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深感岁月的静好乡情的浓郁和人文星光的霍童,等待你的探寻......

——小爱

镇里至今保留着,拔牙、糖罐小卖部、木雕等传统的明清木板房店铺,霍童溪绕城而过,溪岸青山环绕、鸟鸣雀跃,蜿蜒河道上,潺潺水面泛动涟漪,山光水色尽入眼帘.........

这一次,小爱来到了支提山下霍童溪畔,这一座静谧清幽,古朴典雅的千年小镇——“霍童”。

【霍童古民居群】

来到霍童,第一个要去的就是霍童古民居,这里的古民居大多保留了先民的群居特色,历史悠久的当地古民居历史长者达六百多年,少者也百余年,各个宗族以先后顺序建立自己的集居地,通常以一家一户或一户多家为特征。

霍童镇上的古民居集中于“街尾”,入内依次顺序为门厅、天井、前两庑、正屋、后两庑、偏榭。房屋一般为两层,也有三层。

那浮雕、楹联、名匾、石刻、木雕、灰塑,集工艺、美术、雕刻、书法、文学等艺术于一体,每一幢古民居,似乎都在述说着一段悠远的故事。

而在历史的演变中,古民居又分出了青砖、木质结构及三合土墙三种外观。青砖外观的,自然是当年的大户人家,沿着街尾路边而建的青砖大院,每户大门前都有一个雕刻精美的牌匾,院内的对联和雕花的木栏,有意无意透露各家各户的渊源脉络。

从明朝至今,这个小镇盛开了几百年光景,如今已呈现出寂寞的表情,却又拒绝凋零……

【明清古街】

访老宅,穿古巷,走进霍童古民居,不容错过当然是镇区明清古街。古镇内,最为经典的地方,要数那条修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前后,长1700米的古街,即使几百年的光景过去了,古民居依然焕发着明清时期的光彩。

穿行老街中, 一番古韵扑面而来,明清时代的商贸风格依稀保存在寂寥的深深窄巷中,剪刀坊、打铁店、茶商铺……无不彰显着昔时的繁华。

明清古街

街上有一根矗立了200年的木旗杆,街尽头有象征文运昌盛的文昌阁、武运昌盛的武胜庙。

现今霍童古街总体保存完好,各个街巷特色明显,融合了八卦、风水等要素,兼具防火、防盗、防洪等功能,霍童溪傍街而过,古街巷两旁传统老字号商铺林立,手工作坊、民间工艺品、特色小吃......,体现霍童作为周围县乡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地位。

【文昌阁】

来到位于霍童村街尾的文昌阁。据《福宁府志》载: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乾隆二十年(1755)、嘉庆二十二年(1817)均有维修。1986年省政府拨款修葺,整个建筑占地700平方米,座东南朝西北,中轴线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门楼、文昌阁、后殿。

文昌阁

门楼单檐悬山顶,后殿单檐歇山顶。阁为木构建筑,高13.5米,周长32米。八角二层攒尖顶,第一层正面通门,其余通窗,二层均为六角形窗。民国36年(1937)8月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军政当局在文昌阁进行和平谈判。1992年宁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功德坊】

“汪侯功德坊”是座硬山屋顶斗拱的古建筑,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清朝宁德知县汪大润的功绩而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鼎建。汪大润是河南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任宁德知县,他是清代任宁德知县时间最长的一位好县官。

莅任七年,经常单骑入民间,除暴安良,家喻户晓。为此霍童乡人架此功德坊以相报。在坊上有对联,上联:宁德北去九十里,下联霍童南来第一亭。

【鹤林宫】

在霍童镇东南有一座鹤林宫。鹤林宫为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宫观,是福建境内四大道教名观之一,是中国道教在宁德境内的第一座宫观。它创建于梁大通二年(528),建在霍童山大童峰“鹤头岩”山麓。

据明何乔远《闽书》卷三十一载:“鹤林宫”,在霍童村,褚伯玉修真之地。东晋时,楮伯玉居南霍,游行诸山,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驾鹤登天,赐号鹤林。 传人朱僧以其地建宫,故称“鹤林宫”。

宋代以后鹤林宫随着道教的式微而荒废。据载鹤林宫建筑分上下两座,传说有108根石柱(也有记载为184根),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而设。当时鹤林宫前有滔滔东去的霍童溪,宫后有参天蔽日的劲松翠柏,又有许多白鹤在宫前溪滩觅食栖息,因此宫名“鹤林”。又说唐贞观六年(632)司马炼师于此修炼后敕额“鹤林”。

明嘉靖十三年(1534)由洪水引发山崩鹤林宫被摧毁。 现鹤林宫为新建,藏有唐石刻“霍童洞天”残碑,鹤林宫的一些遗物如瓜楞形石柱等被劈成石板材用于搭桥铺路,这些瓜楞柱直径60厘米。

