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提示:这篇小文章不讨论教学内容以及学派主张,仅从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面做一些个人性质的探讨。如果你喜欢这个话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一起讨论。

索邦学院

如果说中西方教育制度有什么分水岭,那应该就是在12、13世纪。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朝,学院教育正值顶峰,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石鼓书院等高等书院;而欧洲那边正在经历所谓的“黑暗中古世纪”,但这一时期的大学(学院)却蓬勃发展,比如,博洛尼亚大学、索邦学院、牛津大学等。

中国古代的书院,频繁经历战火而被淡忘,但欧洲的大学却一直传承到今日。

中国古代有孔孟,欧洲古代有苏格拉底—柏拉图。这时勉强打成平手,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制度都差不多,仅仅只是教学内容的不同。

到了中世纪,在宋朝出现了一批大儒,范仲淹、朱熹、二程等;欧洲那边有托马斯·阿奎那、阿拉伯尔、罗杰·培根、奥卡姆的威廉等等。这个时候教学内容出现了比较大的分歧,欧洲的学校开始开设众多自然科学的课程,并且有很多学者从中东和印度学习数学、医学、天文知识。

除了内容上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在此时还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正是本文想要说的差异点。

教学方式

在欧洲中世纪,大多数的学校教学都采用演讲的方式。原因是,并非每个学生,都买得起所有的教科书,去图书馆也未必能借得到。

在古登堡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时候,书籍是非常珍贵的,大多数是手抄本。在教室里面,学生上课就坐在路上或者是在地板上记笔记。要记的东西太多了,于是有人发明撰写了帮助记忆的散文,类似于打油诗或知识口诀。

欧洲学校喜欢演讲教学,喜欢到什么程度呢?在巴黎大学,规章禁止老师读讲稿,他必须及时演讲,甚至不许用很长的语调说话。

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时常警告那些新生,为了不浪费你的金钱,最好先听三次演讲,觉得满意以后再交学费正式入学。

为了博得学生们的喜欢,一些老师在演讲的时候,尽说一些比较浅显简单易懂的知识,学生听得头头是道,老师收足了学费,但明显的降低了教学的水准。

在宋朝的书院,因为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书籍变得较为平民化(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讲仍然很贵),在学生阶层得到教科书并不是什么难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老师有教材,学生有课本,不用完全脱稿演讲。

在课堂上讲授内容时,中世纪欧洲的学校倒是继承的了希腊远古遗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比较喜欢辩论。

辩论时,往往是先有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做一个否定的答案,反对者引经据典加以驳斥,接着又有一个人提出一个肯定的答案,赞成者引用经文或者是早期圣人们的言论来答辩。

课堂上答辩,在中世纪欧洲和宋朝时候都有,欧洲比较著名的经院哲学就十分喜欢这种课堂讨论、课后回顾反思氛围下的治学方式。在宋朝,朱熹和陆九渊等学者之间也时常辩论。

学校管理制度

再来看学校的管理制度。

在唐朝的时候,学校一般是由山长来管理,教学内容也是由山长来负责把控。

到了宋朝,官办教育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学院,一般是私人开办,之后官方接办。宋朝中后期的科举盛行,无疑是官办教学的天下,学生进入学院,虽然需要交一些学费,但书院每个月都会给学生一些津贴,往往这些津贴会超过学费。

也就是说,进入高档学院,对于学生来讲,经济上没有太大压力,可以专心学习。在后来的国子监,就更别说了,读书还有高额津贴。本着谁出钱就听谁的办学方式,教什么内容,当然就不由老师自己说了算。

而在欧洲这边就大不一样了。欧洲中世纪的大学,选址往往是商业活动特别繁荣的城市附近,老师的工资,完全由学生支付。

前来上学的学生,一般是有钱人家的子弟,年龄在17~40岁之间,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做到自律。所以这些学生反客为主,在学校成立了学生协会,组织起来相互保护自己,以达到学院的自治。

到了13世纪,学生协会权力达到了顶峰,几乎掌管了学校的方方面面。

以博洛尼亚大学为例,学生协会可以对不满意的教授进行抵制,强行结束其教书生涯。因为老师们的工资由学生所出,这些老师被迫宣誓服从大学的校长——校长就是从学生协会团体中选出来的领袖。

