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街是在几条有着800年历史的老胡同的原址基础上扩建而成。

遂安伯胡同是我出生生活二十多年的地方,也是这几条有着悠久历史但已消失的老胡同中的一条。

遂安伯胡同

遂安伯胡同,位于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端北折进西石槽胡同到干面胡同,南有两条支巷通红星胡同(原无良大人胡同。),北有支巷通东石槽胡同,全长578米,宽7米。遂安伯胡同,形成于元代,定名于明代,是以贵族府第命名的胡同之一。明朝属黄华坊,称遂安伯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沿称。遂安伯胡同曾是明朝功臣陈志的府第,陈志被封爵为遂安伯后,胡同遂以其爵号命名。 我家住在遂安伯胡同19号(老门牌9号),胡同东口是南小街,往南一公里就是北京火车站,属建国门派出所管辖,往北路东小雅宝胡同,禄米仓胡同。禄米仓胡同口有家副食店。路西干面胡同口有一个饭馆,我家是双职工,所以,寒暑假时饭馆是我家的小饭桌,除了周日(当时是一周六天工作制),每天中午定点去吃饭,也可以带回家吃,父母每个月会提前给饭馆交钱和粮票。

红星胡同

胡同西端接西石槽胡同干面胡同,南接东单北大街的无良大人胡同(1965年改为红星胡同),红星胡同西口南面是东堂子胡同,往北依次是米市大街副食店,宝泉堂浴池,庆丰乳品店,煤珠胡同。胡同西口对面是上海小吃店,经常在那里买早点,喜欢吃他家的饭团,甜甜糯糯的饭团里包裹着油条,夏天有散啤按碗计价。它南边是基督会教堂,煤渣胡同。北面是红星电影院,金鱼胡同。现在留下的只有基督教堂了。

胡同已不复存在,为了记录专场回了趟金宝街。

我们院儿西边是北京市电车公司,东边是随安伯小学,现已改成史家小学分校。

我们院儿的位置就是现金宝街香港马会的对面。现在叫隆基大厦,仍然沿用遂安伯胡同19号,院内盖了前后两栋相连的七层楼。

60年代,电车公司有礼堂,周末经常放映电影,小的时候我们会爬房,翻墙混进去看电影,现在院内的金宝轩就是当年的礼堂位置。

我们院是标准的四合院建制,五进院落,横跨两条胡同,后门在东石槽胡同,大门是高台阶广亮大门,门前抱鼓石,进门是一字影壁,游廊下去,经垂花门而进入二进院,正址前廊后厦,正房两侧有耳房,东西厢都有抄手游廊与正房相联,东西各有跨院儿,第三进院住着位部长,第四进院住着一个司长和一家姓侯的高工,第五进院落是一个U型后罩楼,我家就住在后罩楼的三间北房。

第一进院有棵粗大的槐树,树龄也在百年以上。小伙伴们在树上装了一个篮球筐,经常在树下打篮球。有时也在胡同里踢球,当时还没有铺柏油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电线杆还是木头的。

六十年代胡同两侧栽种新的槐树,我们在胡同里踢球,会把小树当成球门,经常会摇晃小树,门房张大爷就把小树都刷上大粪,防止我们摇晃小树。大院是中直机关宿舍,属于房修一公司,每年都会维修,三年会大修。

当年大院里,每个小院都会有一个公用水龙头,大家洗衣服做饭一起共用,夏天直接在院中水管上插杆软管冲凉。到冬天,会把裸露在外的水管子用草绳包裹起来,夜晚还要把地下的截门关掉,以防水管受冻裂。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家家都兴盖小厨房,开始把水管接到家里了,有的廊子也封成了房子,前院的游廊也拆了。到后来院中有的厕所也改成了住人的房子了。

第三进院子最漂亮,三间北房带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有回廊相通,院内十字甬道,院中种有丁香和腊梅,还有两个直径超过一米的大水缸,当年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下,我们院儿挖防空洞时还挖出了一口老井。胡同中段还起了一个烧砖的窑,为挖防空洞,有人还跑到城墙去扒城砖。

第三进院配有锅炉房,冬天暖气取暖,这里住着水产部副部长和他的秘书、通讯员。西厢房住着通讯员,厨师一家人,东厢房住着秘书一家人。记得早年通讯员骑一个红色老款的幸福牌摩托车,转向是一个红箭头左右掰。

