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心血来潮,梳理2014年我从拉萨去墨脱途中拍摄的一组照片,突然意识到今天的通麦天险和当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卫星地图和我当年照片的对比(2014年之后我再没去过通麦),弄明白了他的变化所在。同时注意到一些自媒体关于通麦天险的介绍多有缺失和错误。因此把我对通麦天险的了解在这里分享。
首先通麦天险指自林芝市易贡区排龙乡到波密县通麦镇一段14公里的道路,一侧邻帕隆藏布江深谷另一侧靠陡峭山体。由于多塌方和滑坡,因此非常危险。先传张照片看看通麦的起点
左帕隆藏布江(左)和拉月曲(右)交汇点
这里就是通麦天险的起点。318国道翻过色季拉山后就沿着拉月曲前行,当然在美丽的鲁朗小镇之前一段称为鲁朗河。从这里起,318改沿帕隆藏布前行,是你首遇帕隆藏布。 通麦的变化主要是修建了两条隧道--帕隆一号、帕隆二号,建了两座桥---通麦特大桥和迫龙沟特大桥。避开最危险的山体滑坡路段,使通麦的危险程度大大降低。离这里不远是帕隆二号隧道的起点,不知道修隧道之前的原道路是否还能通行,否则你已经拍摄不到上面这张照片了。山高谷深水急,很有视觉冲击力。 沿现在的通麦天险从西向东前行,首遇帕隆藏布则是穿出帕隆二号隧道,接着驶上迫龙沟特大桥,与桥并行的就是帕隆藏布。不久你又穿帕隆一号隧道,出隧道,通麦天险就和以前没有变化。因此今天的通麦天险更安全但对景观效果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下面上传沿着帕隆藏布通麦道路的情况
拍摄于2014年6月,正值雨季滑坡危险期,当时隧道桥梁正在热火朝天施工中
路况并没有那么的糟糕,危险来自于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与滑坡
帕隆一号隧道入口
上面第三张照片可以隐隐看到帕隆一号隧道的入口,由于我当时对新通麦建设了解不多,并没有投入更多的关注,镜头也就没对准这些隧道。拍摄时间是2014年6月13日,通麦新天险全线完工是在2015年底。
通麦大桥远拍,高耸的桥塔是建设中的通麦特大桥
通麦大桥施工现场
帕隆藏布和易贡藏布交汇点
来到这里就是帕隆藏布和易贡藏布交汇点。今天这里江面共三座桥,高耸桥塔正式施工中的是今天的通麦特大桥,由远及近依次是通麦大桥和修建于1950年代的悬索桥,悬索桥需要仔细看才能看清楚。一座桥比一座桥低。自媒体人多在这里犯错误。照片中左面是易贡藏布---帕隆藏布的支流,右边的是帕隆藏布,帕隆藏布在桥前来了个90度大转弯。因此三座桥都是跨易贡藏布,而不是一些自媒体介绍的帕隆藏布,这是急于交作品惹的祸。我们当时需要通过的是通麦大桥,因通行能力有限而限流限速,好像一次只能两辆车通行,并且不能双向同时通行,那天大概等了4个小时才得以通过,通过的时候感觉桥面颤颤巍巍的,有点心惊胆战,好在车也开得相当得慢(限速20)。这张照片就是这样拍摄的。今天的通麦特大桥更雄伟,通行能力更强大,但你没有机会站在我站的地方拍照了。这是对旅游的一点影响。
顺便说一说易贡藏布,在其上游有易贡湖和著名的米堆冰川。易贡藏布是溯雅鲁藏布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通道,米堆冰川因此属于海洋性冰川。今天也是旅游热点。
通麦大桥是禁止近距离拍照的,并且有部队守卫,这自然是基于其重要性,如果大桥毁损,则川藏南线瘫痪,入藏之路更加遥远而艰难。相信今天的通麦特大桥同样被细心守护。
通麦大桥也是林芝市易贡区和波密县的分界点。跨过桥很快到波密县通麦镇,那里也有旅游配套设施。
最后再分享一组波密、墨脱公路及墨脱县城的照片
穿过通麦天险向波密的道路
帕隆藏布穿波密县城而过,早晨美景
墨脱公路起点,当年刚刚开通
公路开通了,城市就逐渐失去特色了,墨脱县城街景
墨脱城外的一个雅鲁藏布江转弯,可以渐渐芭蕉树
墨脱县城,四周郁郁葱葱,种植水稻、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