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⑩

7月23日是平果市太平镇新圩村的圩日。赶圩的村民来来往往,集市热闹非凡。农贸市场里,顾客在挑选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小型超市里,村民在选购营养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红色志愿宣讲员正在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在壮语中,“圩”为集市之意。广西农村地区的乡村集市多数分布于乡镇政府驻地,但新圩村却是个例外。

新圩村居住着1569户村民。近年来,该村依托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等优势,打造5000多亩的蔬菜种植示范区和养殖区,大力发展甜椒、香蕉、肉牛等特色产业,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全村贫困人口实现“清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对消费品的种类、质量、品牌等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化、规模化的集市应运而生。

“别看现在集市热闹、商品丰富,以前村民过着穷日子,集市上只有零星几个摊位,卖点肉、菜和少量生活用品。”新圩村党委书记周世兄介绍,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村民只种植玉米、稻谷等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2015年,经过精准识别,全村尚有贫困户105户397人。

“不能让农民守着‘金土地’,又过穷日子。”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太平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种植、养殖、销售等方面的能人资源,培养敢闯、敢干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同时,通过加强宣传、强化培训、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能人干事创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

在新圩村的九龙山果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村民正在新建成的蔬菜大棚里忙碌着。“采用新技术,可以让辣椒树长到两米高,大幅提高产量。”党员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黄仁生说,他和社员在创业初期获得了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合作社发展形势喜人,现种植果蔬3760亩,带动20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

新圩村有106名党员。该村党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党员帮着群众想、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近年来,该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通过“菜+玉米+菜”“菜+水稻+菜”“菜+瓜类+玉米”等轮作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目前,该村甜椒通过“三品一标”认证。

特色产业富了百姓,提高了村民的消费能力,新圩村集市上做生意的人多了起来,新店铺一个接一个开张营业。逛超市、买手机、换家电……以往村民要到城里才能做的事,如今来到村里的集市就能实现。同时,优质果蔬还吸引城里人和外地客商到新圩村“赶圩”。脱贫户陆金华承包30亩地种植甜椒、香蕉。她开心地介绍:“村里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湖北、湖南都有老板前来收购哩!”

新圩村距平果北高速公路路口7公里,区位交通优势突出。“新圩村圩日人气旺,我们立足农业大镇的特点,在村庄集市打造集全镇果蔬的展销区,在集市周边建设篮球场、游泳池和开发农家乐,为群众带来‘赶圩’新体验,打造新时代‘新圩’。”太平镇党委书记杨荣航说,该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整合多方资源,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圩场,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村民在“赶圩”时不仅能购物,还能学习文化知识。

■记者手记

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赶圩”是农村地区重要的民间风俗。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村民居住分散等原因,农民只能在约定俗成的日子到集市上购买生活日用品或者销售自家农产品。

如今,我区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口袋越来越鼓,他们对消费品的种类、质量、品牌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平果市太平镇引导新圩村建设标准化集市,通过增加商品供给、优化经营环境、提供文化服务等措施,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为打造新时代新集市做出有益探索。

提升农民消费满意度。鼓励人口较多、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的乡村,培育诚信商户、扩大集市规模,提供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商品,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展销平台,不仅能让农民消费更便利,还能促进农民增收。

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潜能。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乡土能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圩场,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乡土特色文创、民俗节庆文化等繁荣发展,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随着农村消费市场日渐活跃,农村消费这支乡村振兴的“潜力股”上涨空间还很大,亟待出台更多更精准措施,打通物流、信息等“堵点”,规范农村市场秩序,释放农村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