【转水宫】

转水宫,地处霍童外表村转水崖,始建年不详,疑为北宋先期。现建筑是前世纪六十年代圮于火之后重建的,山门及楼头雕塑及宫殿规制基本保持原貌。正殿中间端坐着陈靖姑夫妇神像。每年正月,远近村落的百姓都来此攀迎大奶香火,此去彼来,舞龙,彩旗、龙伞、神铳、锣鼓,终日不绝于途。平时保生、求子、祈福信众络绎不绝。

【华藏寺】

华藏寺又称华严寺,俗称支提寺。位于支提山上,支提山因而又称霍童山。该寺历史悠久,文物荟萃,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重点保护单位。

华藏寺

自宋开宝四年(971)敕赐“华严寺”之后,该寺曾先后四次受敕赐寺名。北宋雍熙二年(985),宋太宗敕赐“雍熙禅寺”,政和年间(1111—1117),宋徽宗赐以“政和万寿”寺额。元初,寺毁于兵燹,重修历时十五载。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遣钦差太监到支提山重建大殿,赐额“华藏寺”;仁孝皇后又赐铁铸“千圣天冠”一千尊。每尊铁佛高尺许,重20余斤,神态各异。正德十五年(1520),寺为匪毁。

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作乱,更遭兵毁。万历元年(1573)明神宗敕赐“万寿禅寺”,寺院得以重修。该寺鼎盛时,下属寺院达30多处,僧众达千余人,一度显赫江南,蜚声佛教界。

宋神宗曾赐金冠、黄伞、紫衣、御杖、金瓜锤、龙凤旗、紫衣4袭和藏器种种,又赐铸铜渗金大毗卢千佛托一尊。该佛托有近400年历史,仍金碧辉煌,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为全国稀有珍品。

【黄鞠故里】

沿着进村的古道,穿过石牌坊,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益后亭”便跃入眼帘,亭梁上错落有致的“斗拱”衬托着“凤凰池”,显得古色古香;伫立亭子中浏览古碑,一种怀古之意油然而生。黄鞠为隋谏议大夫、中国古代隧道水利先行者之一。

【金峰寺】

金峰禅寺又称金灯寺,灵峰寺,化成林,位于支提山的金灯下。金峰禅寺始建于宋代初年,1930年重修,寺庙为卷棚歇山屋顶,五开进四,抬梁式土木结构,屋高九米,占地1052平方米。寺庙的左边就是金灯峰。据说,有佛缘的人在此会看到天灯幻景的出现。

【双峰书室】

耕读传家为霍童世代相传之俗。双峰书室位于大小童峰之麓,双峰书室及其室左的眷气斋为霍童巨族黄鼎铭先生于乾隆乙卯六十年(1795)肇建,为后世子孙读书之所。清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魏敬中曾坐馆讲习其中。

双峰书室布局优雅,风景秀丽,室斋四周群峰拱列,在云雾迷朦中时现时隐,由于地势高兀,故霍童溪及村树人家尽收眼底,使人流连忘返。

【仙岩寺】

仙岩寺,又名“上咸院,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后被毁。清《福宁府志》载:仙严寺 唐咸通三年建。旧为道教归依道场,随着佛教兴起,遂于唐成通二年更为佛教寺院,缘因葛玄在后山修真,山名葛仙岩,故寺名“仙岩寺”沿用至今。

传说在唐朝时,霍童郑氏舍地兴寺,其子年方十四岁,披剃出家为僧,后寿至127岁,世称“郑一佛”。清《支提志》载:按邑志,宋代提刑郑南舍地为基。传说宋时,皇帝无嗣,受神人指点,委派钦差前往仙岩寺求嗣,并敕赐“即是普佗”金匾等物。元朝时,由于“黄华之变”,寺院蒙诬遭受浩劫。

明万历五年(1577),僧大宝复捐建“大雄宝殿”等僧舍,历清至解放后,仙岩寺只剩一座大殿残破不堪,霍童村在此设茶果场,唯有一老僧留宿于寺。现仙岩寺为1986年后所建,寺座南朝北,背紧依葛仙岩,大小童峰,呈八卦莲花形,四周山峦如莲辨绽放,寺居莲心。

在霍童,随处可见时光的痕迹古朴的建筑,斑驳的城墙述说着数百年来历经的沧桑,这个地方满城皆历史,让人深感岁月的静好乡情的浓郁和人文星光的霍童,等待你的探寻......

小爱丨文字编篆

《宁德市地域特色图集 》丨图片采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问题请联系小爱

智己策略丨爱宁德

行走丨发现丨记录丨传播

专注于宁德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传统文化挖掘,旨在做一个有温度的本土文化传播平台,为想要了解宁德的人提供一个优质的阅读平台,与共同兴趣的人发声同样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