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砸下147亿奔赴台湾,打造世界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

这条世界最长跨海公铁两用大桥在我国福建福州平潭岛,这是座跨海大桥连接台湾海峡,大桥名字叫作平潭海峡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也是中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峡大桥。桥梁总长16.34公里,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

这座令人惊叹的平潭大桥,分为上下双层,公路和铁路双轨通行。项目总投资额为147亿元,四万人参与建设,使用了30万吨钢铁,近300万吨水泥,这些材料如果说起来没什么感觉,那么你一定听说过162层楼,828米高的迪拜哈利法塔。现在告诉你,用建造这座平潭大桥的所有材料,可以建造8座迪拜塔,你会不会感到惊讶?

中国为什么要在福州平潭建造这样一座跨海大桥呢?这座大桥又通向哪里呢?

大桥跨越海峡北,连接平潭县苏澳镇。这座大桥不仅是平潭国际自贸区和旅游岛的一小时通勤圈主要通道,还是平潭和台湾新竹隔海相望的海湾最窄处,未来如果中国台湾省能够在海峡对岸修建互通的桥梁,就可以实现开车去台湾旅游。

为什么这座大桥被称为世界最难大桥?

这座平潭跨海公铁大桥,由中国中铁大桥院设计、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桥梁工程从2014年到2020年整个工期长达7年,曾有4万多建设者参与这座桥梁的施工建设,平潭跨海公铁大桥设计分为上下两层,铁路轨道设计在大桥的下层通过,列车时速最快可达每小时200公里,上层是高速公路,可供3对向6车辆同时行驶,最快时速达每小时一百公里,大桥于2020年全线通车。

此前却经历了长达7年的艰辛建设工程,平潭大桥所处的台湾海峡是世界上三大风口之一,另外两个风口海域就是世界著名的百慕大和好望角。

这里6级风以上占全年300天以上,平均每年台风过境三四次,最大浪高10多米。修建大桥的时候,混凝土还没有干涸就被风吹裂了。而且大桥的桥基要建设在海水湍急水深达到百米左右的海域,海底地质情况也非常复杂,仅桥墩建造难度都超乎想象。

工人们在桥基上有时被风吹得无法睁开眼睛,赶上台风天,根本无法作业。

这里海域的海浪波浪力是长江等内河流的10倍以上,强劲的海浪冲刷,常年浸泡在海水中的桥墩,一方面要经受得住海水高浓盐度的腐蚀,另一方面还要能经受住海浪无休无止的冲击,可以想象这样一座大桥将要承受多么严重的质量考验,不夸张的说,建造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需要攻克世界级桥梁建筑难题。

因为天然气候原因,施工环境过于恶劣,全年有效作业时间不过100多天,设计师们研发了一整套综合监测和预报系统,对建桥海域的天气和海洋情况实时监测,最大程度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以及和大自然抢工期。

首先是要建设坚固稳定的桥桩,为了修建这座难度太大的海上大桥,施工方的工人们,需要能够在海域高效使用的打桩神器。

体积庞大的“航空桩168号”能够使用GPS定位系统,高98米桩架,吊装能力达200吨,能将大桥桥桩精准地打入到固定位置,能够在海域风大流速大的情况下,在每个工作日可以打入10根桥桩,能够快速施工完成打桩任务。

平潭大桥是斜拉桥,很多部分都使用钢桁梁整孔全焊接制造,为减少在海上作业时间,保障工人们的施工安全,这座大桥的很多桥体部分,都是在工厂制造焊接整体拼装,然后装船运输到桥墩处,再用海鸥号起重船浮吊架设起来,这种施工方法也填补了国内的同类桥梁建筑的空白。

说到平潭大桥施工离不开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这是专门为这座桥梁花费3.6亿元、用时长达三年才打造成功的国内起重量最重、起升高度最高的双臂起重船。

桥梁设计师和建设者们,在这座平潭跨海公铁双用大桥上使用了很多高科技的设计,比如全桥防风屏障,不仅能抵御六级以上海风,还能让车辆通过大桥时,明显减少风阻和风噪。

大桥还研发和配备高科技电子设备,安装能够检测海域大风环境对跨海大桥影响的监测仪器。

这座桥梁全长16.34公里,重要跨海部分长达11公里,桥身有10个采集点,设置高精度风速传感器。用来检测大桥安全使用情况。

平潭大桥的航道桥,主桥身,跨海重要部分可根据智能检测,每秒自动达上百次重复检测,采用高科技和智能监测手段保障这座跨海大桥安全。

平潭跨海大桥的建造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桥梁建设已经攻克世界难题,还预示海峡两岸的互通又迈进一大步,期待着中国台湾省的另一端桥梁也能早日建成通车,届时福建省和台湾省可实现跨海一日游。

还有着很大的战略意义,你能想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