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简单介绍了参观台北所谓的“总统府”,聆听着志工徐老先生的讲解,对“总统府”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

凯达格兰大道上看“总统府”

台北总统府于1919年完工以后,位于中国台湾地区台北市的博爱特区,在台湾日本占据时期被用为台湾总督府办公厅舍,建筑风格为巴洛克式建筑。台北总统府一直是中国台湾地区的最高权力中心所在,此建筑也是台湾地区行政当局所谓“文化部”所指定的古迹。

这条“凯达格林大道”我们并不陌生,当年铺天盖地的声讨阿扁就在这里。

甲午战争尾声,在台政权大致稳固的日本人将临时总督府设在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门内,一直到第5任台湾总督佐久间左马太的时候,才有兴建永久性厅舍的计划。经过审慎规划后,总督府于1907年悬赏5万元日币公开征图,并限定参赛者资格为日本本土的建筑家。

初选阶段,主办单位从多位参加竞图的日本建筑师当中选出一至七名:分别为铃木吉兵卫、长野宇平治、井冈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樱井小大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获得奖金壹仟元。方案几经周折遴选,终于定稿为现今高塔、壮阔庄严建筑模样的真正设计者,却是初选获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

总统府前的宪兵

志工徐老师在介绍总统府建筑特色

台湾总督府于1912年6月1日正式开工,1919年3月告竣,总工程费达281万日元。随后,这栋当时全台湾最高建筑物就一直是台湾总督统治台湾的明显雄伟地标。也因此,在二战期间,这栋建筑物成为美军轰炸台湾的主要目标物之一。虽然日本军方将总督府百般伪装及防范,最后还是在1945年战争末期的台北大空袭,遭到美军轰炸命中,并导致部分建筑物损失。

战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将其建筑改名为“介寿馆”并着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复旧观。随着1950年国民党政权在内战中败退迁入台湾,此建筑物就当然成为名义上的国民党当局的“总统府”。期间,1950年-1957年短暂期间内,“总统府”和“行政院”合署办公,另外,该建筑物的本来“介寿馆”门首衔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民进党当局正式取下,正式更换为“总统府”。

虽经整修,“总统府”建筑仍保持“文艺复兴巴洛克式”的庄严和简洁霸气。建筑物的中央塔、角塔、卫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节奏和粗面砌筑基座与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

“总统府”一楼展厅

“总统府”一楼展厅的模型

“总统府”一楼展厅里的简介

“总统府”使用的本土建材

“总统府”使用的本土建材主要为木料和生石灰。

“总统府”为“日”字型平面设置

从总统府上方鸟瞰可见,大楼由南院和北院两个“口”字组成,我们不难发现整个建筑实际上呈现一个“日”字。

“总统府”纵向剖面图

“总统府”的特殊设计

“总统府”外墙上贴红色面砖,既可以展现漂亮外观,又有防水保护作用。日字形平面设置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加上四个角楼内侧设有向中庭突出的八角形筒状结构室,更有助于建筑的稳固与耐震。

“总统府”的剪力墙结构

整体风格是文艺复兴加上装饰主义的手法

志工介绍八角形建筑是“总统府”吸烟室

“总统府”花园

“总统府”花园

据说,总统府每月有向民众的开放日,南北两个花园也就成了民众休息的场所。

中央塔楼

中央塔楼高60公尺,是整座建筑物中最高、最突出的地方,如果从地面算起一共11层楼,其中办公楼层只到5楼;想上塔楼,必需走上坡度60度、一共127个木制阶梯才能到达顶端;这栋建筑物在90年前台北都还是平房的年代,民众从台北的四面八方都可以轻易的看到它。

中央塔楼内部从5楼到11楼原本有座圆形中空天井,并设置一座人力升降梯,方便将人员送到顶端,后来年久失修,1945年台湾光复后进行建筑整修工程时拆除升降梯,改用水泥封固天井,现在只留下升降梯的钢轨架。

现在只有宪兵每天步行登顶,从窗口爬出去站在只能刚好容纳2人的小阳台上执行升、降旗,为预防遭强风吹落,2位宪兵需要先系上全安带,确认安全无虞后,才能执行任务。

参观完毕

小小的台北“总统府”值得去看看。

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