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1月,日军集结5.3万人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意图一举消灭山东八路军的抗日主力武装,一战定山东。11月的“铁壁合围”是收尾阶段,日军10月份已经对沂蒙山区周围的鲁中泰山区和鲁南郯城、马头地区进行过2次残酷的“大扫荡”,为了完成作战目标,侵华日本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到临沂、汤头坐镇指挥,做出具体军事部署。
以第三十二师团及独立混成第十旅团主力,配置于沂水、莒县;以第十七师团主力、第十三师团一部配置在临沂,从而对沂蒙根据地构成合围态势。日军"扫荡"矛头直指沂水、蒙阴、费县、临沂之间纵横六七十公里的地区。与此同时,日军小股部队出扰费县西北,空袭莒南十字路、大店,以迷惑八路军,使八路军摸不清其真实意图。
日军历时2个月的大扫荡中,山东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路军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我军受损最严重的的突围战就是11月的“大青山突围战”。
面对占尽优势的日伪军,我军采取的是运动作战,分散突围的策略,其中抗大一分校(也是山东军政委员会下辖的第十支队)担负着配合兄弟部队作战的任务,11月29日,与“扫荡”日伪军周旋多日的抗大一分校转移至大青山地区,分散驻在胡家庄、杨家庄、大谷台、李行沟、梧桐沟等十几个村子里。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日军参与"扫荡"的主力部队一部5000余人,加上配合作战的刘黑七部伪军和反动派部队数千人,总共上万人悄悄尾随,对抗大一分校驻地区域形成了一个合围圈,抗大一分校却并未发现这一严重敌情。同时陷入包围的还有抗日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医院、服装厂、报社、山东省委机关等一大批非战斗人员,约3000多人。
大青山位于费县、沂南、蒙阴三县交界处,山势险要,主峰海拔686.2米,系东蒙山主要山峰之一,因树茂草丰、四季长青而得名。自抗日战争开始以来,这里就成了八路军沂蒙根据地的中心区。
包围圈的火力部署完毕后,日军一个中队携带二步兵炮一门占领了1号高地,向我军前哨发起急袭,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听到密集的枪声后,预感到情况危急:“全校紧急集合,抢占大青山!向山东纵队和115五师发报告急,这里出现大批鬼子,我们被包围了,正组织突围。”
第五大队大队长陈华堂、政委李振邦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他们听到枪声后,当机立断,命令担负警卫全校重任的第五大队迅速抢占2号和3号高地,日军突破前哨后,快速扑向2号和3号高地,同抢先一步的第五大队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2号高地的争夺进入白热化,几经易手,2号高地如果守不住,3号高地就成了大青山主峰下坳谷里的3000多人(抗大一分校有第二、第三、第五、特科4个大队,1个女生队,加上校部机关)突出重围的唯一屏障。这3000人和其他3000多名非战斗人员大部分都是非战斗人员,3号高地如果失守,6000多名人员将毫无悬念将会被聚歼灭在无遮无掩的山坡上、沙滩上!
抗大一分校第二大队为建国大队,学员是山东各根据地县区乡政权干部,战斗经验不足;第三、第五大队是军事大队,学员由第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营连排级干部组成,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大部分是赤手空拳,仅有几百条破旧步枪,还没有刺刀,弹药也不足。
第五大队的将士们和敌人拼死搏杀,一批批倒在了血泊之中,二号高地上的争夺战正猛烈地进行着,枪炮声、喊杀声撕心裂肺,惊心动魄。大青山南坡的一个村庄里,费县汪沟区委书记孙波被枪炮声惊醒。他从枪声中判断,八路军正和日军主力激战,形势不容乐观。
此时,孙波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置身事外,他身处鬼子的“合围圈外”,也没有接到上级让他增援的作战命令,可以根据险情选择撤退或者隐蔽。二是组织民兵武装前去增援,这明摆着是九死一生,也可以说是有去无回。
孙波却没有丝毫犹豫,他立马召集民兵队伍,向大家说明战斗意图。民兵中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我们只有30几个人,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别提武器装备了,咱们的武器只有二十来杆‘土压五’,大多数人还配备了大刀片子,割草都会卷刃,怎么给鬼子拼啊!”