第二进院的北房住着一位李万通局长。也是部队转业的,他家老三和院里同期的孩子去当兵,在唐山大地震时,还去现场救援。听他们描述当时的场景,真是惨不忍睹。唐山地震时李是物资局长,他从物资局调来了帐篷等物资,我们在日坛公园中心位置,搭起了抗震棚。上百平米的大棚子,我们院每家都有位置,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好一段时间。

还有一位宫明山局长,住在前院东侧院的一栋西式大房子里,地面铺的都是西式花砖,家里一尘不染,地面亮的好似镜子,进门要先换鞋。84年曾有一个电视剧“海啸”,里边的主人公就叫宫明山,讲的就是他在胶东抗日的事迹。

我小学就读于遂安伯小学,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天放学,在校门口列队回家,一个班分成几个小队,一个小队十来个人,因为我们院和学校一墙之隔,当走到我们院门口时,呼啦一下,八九个人进了院子,剩下人的也没了队形。

还有个乌龙事件,胡同里的孩子们都爱上房玩,想当年我们就在房上跑来跑去,捉迷藏,放风筝,文化大革命时期间,有几个外院的孩子从遂安伯小学爬上房抽烟,淘气的孩子把烟头扔进了一个天窗里,这是一个放家具的仓库,结果点燃了里面的沙发,孩子们吓懵了,大人发现赶紧拨火警电话,说水产部的仓库着火了,结果,消防队一听部委的仓库着火,一下来了七八辆救火车,排了半条胡同,实际上也就用了一辆消防车,因为车也进不了院子,火很快扑灭了。

为什么院内会有放家具的仓库,因为过去都是配给制,每家每户都不用自己买家具,都是公家给配,每月会交几毛钱租金。每家都是一样的家具,桌子椅子,床和柜子,级别高的还会配沙发。到了80年代初,家具店有了钢木家具。我家还凭票买一个折叠的方圆桌,电镀腿儿的,我妈妈家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

当年要想洗澡,大家都要去公共浴池。我们会去我妈妈的单位,就在王府井南口北京饭店对面那个红砖楼-煤炭部,浴室在地下室。每次从家走到王府井,会经过米市大街,协和医院,东单三洋信托商店,东单菜市场,东单邮电局,青年艺术剧院,国家民航总局,如今此地已变成了东方广场。

因为母亲单位在长安街上,有一年国庆,我们为看游行队伍,早早的去了她的办公室,等到夜晚趴在窗户上,看长安街的彩排队伍。

王府井路口东南角,国家民航总局,三层楼建筑。1992年在此开了中国第一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麦当劳。 胡同里很多院子都是单位宿舍,如人民日报社,水产部,冶金部,外交部等。住过的名人有,9号人民日报总编邓拓,画家华君武,19号的民主人士杨夫清。14号是袁世凯的宅子,他的次子袁克文,民国四大公子之一,门上榜“洹上袁宅”四字,28号开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42号开国将军朱良才,后来住进的是北京军区政委。胡同西口路南住着王光美的二哥王光琦,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遂安伯胡同

据说是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曾任燕京大学教授。地质学家李四光(在电车公司对面的一个西式小洋楼,地下室和一层是红砖结构,二层是全木结构),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楼是建国门派出所,办学习班的地方,后来这个院子感觉是关押神秘人物的,车子开到门前都是按喇叭,直接开进院子,临街的窗户从来没开过。胡同西头住着周总理的三弟周同宇。10号住着民国时期北宁铁路局局长陈觉生。

今天的东城区的金宝街和西城区的金融街,两个遥相呼应的的充满世界顶尖奢侈品的高档街区。

金宝街作为1998年北京市赴港招商签约项目,北京市6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北京金宝街--这一从王府井金鱼胡同到雅宝路的730米长的大街,可以比肩纽约第五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伦敦新庞德街等的国际水准高端商街。

金宝街上随处可见的顶级会所、高档购物中心、甲级写字楼,以及酒店式公寓等。

如今金宝街上已没了胡同的影子了,但是在路北巷子里还残存了一些未被拆迁的院落,仍然挂着遂安伯胡同的门牌。据说香港富华集团还有往北扩延的计划,但至今也没有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