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街口三条东边有一条胡同叫珠八宝胡同,珠就是珠光宝气的珠,八宝就是八宝粥那俩字儿,光听名儿就知道这胡同很有来历,今个儿就和大伙儿聊聊这个地儿
新街口三条珠八宝胡同
这条胡同夹在新街口三条和四条之间,这条胡同虽然不长,但名字背后却隐藏着一段故事,珠八宝这仨字儿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关于达官显贵的事儿,其实不然
这条胡同的原名叫猪粑粑胡同,说白了就是猪大粪的意思,明清时期的西直门内并没有现如今这么繁华热闹,相信老北京人都还记得在这条胡同的西边有一粪场,当年粪场的掌柜还号称粪霸
粪霸雇人到北京城的各大公共厕所收集大粪,然后运回粪场,搀上炉灰晒干了转手再卖给北京郊区的农民当肥料,如今看来,这卖大粪几乎可以算得上是一项无本儿的买卖了
正因为这座粪场的存在,新街口附近诞生了不少具有行业特色的胡同,除了猪粑粑胡同之外,位于新街口四条和有果胡同之间,也就是东新开路北边,早年间还有一条屎壳郎胡同
清末民初,老百姓觉得猪粑粑和屎壳郎的名儿太不雅了,要说还是咱北京人有想象力,大伙儿一商量,得嘞,猪粑粑改成叫珠八宝,屎壳郎改成叫时刻亮胡同,这么一来,原本臭气熏天的胡同名儿瞬间就变得光芒四射了
老北京的胡同名儿有很多都是劳动人民的结晶,不过早年间老百姓能上学的并不多,所以文化水平有限,起的名儿也特好记,但是说出来不太雅,比方说早年间北京还有一条胡同叫母猪胡同,后来才改成梅竹胡同,还有一打劫胡同后来改成了大吉胡同
而珠八宝胡同往西有一条有果胡同,关于这条胡同的来历却在着很大的分歧
就在珠八宝胡同与东新开路之间有一条跟时刻亮垂直交叉的胡同,叫有果胡同,这三条胡同早已经消失了,后来合并成了一小区,然而关于有果胡同的来历至今都说法不一
听老街坊说这地界儿最早叫有鬼胡同,因为它的地理位置说明了一切,当年的有鬼胡同西边挨着屎壳郎,东边贴着猪粑粑,白天没人,夜里也就剩下鬼了,所以周围的老街坊称之为有鬼胡同
后来叫顺了嘴儿就成了有果胡同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有果胡同过去叫油炸鬼胡同,所谓油炸鬼指的就是油条,大都跟烧饼一起搭配着卖,当时也有人管油炸鬼叫油炸果
现如今天津还一直保留着果子的叫法,比方说煎饼果子,棒槌果子等等,关于油炸果还有一个传说,早在宋朝秦桧陷害岳飞引起了众怒,很多为岳飞鸣冤的人都纷纷遭到了迫害,当中就有一个叫施全的人,因为和秦桧对着干被砍了脑袋,还要灭门九族
施全的兄弟没辙儿只好隐姓埋名儿逃到天津,一家人为了糊口就支了一摊儿,卖一种油炸的面食,取名叫油炸桧,取油炸秦桧儿的意思,大伙儿一听感觉有点意思就都来捧场,时间一长所谓的油炸桧就被叫成了油炸鬼
而这条油炸鬼胡同当年就是由此得名的,时间一长,大伙儿都觉得这名儿听着不舒服,油炸果叫起来又特别扭,所以后来才叫成了有果胡同,只可惜有很多消失的老北京胡同并没有留下太多影像资料,所以胡同当年的模样也永远停留在了老北京心中
西直门内新街口
准确地说历史上的新街口说白了就是四条马路交叉形成的一路口,这地界儿名为新街口,明清那会儿在西直门,最早其实叫合义门,所以当时叫合义门街,从元大都的地图上能看出来当时合义门的北边是积水潭,其余三面都是通往积水潭的河道,其中南北走向的这条就是现在新街口北大街和南大街的所在地
直到明朝北京城往南移了五里地,这样一来来,积水潭的北半部就被阻隔在了北城墙之外,从此这条位于西直门内南北走向的河流也就断流了
河道被填平之后变成了街道,相对于旧有的街道而言,自然可以称之为新,当年这片儿叫新开道街,路口因街得名儿,叫做新街口,现如今新街口还在,而新开道街干脆改成了新街口南大街和新街口北大街
这和当年街与口诞生的先后顺序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了,顺着新街口北大街往北直接能上北二环,但是早在五十年代之前这条大街最北端是被咱北京城的北城墙堵死的,五十年代城墙打通之后,当年内城的一圈城墙就变成了二环路
从此新街口也因为交通便利成为车来车往的交通要道了
蒋养房胡同
明朝宫廷的后勤部门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二十四衙门,这都是用来伺候皇帝吃喝拉撒睡行动坐卧走的,今儿咱就重点说说浣衣局,蒋养房胡同当年就是浣衣局的所在地,所谓浣衣,顾名思义就是洗衣服的意思,而浣衣局说白了就是明朝宫廷的洗衣房
这项工作无疑是女人的强项,这里的女工大都是宫廷里退休下来的,她们算是当年的职业女性,而浣衣局也起到了退休女干部活动中心的作用,只不过被送到这儿的宫女儿并非都是功成身退,其中不少都是带罪之人
比方说魏忠贤的名誉媳妇儿,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奶妈客氏,后来就被崇祯皇帝发配到了浣衣局,最后生生被打死,在民间浣衣局叫桨绛房,现如今衬衫西服洗完了得熨,早在过去礼服大褂儿洗完了得桨,浆的原料是一种淀粉
用水稀释后把衣服放在浆水里过一遍,再晒干了就变得挺拔平整了,直到清朝末年桨绛房演变成了蒋养房胡同,当年的遗址已经不可考了,只剩下积水潭医院成为这条胡同里最有标志性的建筑了
熬鹰的北京人,后英房胡同
西直门内有一条后英房胡同,早在明清时期这地界儿叫鹰房
电视剧《孝庄秘史》里,很多情节都演了多衮老是举着一只鹰,这不是为了推动剧情而设计的,是因为过去很多达官显贵都是玩儿鹰的行家,除此之外,老北京还有不少鹰户,逮着鹰后直接送进宫廷,不为别的,就是能抵赋税
老北京人都门清儿,过去东华门有一个地儿专门负责训鹰,其实宫里养鹰就是为了让它帮忙逮兔子之类的动物,鹰是一种不老实的飞禽,想让它听话可没那么简单,所以所谓的熬鹰说白了就是训鹰的第一步
所谓熬鹰就是白天晚上都不让它睡觉,而且到了晚上,哪人多奔哪去,老鹰向来机警,人一多自然不敢睡觉,就这样几天下来鹰的野性就被熬没了一大半,通常情况下,熬鹰需要仨人三班儿倒,一个人负责白天,其余俩人分别负责前半宿和后半宿
宫廷里边玩儿鹰最早是为了配合皇帝狩猎,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代表皇家身份的娱乐项目,跟现如今的网球儿,高尔夫球儿似的,随着八旗子弟的落魄,玩儿鹰慢慢的才流传到了民间!
北京话中有一个词儿叫顽主,形容北京人不仅玩儿的像样儿,而且还能玩儿出境界,过去可能会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现如今看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乐趣越来越少,所以早年间的玩心不仅成了令人怀念的生活态度,还成了一种独特传承老北京文化的方式,本文由北京城oid原创,抄袭必究,欢迎关注北京城oidschool公众号!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