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名叫弘祖的老人来到大宜章,被这里的喀斯特地貌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宜章在他的日记中随处可见浓墨重彩的写实章节。其中便讲到了一件极有意思的事儿,这位老者非要去钻一个山洞,说那里有无价之宝。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后人称为“千古奇人”。

艮岩岩刻现为宜章县文物保护单位 摄影:李方舟

徐霞客专程游览过的这一山洞名叫艮岩,有关它名字的来源还得与宜章另一个山洞蒙岩一并说起,蒙岩、艮岩上面均分布有大量的石刻,两处石刻共60余方,这是历史馈赠给宜章的两件无价之宝,两者均是是石刻艺术瑰宝,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宋淳熙十二年,县令(当年县里的一把手)吴镒作《蒙艮二岩记》云:“上岩下泉,蒙之象也”,“两岩并重,予卦象艮”,二岩因此得名。蒙岩现处于县一中校园内光榔山上,艮岩在南京洞中夏广场,“蒙洞泉香”、“艮岩龙隐”名列宜章八景。

下岩口宋人楷书《艮岩》,运笔沉稳遒劲 摄影:李方舟

蒙岩、艮岩皆属喀斯特地貌,是宜章县著名的古代摩崖石刻景点。艮岩的题刻当中,时间最晚的一幅作品定格在了民国三十二年元月份,作者是当时宜章一县之大大谢源和题的一首五言绝句,“造境寓玄义,坚贞夺化工;纵观极五岭,气象万千雄。”,“一把手”亲自上阵推荐艮岩美景奇观。

民国时期宜章县令和题五言绝句 摄影:李方舟

因为洞内光线的影响,很多作品拍摄不到清楚的字迹,只能通过拓本进行欣赏;难得拍到一幅字迹清晰的作品,内容中写道:“胜迹江山到处留,艮岩独擅义章幽,千年古洞准为辟,两派清泉自在流。坏壁寻题多故友,灵祠祈福正新秋,官闲且喜身差健,拟挈琴模口口游。”

艮岩石刻作品 摄影:李方舟

艮岩石刻作品 摄影:李方舟

题款内容为“丙午仲冬宜临榷使七十三岁老人荆州少卿氏陈国仲题并书”。后来查证后发现,诗句中的“亡友”指的是何子贞,麻竹师,吴朴晨均题有楹联;灵祠应该是指岩内的观音堂,每年秋日时分香火最盛。

明弘治年间,杖锡和尚云游至此,见艮岩树影婆娑、深幽寂静、题刻铭记著称于世,便多年化缘募资,在下岩前修建一座寺庙,名“艮岩寺”,中置观世音神龛,香火极盛。杖锡和尚是否来自浙江宁波四明山杖锡禅寺有待考证。

艮岩分上下二岩,相隔不远,属同一时期成岩体系。上岩之水滴落下岩,叮咚作响,十分悦耳,但闻其声,不见其水,故也叫“响岩”。清知县唐鸣钟在上岩旁建有“响岩亭”,供游人小憩、赏景。同治二年(1863),知县麻维绪(广西河池人)为亭撰写一联:“洞有蛰龙,两派神渊作甘雨;峰疑灵鹫,千章古木化奇云。”并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道州何绍基书丹,磁片镶嵌,悬挂于亭柱上,从而使艮岩更负盛名。

艮岩石刻《行云流水》,字迹阴刻 摄影:李方舟

下岩幽深阴暗,冷风习习,大股清凉甘甜的地下水在岩口涌出,流向岩洞深处,蜿蜒如隐身之龙,故有“龙隐”之称。古时下岩前筑有石堤,堵住水流,可供附近百姓取水、洗涤之用。洞内游鱼成群往来游弋、欢跃。盛夏至此,阴凉爽快,暑热不侵,令人心旷神怡。

宜章八景在艮岩 摄影:李方舟

艮岩内外崖壁石刻甚多,两处人文石刻数量之多,宜章首屈一指。石刻集篆、隶、楷、行、草、魏碑之书法大全,大则如斗,小则如蝇;唐宋至民国均有,字体大小不等,草隶行楷均见功力。历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千余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宋代石刻《不住天》 摄影:李方舟

