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回是一个善于经商的民族,起初从事珠宝、香料贸易(主要是便于运输),定居中国后开始转向牛羊肉、皮毛、茶叶、盐、粮、丝绸等业。明清南京三山街地区的颜料坊、锦绣坊、毡匠坊、永安坊(俗称沙窝、沙湾),正是丝织锻造的风水宝地。用秦淮河的水织造出来的丝绸缎锦不易霉烂,成为七彩绫罗的丝绸织造中心。新桥的鱼市、柴市、牛市三市都是为丝绸织造中心、织工服务的。老南京民谣中有四宝——“大脚仙、咸板鸭、玄色缎子、琉璃塔”,这四宝当中,有三宝与回回人有关。“大脚仙”正是回族妇女不缠足的大脚妹,才能胜任织造业。唯有在南京门西金陵织造中心一带,才能看到此景。乾隆皇帝巡视机房,见织工短衣盘辫、气概雄纠,笑曰“此真机包子也”。女织工大脚,与男织工一样干重活,由此人们皆以机包子呼织匠云。[1]
一、安南诗人眼中的缎坊哈品南
南京丝织业最鼎盛时期,从乾隆朝至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要想寻找到当时商民资料已经是很困难之事。前不久,笔者购得邓攀编著《金陵汉诗》一书,书中收录了(安南)武浑珽、胡士栋两位使臣赞扬三山街缎铺哈品南的诗,现将该诗和作者介绍、解读列出,与读者共享哈品南参与丝绸之路贸易的真实故事。
赠江宁三山街缎铺
武举候补分府哈品南
才业宁惟武服供,试看经纬见通融。
描花刺绣家机袖,贯甲争袍世冶弓。
五彩堪施虞后绘,七衮奚改帝孙工。
理丝制锦其余事,阛阓休将一例同。
出处:《华程诗集》,越南汉喃研究院藏钞本。
解读:本诗作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作者初至江宁府城,或三十八年归途重返时。明清时的三山街南通聚宝门,西达水西门,位于当时南京城的东西和南北的轴线交汇处,西北近府署,东南望贡院,为城中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店铺鳞次栉比,游客川流不息。
哈品南为三山街缎铺店主,从作者的诗句内容可以看出,其所营刺绣锦缎品质优良。稍后数年另一位安南使节也有诗称颂哈姓缎坊,说明其盛名在外,故能吸引外国使节成为固定客户。至于哈品南的武举身份、候补分府官衔,当是他通过捐纳所得。因清代捐官风行,故富裕商贾常捐输功名和官衔,以提升社会地位。
哈氏不是常见的汉族姓氏,多来源于蒙古族和回族。三山街有清真寺,回族人口较多,绸缎业也是南京穆斯林涉足较多的行业。据《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记载,南京回族世家有哈氏,明代迁入,始祖为哈尔布丁;清末民初,距三山街以北不远处的内桥湾清真寺(大约始建于康熙朝)有前后多任掌教(伊玛目、阿訇)皆为哈氏。因此,乾隆年间在三山街经营缎铺的哈氏应当属于回族。本诗有助于丰富对清代中期南京商贸史、民族史的认识。
作者介绍:[安南]武辉珽(1731-1789),初名仲恭,字温奇,号颐轩。海阳唐安县慕泽社(今属越南海阳省平江县)人。后黎朝景兴十五年(1754)甲戌科进士。三十二年(清乾隆三十六年)被任命为出使清廷的使团甲副使,次年春正式启程,至后年冬回国,升兵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封红择伯。使华期间,“触兴吟题,诗凡千百首”,编为《华程学步集》。今存其弟子宁逊于西山阮朝光中三年(1790)书序的《华程诗集》,收诗一百四十余首,记录了使程沿途所见景观及人事见闻,并依时间顺序编排,后附赠答之作。
赠三山街缎坊哈姓
陶朱何事五湖东,自有财源浩不穷。
尽许市城称吏隐,且看经纬极人工。
桂山香发丹连宛,荆宅花开紫满丛。
他日凤毛皆国器,纡拖元已具藏中。
出处:《花程遣兴》,越南汉喃研究院藏钞本。
解读:本诗作于清乾隆四十三年或四十四年。此前,安南使节武辉珽于乾隆三十七年在南京作有《赠江宁三山街缎铺武举候补分府哈品南》。此处的缎坊哈氏与缎铺哈品南应当为同一人或属同一家族。从与两任安南使节的深厚交往来看,哈氏家族作为缎坊世家相当成功,多次为安南使节供货,以至名闻海外。作者在诗中对哈氏不吝褒扬,深赞他是财源不竭的陶朱、无意官场的隐士。
当时,安南使节常利用出使机会买卖谋利,故与中国商人多有交集。有意思的是,作者在此次出使中因走私问题屡陷风波。先是其仆从陈廷暄、阮文富以剃发易服私越边境的方式以图贩货谋利,在广西被拿获。安南国王表示待他回国后将以不能封□束手下对其加以处分。后两江总督萨载又奏报他“自江宁乘船,……该贡使营利,借□本与船户杨聚锦贩卖私盐。买盐七百七十包,每包重均系五十斤,装入贡使船内”。贩私盐历来属于重罪,但因其外邦身份仍交安南国处置。不过从作者后来的仕途看,似乎这两件事并没有产生严重影响。
作者介绍:[安南]胡士栋(1739-1785),字隆甫,号瑶亭、竹轩。艺安琼流还厚(今属越南乂安省)人。后黎朝景兴三十三年(1772)壬辰科进士,高中会元、庭元(相当于状元)。三十八年(清乾隆四十二年)任副使,出使清朝。次年秋抵北京。后年秋返回国都升龙(今越南河内)。后任顺化督同。任满,改武官都指挥使、权府事。卒赠工部尚书,封班郡公。所着有诗集《花程遣兴》,收录出使诗作,翰林院校理兼国史纂修汝慎斋点评。
