忍不住想要多拍几张照片。
殿堂后面是一道比较高的坎,栽种着各式各样的鲜花,石壁上长着一些奇怪的小草,比如这种像是长满了红色血管又有点小透明的叶子,单着一片叶子就从苔癣里长出来,在阳光下泛着光。
在网上查了很久并没有查到什么和清音阁旁边这个石刻有关的资料,只有一个地方有过一笔带过说是雕刻的“顺治出家”,仅做参考吧。
这是一个比较大型的人物时刻,可以分为很多内容,每一组画面都是不同的故事,去了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在清音阁,不仅仅是可以看到花草禅房,还可以听到流水清音,在石刻正面,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高处奔涌而下,汇成一条白色的水帘,轰鸣声伴着水雾顺着清风扑面而来。
落叶残红,流水潺潺。我想,所谓“清泉石上流”,大概就是如此模样吧,不知道当时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否也是因为看到如此美景才写出了这么有意境的诗句呢。
顺着水流往下走,丹檐红楼的牛心亭屹立于黑白二水中间的一方巨石上,亭子两侧各有一石桥分别横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双翼,故名为双飞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弟称其为“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黑白二水合力冲击着中间状如牛心的巨石,千百年来从无变化。而一年四季不论昼夜都回荡着的水声单一而清晰,加上两桥,被誉为“双桥清音”,成为峨眉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