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旅游资讯 >假日调整摸索出---公共决策新模式

假日调整摸索出---公共决策新模式

来源:第一旅游网发布时间:2022-06-23 10:02:34
   

今年10月中旬和11月底,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假日办开展了两次面向全社会的网络调查,分别就“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和“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征求民意,社会尤其是网络上反响强烈,当然其中不乏对假日办未能完美体现民意的批评以及对调查问卷存在误导之嫌的吐槽。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的一锤定音,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究竟怎样决定公共生活才是最佳的?

  尽管笔者并非认为两次调查尽善尽美,而且更赞赏后一次网络调查的问卷设计,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在决策前通过网络反复探测主流民意诉求的做法,着实是一次意义非同寻常的大事件,基本摸索出了民意探测辅助科学决策——公共决策的新模式。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都是由官方主导乃至直接制定的,人大、政协参与的程度也不是很深,特别是假日制度的改革,比如1993年实行大小周末制度、1995年全面推行周五工作制、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都是国务院直接做出的决定。从2000年五一黄金周开始,黄金周存废之争随之开启,政府、学者、媒体、民众4个角色,自发地展开了全面、深入、持久的博弈,特别是民众通过互联网深度介入论争,体现了决策者对民意的高度重视和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民主化的进步。

  综观黄金周存废之争,专家分析、媒体报道、网络论坛与政府决策,共同组成了围绕法定节假日调整的话语体系。归根结底,对这种涉及全民利益的问题,应该实行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相结合。

  然而,众所周知,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要将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有机结合,可是,何为“有机”?怎么“结合”?全民公决?还是像我国开展经济普查一样做全社会调查?这些方式无疑是最民主的、最广泛的,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致命的局限,那就是成本太高、耗时太长。如果采用以上两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那么很可能2014年的假全都放完了,调查还没完。一个社会既无必要、实际上也无法承受任何一个公共决策都要付诸“全民公决”。

  网络调查,让人又爱又恨,因为它天然地具有着诸多的局限性,又确确实实是适应现阶段民意表达方式的有效途径,它有着成本低、耗时少、传播快、交流广等一些明显的优势。但是,网络调查因受到被调查人员属性、分布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够科学、缺乏严谨,如果将其结果作为公共决策的直接依据,则不仅是冒失的,更是冒险的。然而,事实上,假日调整的最终决策者并没有局限于调查本身,而是将两次网络调查结果作为民意探测的一种工具和最终决策的重要参考,即:最终决策时,在尊重主流民意核心诉求的基础上,保留了分别满足民众家庭团聚、文化传承这种传统精神需求的春节长假和以旅游消费为载体的现代精神需求的黄金周,同时尽量避免了调休带来的紊乱,还恢复了春节放假的传统习惯。

  可以说,这是在现实条件下,决策者做出的一个相对科学的决策,而这种在民意探测基础上的科学决策过程,无疑是新时期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民主化逐渐提升的体现,是对民主决策与科学决策有机结合的一种有益探索,民众对此应持鼓励与欢迎的态度。

  笔者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中关于2014年节假日的安排,与网调中方案C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将原方案中的春节通过调休,放假7天的具体起止时间从“除夕至初六”改成了“初一至初七”。不少人在网上吐槽:除夕开始就是过年,初一到十五都还是过年,这个安排不但没有如民众设想的那样延长春节假期,反而取消了除夕作为法定节假日这项公认的“权利”。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并不认为这个调整是必须的、急迫的。

  首先,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春节假期均是自初一开始,只是从2008年才变成自除夕开始,此次找回2008年以前的放假习惯,是回归传统,而不是标新立异、武断而行。

  其次,由于2008年之前大多数单位实际在除夕当天只上半天班,2008年春节假期起始日从初一调整至除夕,却恰恰从客观上让民众失去了半天的隐性福利。

  再次,在不增加假日总量、春节只放假3天的情况下,从除夕还是初一开始没有本质区别。因此,网络调查既然只是民意探测的一种工具,参与网络调查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尽可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而不应视己为民意的天然代表,粗暴地反对别人的意见。

  假日制度改革通过网络调查进行民意探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是值得其他政策制定机关思考和借鉴的,或将成为我国公共决策的一种新模式。当然,这只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相信以后的网络调查,会有更周密的设计、更全面的补充、更广泛的参与;以后的假日安排,也会更符合中国国情、更体现中国民意、更具有中国特色!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