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记忆,解读北京城最古老的教堂,宣武门天主堂,它见证了老北京城的点点滴滴

说起咱北京的教堂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魅力,每座教堂都承载着不一样的老北京故事,比方说西什库教堂,宣武门天主堂,王府井东堂,西直门圣母圣衣堂,崇文门亚斯立堂,东交民巷天主教堂等等,缸瓦市堂等等

表面上看都是一些教堂,实则大有内容,因为这些教堂不仅承载了老北京文化,还是北京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打小儿就在四九城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都对这些教堂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毕竟它们承载了很多人的共同记忆!

其中一直备受热议的就是西什库教堂,过去老北京有句老话讲,吃面不吃醋,炮打西什库,这句话流传至今,说的义和团过去围攻西什库教堂那件事儿,西什库教堂老北京人都把它称之为北堂,这还不是重点,它是咱北京地区年代最久远的一座教堂

北京人都知道,西什库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打远儿一瞧就特别漂亮,一年四季,甭管春夏秋冬,您多会儿来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观,每年都有不少人来这片儿拍婚纱,漂亮至极,一点都不逊色于大片儿里呈现出来的教堂美景儿

可能看过《康熙王朝》这部剧的老北京人都还记得,剧中有这么一个片段讲出了西什库教堂的由来,康熙在御驾亲征葛尔丹的途中染上了疟疾,后来还是因为荣妃带来了两个洋人,也就是所谓的传教士,献出了金鸡纳霜,这才把康熙给治好了

这件事儿并非杜撰,因为在历史上确有此事,只不过在《康熙王朝》中做了艺术加工,看起来更戏剧化了,于是康熙皇帝为了答谢这两位远道而来的传教士,特意下旨在皇城的西安门内给他们一片儿地,让他们在这儿专盖教堂

老北京人应该都知道,西什堂的前身叫救世堂,这是它的原名儿,后来才被人叫成西什库教堂,后来因为教堂新起加盖了一座大概有二三十米高的钟楼,这就间接引起了慈禧的不爽,因为教堂离紫禁城很近,盖一这么高的建筑太乍眼了

重点是过去可着老北京城都找不着这么高的建筑,上了这钟楼能把紫禁城看得一清二楚,于是慈禧就派人跟罗马教廷跟法国交涉,最后的结果就是有清政府出钱,让它换一个地儿

这才有了咱们看着的西什库教堂,1900年爆发,而西什库教堂成了庚子之乱事件的一个焦点,先是端王带领了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后来还有不少清军加入到其中,同时遭到了很多信徒的抵抗,死磕到底,但最后还是没攻下来

听老辈人说教堂里边的人因为缺粮食,就叫树皮最后都给吃干净了,当然了,这只是传说而已,一直到八国联军进入到北京后调动了不少人组织了营救,这才让攻打西什库教堂落下帷幕,成功解围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儿导致清军跟义和团死伤无数,后来清政府又重修了一遍教堂,所以除了吃面不吃醋,还有一句老北京话叫吃面不搁酱,炮打东郊巷

说完西什库教堂再来说说宣武区天主堂,在宣武区老街坊眼中,它才是最像样儿的,老街坊都把它称之为南堂,建于明万历年间三十三年,也就是1605年,直至今日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宣武区老街坊应该都南堂都再熟悉不过了,打小儿就在这片儿玩儿,所以这儿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在别人眼里这儿可能就是一座教堂,但在宣武区老北京人眼中它就像老街坊一样,南堂门口有两个雕像一个是方济各,也就是举着十字架的那位还有一个是利玛窦,他是中国传教士里头最有名儿的一位

走进南堂,一眼望去就是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特别漂亮,特别有年代感,这座教堂的山门很明显是中式风格,但仔细看不难发现,它上面的彩绘却是西方的,每幅画都特别逼真,一进门儿您就能看着圣母玛利亚的假山

其中还有不少人物都栩栩如生,在教堂脚下显得十分应景儿,不少人都以为教堂在圣诞节会有什么活动,会布置一些圣诞树什么的,其实不然,因为咱北京的教堂向来都是以低调著称,毕竟教堂圣地,得保持肃静,即便有活动也是对内不对外

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深入人心,所以南堂和北京其它教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据说建堂之初还是中式风格的,最早利玛窦在这儿建了一个比较小的教堂,还是一个经堂,教堂门口还有两座碑,北京人都知道,都门建堂碑记

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汤若望得皇帝赐地重建利玛窦所建的南堂,可惜的是碑上的字儿已经看不清楚了,碑都在玻璃罩儿里罩着,甭管是字迹还是花纹儿都看不清楚了

顺治十四年的时候,皇帝给南堂赐了一块匾额,叫通玄佳境,在另一块碑上刻有通微佳境,并称汤若望为通微教师,由此可见,这块碑应该是在康熙年间重新刻的,就是为了避讳康熙的名字‘玄烨’所以才把玄改成了微字儿

汤若望重建南堂的时候为了迎合北京人的喜好,依然采用的中式建筑风格一直到康熙42年再次重修时皇帝崇尚西洋文化这才把它改成了欧式风格的

到康熙59年的时候,南堂又在地震当中损毁了不少,后来葡萄牙国王又出钱重建,改成了当年老北京流行的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

去年据说是被鉴定为D级危房,但甭管怎么着这都是老北京留下来的独特一景儿,不仅承载了老北京历史,还见证了老北京的点点滴滴!本文由北京城old原创 ,欢迎关注北京城old school公众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