学生协会制定规则来限制老师的讲课时间,如果老师讲得太啰嗦,一堂课的时间太长,学生协会有权要求学生离开课堂。万一他们对讲课的内容感到不满意,他们还会对老师进行罚款。学生协会还规定教科书上的知识,可以分几堂课来讲授,不可跳过那些教师不愿意讲授的课程。

博洛尼亚大学学生协会

最离谱的是,在学年之初,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们被要求预先在博洛尼亚银行存10磅钱,如果老师因为教学问题遭受到了惩罚,那么存在银行里的这些钱将会被依次扣除。在学年结束的时候,由校长通知银行把这笔钱退还给教师。

在博洛尼亚上大学,学生们上学的目的是来研究而不是来玩的,老师和教授不是雇主,而是自由席位的演讲者,他必须让学生信服。

博洛尼亚大学的这种做法被意大利其他城市所效仿,但并不是每个大学都有那么好的生源(家里钱多的生源),一些财政能力比较充足的城市,开始逐渐使用市政府的资金来聘请教授,但这笔钱仍然是由学生协会主席来批准。

再后来上学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是平民也参与了高等教育),欧洲各地政府开始全面启用市政府的资金来聘请教授,而学生要缴纳的学费也在降低。

可以说在12、13世纪,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是一种消费行为。和宋朝学子进入学院学习为考取功名(考不上就一直复习)不同,这些欧洲的学生,有较为固定的学业修行时间(通常是五年)。

学期满了,有志于教学的学生就参加一个非公开的结业考试,这个考试也非常简单,只需公开辩论即可,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之后再学三年,三年后参加博士或者是教师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在基督教世界任何一个学校里面开课讲学。

对于那些不想在学术圈里面打打交道、不想在众人面前大声演讲的人,五年学期满了之后,不需要答辩,直接去教堂找工作,或者去各种大领主府中找点家教、图书馆整编的工作。对于那些家里本来就不差钱的学生,不去修道院、教堂的话,当然是回去继承家业了。

更有能力的学生一般会自己单独开一门课程或者自己建一所学校。这点倒是中国宋朝的大学者一样。

等到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的风气传到法国之后,法国对学校管理做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协会的成立。

法国一些最古老的大学,最开始是一些小型的招待所,学生们就在招待所里面学东西,吃饭睡觉。之后,在法国国王的资助之下,开始搭建一些有模有样的教学场所,同时,薪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们不需要为学生尽心尽力的服务,在讲课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念教科书,听学生背诵。

在国王的介入下,法国的大学,失去了博洛尼亚那种自由讨论的风气,学术氛围也大不如从前。一如唐朝时山长可以自由教学,而到了宋朝,学院就没了那种活跃的氛围。学而优则仕,此时最主要的是学那些统治者喜欢的内容,好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中世纪欧洲以博洛尼亚大学为范本,自由的办学风格影响到了英国。

英国牛津大学一开始也仅仅只是一个小招待所,学生们在里面吃饭学习睡觉,后来有各种不同的私人赞助者,集资建立了比较好的教室。

在13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拥有众多不同风格的大学教师,他们不但讲述宗教、法律、医学内容,也为学生带去众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在1235年,牛津大学的校长是罗伯特·格罗斯泰斯特,当时他不仅在光学方面深有研究,还认为所有的科学都必须以数学为基础,他开设的课程让学生们非常满意。

这位校长后来还影响到了罗杰·培根,而伽利略又从罗杰·培根这里掌握了众多有关望远镜的制作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源源不断的私人赞助,让牛津大学在早期买了很多地产,这些地产到了13世纪大幅升值,整个学校都不差钱。但和博洛尼亚大学学生自治不一样,牛津大学开始有了教师协会,用来对抗那些不怎么老实的学生。学生组织、教师协会、教区管理者,三者互相牵制。

牛津大学

13世纪后,英国的教师协会多少受制于教区和国王,但并不像宋朝以及宋朝之后那样,学院几乎沦落为传声筒。


最后,小小的总结一下。

笔者认为,与常见的“教学内容”造成中西教育迥然有别的说法不一样,中西方教育的分水岭,更多的是教学方式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些差异。

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教学方式决定了日后知识的利用方式;在学校角度,学校管理制度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展开是自由的还是蜷缩的。

总的来看,把知识当做目的(用钱币购买知识以便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还是把知识当做工具(努力学知识为了考取官职),对于两者的抉择,决定了中西方教育的走向。

(文:银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