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西晨报 记者 陈起鸿 实习生 翁婉莹 刘姝颖
海上救援人员提醒前来海边戏水的市民做好安全防范措施。记者 陈理杰 摄
虽有警示标语,但仍有市民来到海沧公园海域玩水。记者 陈理杰 摄
海上救援人员对下水游泳的市民进行劝导。记者 陈理杰 摄
海上救援人员提醒前来戏水的市民注意安全。记者 陈理杰 摄
海上救援人员劝说孩子及其家长离开淤泥区。
吉红救援队队员在巡逻时提醒市民远离危险区域。海沧吉红救援队供图
炎炎夏日,高温炙烤,许多市民选择前往海边沙滩吹吹海风、下海消暑。但实际上,无论是不通水性的"旱鸭子"还是所谓的"浪里白条",都有可能面临溺水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每年 7 月到 10 月,都是溺水高发季——据统计,一年中 90% 左右的溺水事件都发生在这个时候。
昨日,记者联系了厦门本土多支救援队,倾听队员救人事迹,并请队员结合实际谈谈防溺水经验,及在发现溺水者时该如何合理施救等。
厦门市救生协会救援队队长庄鹭杰:
每次游泳,最好结伴下水
昨日 17 时,记者来到海沧湾公园沙滩,看到三三两两的亲子在沙滩上散步,海面上十余位市民正在游泳消暑。"注意脚下,不要游太远!"一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紧张地望着海面,不时弯腰提醒着散步的孩子,不要因为好奇踏入淤泥地,以免脚被刮伤。他就是厦门市救生协会救援队队长庄鹭杰,已为水上救援事业义务奉献了 14 年之久,曾挽救了数十名溺水者生命。
水上救援时常需要"白 + 黑",24 小时待命、深夜出门对于庄鹭杰来说是家常便饭。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通话记录:5 月 31 日后的几天里,他经常半夜接到急救电话,且时间基本在晚上 11 点、12 点左右。"电话铃声一响,老婆孩子都要被吵醒。"庄鹭杰脸上的表情带着些许无奈,"但为了保证不漏听,我没有关机和静音过。"
10 余年光阴,早已让水上救援事业融入了庄鹭杰的生活。他时常告诫自己,每次救援都容不得马虎,自己越是竭尽全力,越能为溺水者争取一线生机。
回想起最"拼"的一次救援经历,庄鹭杰用"筋疲力尽"来形容。当时,他正在黄厝附近海岸巡逻,发现海上一名男子有溺水迹象。庄鹭杰奋力将男子救上岸后,体力严重透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眼冒金星"。而且,救援过程中,他的脚底深深浅浅地踩在边缘锋利的礁石上,整个脚鲜血直冒,早已是血肉模糊的状态;但直到他将人救上岸后,才体会到了钻心的痛感。
俗语说:"善水者溺。"实际上,不少善水性的人也有溺水的情况。"每次游泳,最好结伴下水。"庄鹭杰表示,下水前一定要佩戴好漂浮护具,以防意外情况发生,因为每时每地的海水情况各异,遇到不熟悉的水况、潮汐、地形时,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失足溺水,游泳过程中出现体力不支甚至抽筋等意外情况,都会直接导致溺水的发生。
遇到有人溺水,普通市民该如何处理呢?庄鹭杰告诉记者,无论何种情况,施救时自我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尤其是下水救人时,切忌"短兵相接",尽可能减少肢体接触;尽量通过长杆或其他漂浮物,让溺水者能够抓取,及时浮上水面。
施救过程中最大的风险在于溺水者本身,因为溺水时的极端缺氧,会导致溺水者死死抱住救援者。如果救援者缺乏相关经验或者体力不支,极有可能被"拉下水",不仅无法施救,自身安全也危在旦夕。"发现有人溺水,第一时间求助附近的专业救援队,是最稳妥也是最高效的办法。"庄鹭杰说。
厦门 519 救援队队员徐斌:
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几分钟
"一定要小心,千万注意安全。""安心睡觉,等我回家。"这段夫妻间的寻常叮嘱,背后是妻子难眠的守望。
徐斌,当过兵,目前是厦门 519 救援队队员。入夏以来的夜晚,他很少完整地躺到白天,时常在凌晨接到电话。挂断电话、一股脑地收拾好后,他马上出门,生怕耽误一秒钟。
而枕边人不时"失踪",让徐斌妻子的心总是悬着。热心肠的她,十分支持丈夫为水上救援出力,但丈夫每晚月黑风高时出门,担心在所难免。为丈夫牵肠挂肚,她也压根睡不着觉了。
徐斌告诉记者,其实结束任务回来,他一上床就知道,妻子根本就没睡着,而是一直在等着自己安全回家。自打徐斌开始水上救援后,这份夫妻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次次托举生命,既是门技术活,更是危险活。"伤痕累累"是对徐斌身体状况的生动描述,"淤青、流血,水上救援受伤几乎不可避免。"徐斌表示,多年水上救援的经历,导致他全身都受过大大小小的伤。
所谓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数分钟,因此从入行第一天起,徐斌就严格要求自己。每次救援成功后,他在欣喜之余,仍然会下意识地反思:"姿势能否更标准,动作能不能再快上几秒,让救援对象再少呛几口水 …… "这份贯穿始终的高标准,使徐斌总能在生与死的竞速中领先半步。
海沧吉红救援队队长柯吉红:
救起溺水者后应检查其身体
下水救人,这简单的四个字,海沧吉红救援队队长柯吉红坚持了整整 40 年。从"船老大"到救援队队长,柯吉红单是亲手救起的溺水者就有 200 名。吉红救援队连续三年在巡逻辖区内创下"百日无溺水"的纪录。
谈及入行初衷,柯吉红动情地表示,这是自己与亲妹妹的"约定"——年少时目睹妹妹因意外溺水离世的经历,使他至今难以忘怀。当时,柯吉红 9 岁,妹妹只有 3 岁。柯吉红清楚地记得,妹妹才溺水几分钟,母亲就将其救上了岸;当时妹妹全身发烫,自己却无能为力。从那天起,柯吉红就暗暗发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要为社会多尽一点绵薄之力,去挽救更多的家庭。
争分夺秒是水上救援的常态。为此,吉红救援队设立多个固定执勤点,在每天戏水高峰时段(一般是 16 时至 20 时)都有执勤队员不间断巡逻。因为溺水者往往无力呼救,十分依赖执勤队员的主动观察与发现。一旦发现相关迹象,队员们要立马前往相关海域。"救援过程中,我们队员往往是连跑带跳,单是手机就曾摔过好几部。"柯吉红说,救起溺水者后,队员会及时检查其身体,视情况进行心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