二、净觉寺清乾隆《捐款修建碑》印证了哈品南的存在
《金陵汉诗》一书的作者邓攀先生,是南京著名作家之一。笔者与邓攀先生见过几次面,也最爱看邓先生的大作。邓先生在现有的资料中,判断哈品南是回族,真是难为邓先生了,因为邓先生不是专门研究回族史的。为证实哈品南是回族缎商,笔者找出几年前所笔《净觉寺清乾隆捐款修建碑》一文,该文发表在《南京穆斯林》2017年第4期。
南京净觉寺因为有洪武、宣德、嘉靖三位皇帝相继参与敕建,成为全国少有的皇帝敕建的清真寺,在历史上的明代和民国期间净觉寺两度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中心。三位皇帝敕建的雄伟壮峙的净觉寺古建筑群,几乎完全毁于洪杨之乱。寺中的大量碑刻不知去向,直接反映净觉寺历史的碑刻,仅存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捐款修建碑》。该碑长130公分、高80公分,是目前净觉寺内保存历史最早的石碑,至今有235年历史。
碑中记载众多乡老捐助净觉寺的名单和金额,是研究清中期南京回族世家的重要依据。由于该碑年代久远,经风雨剥蚀字迹多模糊不清,很难辨认,故《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江苏省回族古籍提要》等南京回族历史资料中,都未载该碑内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博物院张正祥先生为抢救该碑拓片。1992年6月20日郑自强先生根据拓片整理出拓片内容。尽管许多文字无法看清,从现存的文字记载,可了解到该坊有38个回族姓氏参与净觉寺的捐款(马松仁先生称共有217人次参与捐款)。其中伍氏家族有31人捐款,各宗马氏有46人捐款,金氏13人捐款,哈氏12人捐款,刘氏8人捐款,钱氏6人捐款,鲍氏5人捐款等。由此可见乾隆时期,伍氏家族对净觉寺的维修贡献最大。[5]
在12位哈氏名单中,就有“哈品南银叁两”的记载,另有“哈以恒银拾两、哈群甫银伍两、哈口顺银肆两、哈元昌银叁两……”等内容,可见乾隆时,哈氏家族兴旺发达,哈品南仅是哈氏家族成功商人之一。
(净觉寺碑刻·陶起鸣摄)
三、元代三千回回落户南京
据白寿彝主编《回族人物志元代》第二页记载:“窝阔台即位,哈散纳统领阿儿浑军,并回回人匠三千户,驻于寻麻林,设局织造西锦。”按许有壬《至正集》卷五三《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中明确记载:阿儿浑人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可见哈散纳统领阿儿浑军是一只(支)穆斯林部队。寻麻林即后来的洗马林堡,在河北省万全县境,是元代的关防要隘。这三千户回回人匠织造的西锦,是西域特制的丝织品,其中名贵者,一种叫撒达刺欺,一种叫纳失失。《元史》记载:“弘州、寻麻林纳失失局,秩从七品。二局各设大使一员,副使一员。至元十五年,招收析居放良等户,教习人匠织造纳失失于弘州、寻麻林二处置局。三十一年,徽政院以两局相去一百余里,管办非便,后为二局。”“管领丰州捏之局,头目一名,掌织造花毯。至元十七年置。”“弘州衣锦院,秩正七品。大使一员,典史、司吏各一人。”[《元史》卷八九《百官志》]。
元时江南回回多,是“元时回回遍天下”的特点之一。江南山清水秀,又有玩乐戏耍的风流场所,自然吸引了大量元代贵族巨富,他们的随从、什役和工匠也跟随而来到江南。许多回回下层的能工巧匠寻找到用武之地,纺织业是首位行业。元朝在建康设置的官衙机构多集中在东西锦绣坊地区。[2]
“元世祖设东、西两大织染局于金陵,各辖能工巧匠三千余人,织机百余台,常年为皇室及蒙古贵族们织造锦缎丝帛。”[3]
正因如此,南京城南门西一带成为回民集中地。南京最古老的清真寺,元时称为铜作坊清真寺,明代赐为净觉寺,就坐落在三山街,它方便了这一地区穆斯林的宗教活动。
明代开始将云锦广泛运用于文武百官的朝服补衣之上,在南京设“内织染局”“神帛堂”机构。清代在南京设“江宁织造局”,专织朝廷所需锦帛绸缎。曹雪芹家庭曾三代世袭“江宁织造”一职。
清乾隆、嘉庆年间,南京丝织业发展尤其迅速,甚至超过了苏、杭二州,已成为南京最主要的行业,鼎盛时拥有织机三万多张,织工五万余人,从事与丝织相关营生的商民更是多达二十万人。[4]无数的回族商人,参与丝织业对外贸易。
注释:
[1] 陈作霖撰《炳烛里谈》,南京出版社,2008年,第299页。
[2]《江苏穆斯林》2016年第3期,第69页,《西域飘来的云锦》。
[3][4]田飞、李果着《寻城记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12年,第248页。
[5]《南京穆斯林》2017年第4期,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