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曾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西什库教堂,北堂原址最初建在中海西侧府右街北口蚕池口的“黄金地段”, 清康熙四十二年落成,并御题“ 万有真原”,其址在紫光阁以西、羊房夹道以南,因此也俗称叫蚕池口教堂,清咸丰十年重建,清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六年慈禧太后大规模整修西苑,将蚕池口救世堂也纳入苑中,作为交换,将西什库(原为明北京城皇室内府所辖的十个库房,因地处皇城西北隅故得其名)三分之二的面积供新堂使用,所以新的北堂也俗称“西什库教堂”,清光绪十六年迁建于明代的西什库旧址,次年落成,为北京地区著名的四大天主教堂之一,清初,法国传教士张诚、白进等人来中国传教,清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在皇城西安门内赐给法国传教士广厦一所,名叫救世堂,为北堂前身,该堂“ 轮焕崇闳, 可为中国第一”:教堂坐北朝南,堂前设三排铁栅栏,每道铁栏中设铁门,为巴黎巧匠制作;教堂建在中式汉白玉台基之上,前面更设宽敞月台,环以汉白玉栏杆——最奇妙的景象还在于教堂继承了救世堂的哥特式风格,然而其月台东、西两侧各建一座纯正中国式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双塔与翘角翼然的传统碑亭形成了全北京城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奇观,这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有趣一幕,二者以并置的方式出现在同一作品中,与西方教堂不类似,教堂的灰砖与红色木门窗以至室内装修的红、绿油彩也可说是对北京地区建筑传统的借鉴与融合,北堂为北京地区天主堂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哥特式教堂在北京地区的代表,现仅存北堂为法国哥特式建筑,北堂平面呈十字架形,尖拱大门,穹隆顶,大堂面积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塔尖高31米,大堂前有月台和汉白玉石栏,正门两旁有光绪皇帝御制碑亭两座,大堂坐北朝南,立面钟楼三层,一层为三间,每间一个层层递进的尖券透视门,门间有汉白玉雕的西洋柱式,柱间壁龛中雕有耶稣像;二层中间为玫瑰窗,两边为尖券窗;三层中间为高耸的三角山花,两边为天券窗,四层钟楼均为尖塔造型,教堂平面为十字造型,内部纵向三排木柱,顶为三角桁架,灰筒瓦,清水墙,侧面为壁柱和尖券窗,除了主体建筑,大堂北侧有正祭台和配台,后为苦难堂,南侧建有唱经楼,西什库教堂还有面积很大的附属建筑群,包括图书馆、后花园、印刷厂、孤儿院、医院以及光华女子中学、若瑟修女院和天主教华北教区主教府等,现为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使用,现为为北京市第三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