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语(百话)地区曾盛行修撰族谱
既然传说并不是事实,族谱的修撰者为何要建构一个附会的甚至是虚假的故事呢?陈乐素的研究已经表明,珠玑巷的传说实际上是在明代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就是说,发生在宋代的移民大迁徙在明代被大量族谱重新转述出来。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这种错位的转述有其现实需要。
既有的研究已经指出,明代嘉靖年间的礼制改革对于百话地区宗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社会上的士庶之家开始纷纷建家庙、立祠堂、编族谱、设族田,追溯十几世甚至更古老祖先历史的妄附之风也成为风尚。珠玑巷传说的流行与明清时期百话宗族的大发展以及他们大量族谱修撰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学界质疑】
珠玑巷移民传说疑点不少
关于珠玑巷移民的故事,上世纪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不少疑点:从族谱所载的有关文书来看,作伪的痕迹相当明显:文本中的不少职官制度在明朝才出现,如“贡生”、“黄册”、“知府”、“图”等,而且文中提到有关官员的名字也子虚乌有。对有关故事文本的研究表明,其真实性大有疑问,显然是编造出来的。
著名历史学家陈乐素先生认为,族谱记载的文书,从文字、文体、史实来看,都有许多问题;族谱的传说,把北宋末和南宋末两次动乱产生的移民事件混为一谈。他特别指出,《宋史·贾似道传》的胡妃故事,演变为珠玑巷苏妃故事,再构成南雄居民被迫南迁的故事。
关于故事发生的时间,多数学者认为产生于明代。那么,为什么要编造这个传说?不少学者认为是明代社会动乱后,百话居民应对编户齐民的策略。众多学者还指出,是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取得汉族身份的策略。梁启超很早就注意到珠玑巷传说与民族意识的关系,认为传说的特征大致就是证明珠江三角洲人(以广州为例子汉成份相对会比其他百话地区多一丢丢)的祖先是出自中原的汉族。(令人窒息的操作)
【一个结论】
明代文字记录宋代的故事
曾教授认为,所谓“罗贵等97人集体南迁”的故事,很可能是一支小部队,在失败后集体匿藏时,为了应付入元以后的编户齐民而编造的身份故事。在经过长期的口传之后,他们的后人在明清时代编篡族谱时,这个故事被文字记载下来。这样可以解释故事的歧异和文字中的明代印记,也可以解释集体行动的必要性和它取得广泛认同的原因。
曾教授最后说,必须肯定,历史上有大量的移民从珠玑巷迁移到珠江三角洲,但是也必须指出,有大量自称珠玑巷移民的族姓未必像他们自称的那样,来自珠玑巷。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需要隐瞒身份,而地处交通要道,兵家必经之地的珠玑巷,每逢战乱必定一扫而空的珠玑巷,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无可稽查的掩护,这就是百粤语人来源地集体记忆的秘密。
那么,这些家族的祖先是否真的都是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吗?陈乐素的研究认为,珠玑巷的名称在宋元史籍中尚未发现,在《琴轩集》所载明永乐年间东莞陈琏所撰的几篇族谱序和墓志中,也只说伍、封、罗、李、蔡、邓、丁、何、刘、黎、李、张、袁诸族“先世南雄人”,还没有提到珠玑巷。但到万历年间,梁廷栋的《珠玑怀古》诗中就出现了“珠玑遗迹动凄极,厌说前朝有徙移”,黄公辅也有《过沙水珠玑村》诗云:“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 “已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
说明在明中叶以后,对珠玑巷的传说已经相当流行了。明末的屈大均在所著《广东新语》中已明确表明他是珠玑巷移民的后裔,并称“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根据他的说法,因北宋开封城内有珠玑巷,宋室南迁时,迁入南雄的臣民为了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地也称为珠玑巷。不过,同书中又说珠玑巷本名敬宗巷,唐敬宗死后(827年初)因避他庙号的讳才改名。可见当地已有不同的传说,莫衷一是。但即使按前一说,珠玑巷的名称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不过珠玑巷毕竟是一隅之地,当然不可能是众多南迁移民的真正故乡,至多只是他们的一个集散地。即使从家谱资料中也可以看出,不少家族来源于中原望族或始迁祖是高官显宦的记载是出于附会,就像前面所引的“公文”那样显然为后人假造,但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当一支移民家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经过几代以至十几代人的艰苦奋斗,终于赢得了家族的兴旺发达,能够与其他家族一样建宗祠、修家谱时,怎么能让始迁祖的来历和迁移历史保持空白。既然其他高门大族都来自珠玑巷,而本族也是南迁的移民后裔,认同为珠玑巷移民又有何不可?正因为如此,早在数百年前的明清之际,珠玑巷就已成为无数百话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
大量家族实际并非北方移民,或是当地非汉族土著的后代,或是由岭南其他地方迁来的移民,但生活在一个珠玑巷移民占压倒多数的社会环境中,也做了认同于主流文化的选择。尽管他们的血缘根源并不来自北方,但经过长期的融合(改土归流),他们的文化和心态已与北方移民后裔无异(看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一点有待质疑),人们当然应该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