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县离厦门仅1.8公里,却不归大陆管辖,这里的同胞在厦门买房。怎么回事呢?这个县就是金门县,由金门岛、小金门岛(烈屿)、大担岛、二担岛、东碇岛、北碇岛等12个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离澎湖县约152公里,离我们台湾岛约210公里,但离厦门的角屿岛仅1.8公里。
金门雄峙闽海、汪洋四环,旧名浯洲,又有仙洲、浯江、浯岛诸称,自古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所辖管,在同安县的历史有着重要地位,有“无金不成银”、“无金不成铜”的俗谚。金门本为蛮荒之地,汉人最早对其进行了开发。西晋末年,苏、陈、吴、蔡、吕、颜6姓家族为避战祸移居此地。
803年,唐廷在泉州设置了个牧马场,金门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在小金门岛上的红石山上设有牧马寨作为牧马之用,此为金门设置行政机构之始。与此同时,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12姓也随陈渊入金门开垦,陈渊因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国主王审知为增加收入,开始在金门发展产盐业,并让当时的“开浯恩主”陈达“管理盐事”。此后,金门一直是各朝各代重要的制盐场地。1153年,南宋大儒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并在金门燕南山设燕南书院,掀起了金门人的争相向学,使得金门一时间文风鼎盛。
元朝建立后,在金门设浯洲盐场司,官职从七品,是当时金门地区最高的行政机关。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5卫12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12所之一,明兵部称呼其为“金门所”、“中左所”,下辖峰上、官澳、田浦、陈坑4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
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明朝便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由浯洲屿改名为金门,遂袭用至今。嘉靖倭乱时期,金门遭倭寇祸害。史载:1560年三月二十三日,倭寇从料罗登岸,二十六日劫肆西仓、西洪、林兜、湖前诸乡社,死者数百人;二十八日复有倭艘自石壁兜登岸,再劫平林、阳翟等十七都诸乡,最后攻陷官澳巡检司城。
接着,倭寇“纵火屠城,自夜至旦,刀斧挺击,积尸与城埒,城外亦纵横二里许,妇女相携投于海者无数”,整个金门东边半部分岛,几被洗劫一空。金门守御千户所城守军无人驰援,为金门最惨重的倭寇掠劫。明朝灭亡后,金门一度成了明郑的势力范围。1683年,清军彻底占领金门。
甲午战败后,德意志帝国看到清朝就是一只纸老虎,也想从中捞一把好处。1895年七月,德意志帝国海军大臣向清廷外交大臣提出,要在中国弄1个军港。当时的德国东亚巡洋舰队司令何孟甫认为厦门是最佳的战舰基地港口,想打算先借租金门作为储煤站,或是取得对厦门“暂时有限的占有权或管理权”。
随后,德意志帝国海军东亚巡洋舰队派3艘军舰停泊在金门后浦港(今金门县金城)下锚停留,让工程师率工作人员上岸作岛屿测绘,就金门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差、地质状况、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各个项目进行仔细的调查记录,准备为将来作为建造军营或储煤站的参考资料。
不过因金门四面受风,开港不便,所以德意志帝国最终只得放弃此地,将青岛作为自己在中国的第1个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厦门军政府参事会派代表向福建都督府请愿,将厦门与金门一同从同安县分离为“思明县”,获得准许。1915年4月,金门正式从“思明县”分离,设金门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于1937年10月26日,在飞机和战舰炮火的掩护下,分乘20多艘小艇,分别从后埔、古宁头等地强行登陆金门。守卫在滩头的金门100多名保安队员、壮丁队员迎战进犯的日军,经过一小时战斗全部阵亡,日军旋即夺取金门岛。抗战胜利后,民国收回金门县。
新中国成立,民国政府仍把持着金门县,于是造成了“离厦门仅1.8公里,却不归大陆管辖”的奇葩现象。据金门县志记载:金门现有居民的组成,大概分为5种,1是乱世遗民、2是泉州的世家大族、3是邻近都邑的商贾渔民、4是历代戍守金门的军人、5是赘婿谪配而来到金门的。
虽说金门县现由台湾省管辖,但因离大陆近,所以在情感上亲近大陆。金门人与福建一样,家族观念十分浓厚,很多生活习惯跟厦门没差别,说闽语,用人民币,支付宝和微信购物。而且金门的同胞都在厦门买了房,所以经常往返于厦门~金门之间。早上坐半个小时的船班到金门工作,晚上买好东西回厦门过夜。
直到今天,厦门环岛路上的巨幅标语“一国两制统一中国”,与金门大担岛的巨幅标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遥遥相应,共同期盼着祖国迎来最终的和平统一。(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