岩口左崖壁楷书直镌“最高峰”,阴刻手法,纵130厘米、横28厘米;右下角行书阳刻题镌“南奇”,纵11O厘米、横26厘米;下方又镌“钟声出古洞,树影入松林”,岩内左石壁上的“不住天”相传是宋代石刻作品;岩内右崖壁繁体行楷阴刻“龙隐”,纵38厘米、横64厘米,笔锋犀利,虚实得当,为明嘉靖壬辰年孟秋石门李尚文(人物待考)题,可算是石刻艺术珍品。

《是亦蓬莱》王德沅书 摄影:李方舟

繁体楷书阴刻《灵鹫飞来》 摄影:李方舟

泉水流经处的上方石壁题刻更为丰富,诸如“逝者如斯”、“天下第一泉”、“灵鹫飞来”、“松风云影”、“是亦蓬莱”等,均为石刻佳作。其中,楷书阴刻“逝者如斯”,纵22厘米、横60厘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冬月”刻上,“篁山熊祖谟偶题”,熊祖谟,汉阳人,康熙四十七年任邑训导;繁体楷书阴刻“灵鹫飞来”,纵20厘米、横40厘米,历史背景待考;繁体行书阴刻“松风云影”,纵14厘米、横50厘米,历史背景待考;繁体楷书阴刻“是亦蓬莱”、“王德沅书”,纵29厘米、横74厘米,历史背景待考,工德沅书,年代、人物待考。

宜章八景之一艮岩石刻 摄影:李方舟

宜章八景之一艮岩石刻 摄影:李方舟

查阅资料发现,蒙、艮二岩的题铭留记、吟对赋诗众多,除应景题记外,也有叙事题刻。其中便有,明朝正德间(1506-1521)户部尚书、邑人邓庠赋诗赞道:“路入仙宫半日留,寻源浑似武陵游。鹤巢松老云岩暖,泉喷花香玉井幽。芝草每依奇石秀,灵禽时向茂林投,炉烟缥缈南窗下,闲借黄庭一校雠。”后又补诗一首:“石窦天然一脉奇,源泉混混岂人为。半林松影水清处,三月桃花雨涨时。禾黍生香农父喜,润田新水洞龙知。诗成缓步仙台路,更爱西山展翠眉。”

楷书阳刻《第一景》纵42厘米、横49厘米 摄影:李方舟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宜章参将王廷瑚题“艮岩离城数里许,山川相映,爵乎苍苍,真佳境也。所供观音大士,凡有所求,其捷如乡音。丙子春余过而叩焉,见其岩穴阴翳,藤萝滋蔓,询之僧,辄艻棉见告艰于鸠庀,余乃剥其蒙茸,绘之丹彩,呈非金碧庄严,幸往来诸公勿哂,余之不逮去尔!”。旁又题诗一首“渊静一岩开,幽然大士台;丹楼疑蜃气,清梵落渔隈;谷响春雷动,钟鸣暮雨来;何能挂藤杖,留眼在莓苔。”

繁楷阴刻《胜境》纵40厘米、横68厘米 摄影:李方舟

清嘉庆乙亥年(1815)宋元功又步王廷瑚诗韵题刻“复碗一崖开,莲花此作台;鹤声松露里,龙气水云隈;妙契僧朝夕,清游客迟来;飨余狂泼墨,题石扫苍苔。”

明崇祯十年(1367)四月初七,文章前面提到的老者,即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专程游览艮岩,在其游记中描写了在艮岩的活动情景。他在《楚游日记》中这样写道艮岩有寺“寺向西南,岩向西北,岩口有池一方。僧凤岩为我煮金刚笋,以醋油炒之以供粥,遂卧寺中,得一觉”,一碗金刚笋送粥、留宿一晚,就让大宜章艮岩在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上留了一笔,真值!

艮岩以其奇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历代骚人仕宦对此情有独钟,大宜章更应该从蒙、艮二岩石刻中吸取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