有些资料说,抗战期间出现的所谓“土压五”即:汉阳八八式步枪,又称“汉阳造”(其原型是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但实际上,“土压五”多半是根据“汉阳造”的图纸,由抗日根据地的小型作坊仿制的土制步枪。这种步枪质量很差,有时还会出现弹药不匹配等问题。即便能打响,故障率也极高,有的射击3-5发后就会出现“卡壳”等现象。
孙波解释说:“前方在打仗,从枪声上判断,肯定是鬼子的重兵跟咱们八路军干上了。咱们得去帮忙,给小鬼子的腚上捅一把火,帮咱们主力部队,分担些压力。”见队员们还有些迟疑,孙波接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嘛!虽然我们的逞强不一定能换来胜利,但是我们的牺牲一定能唤起更多人的斗志,我们革命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活命,而是用牺牲换取国家的新生、亲人的安全,后人的幸福,危难之际,我们不挺身而出,还算是个(革命的)人吗?”
说完,孙波用他那孔武有力的右手朝着大青山方向一挥:“立即出发!”30几个人不再犹豫,手握大刀片奔赴战场。他们循着枪声潜行,到达战场附近的一处高地时,他们被眼前的惨烈场景惊呆了,上万名鬼子密密麻麻地向大青山进攻,逐步缩小包围圈,负责阻击的抗大学员正死命为突围人员杀开一条血路。
大量非战斗人员试图从缺口处突围,却被日伪军布置的火力封锁,倒在了战场上,西河沟里的尸体,密密麻麻、横七竖八倒地倒着,鬼子不时还向我军伤员补枪扫射。孙波和民兵队员们恨得牙痒痒,队员们纷纷请战:“这太欺负人了,书记,我们和小鬼子拼了吧!”
孙波心里明白,就凭他们的20支破枪和卷刃的大刀片,只能搞搞骚扰,如果正面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死得很惨。但是只是骚扰的话,他们的行动又毫无意义。怎么办呢?孙波心里左右为难,他转身看了一眼民兵队员,民兵队员们的眼睛里射出愤怒的光芒,高喊着:“与鬼子拼了,为同志们杀出一条血路!”
他们找准敌人包围圈的一个薄弱之处(也正是突围八路军重点攻击的地方),悄悄靠近敌人,然后使用“土压五”从敌人背后一通排射,十几个正在的扫射鬼子当场毙命,孙波等人趁鬼子还没有反应过来,又扔出几颗手榴弹。
鬼子不知道情况,腹背受敌,还以为被我军增援部队包围了,一时间惊惧有加,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就是这短暂的瞬间,一大批突围的八路军突围出去。日军指挥官很快反应过来,他们的对面只是几十个战斗力薄弱的非主力部队,孙波他们知道,和日军对射下去,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干脆冲向敌人,和鬼子白刃血战,搅乱他们,杀一个是一个。
鬼子还未组织好阻击火力,孙波率领30几名民兵高声呐喊着,怒目圆睁,举着大刀片冲向上万人的鬼子阵地,面对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势,鬼子兵竟然慌神了,握枪的手不由自主颤抖起来,转眼,孙波等人冲到敌阵前,挥刀就砍,有的鬼子兵向后退缩,被日军指挥官击毙,孙波等人乱砍一通后,便向附近的穷汉崮撤退。
穷汉崮位于山东省费县薛庄镇北7.7公里处,海拔519米,面积为6平方公里。古称“冲汉崮”。清末,此崮是从姓的山场,曾称从家崮。1928年,土匪横行乡里,穷人在崮上修围墙避难,故名穷汉崮。沂蒙七十二崮之一。
孙波等人熟悉地形,很快撤到了崮顶上,日军派出一支精锐紧追不舍,双方在崮顶展开决战。此时,孙波等30几个人死得死,伤得伤,心中清楚已无生还可能,他们围成一圈和端着刺刀的日军来了一场白刃战,悲壮惨烈!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斗,孙波等人根本不是训练有素的日军对手,全部壮烈牺牲。大青山被围的八路军之后也主要是依靠罗荣桓等主力部队的增援才得以突围。他们的英勇壮举显得是多么微不足道,有关“大青山突围”的史料中也没有留下他们的事迹,费县县志中记载了他们的战斗过程。
在大青山战役当中,汪沟区中队,主动向围攻八路的日军开火,调动日军,给包围圈里的八路军突围,创造了条件。自区委书记孙波以下,三十余人,全部阵亡。正是孙波等人这场集体自杀式的袭击,配合了罗荣桓派出的增援部队阻击,在那段短暂的战斗期间,大批非战斗机关人员,趁机突围而出,突出绝境,向着茫茫的蒙山根据地走去......很可惜的是,孙波等人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他们的血滴落在大青山上,盈沃了华夏大地。
向死而生,向默默无闻的英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