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浑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部,地处桑干河支流浑河中上游,东与广灵相邻,南毗灵丘、繁峙,西与应县、怀仁接壤,北接云州区(原大同县)、阳高。2018年,全县国土面积1968平方公里,辖6镇、12乡、315个行政村,总人口35.6万人。
浑源县域内交通网络通达,大涞公路纵穿南北,朔蔚公路横贯东西,荣乌、同源、广源、王城4条高速公路形成境内高速公路交通网。2017年,浑源县被列为全省“四好农村路”试点县,公路总里程1000余公里,辐射全县所有行政村。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浑源,夏商时属冀州;西周时属并州;春秋时属代国;秦始皇始置县,称为崞县,属雁门郡,不久改称平舒,属代郡;西汉时,平舒县废,复置崞县,属恒山郡;王莽新朝期间,改为崞张县,仍属常山(即恒山)郡;东汉恢复崞县名,三国沿袭之;北魏时迁都平城(即今大同),为京城内地,改名石城县,属神武郡,北魏天兴元年(398),改称崞山县;东魏时,改为廊州;北齐时,改为北显州;隋初,改称平寇县,后又改回崞县;唐时始称浑源;金贞祐二年(1214)置浑源州;元初改浑源县为恒阴县,属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复用浑源州;明清时称浑源州,属大同府。
民国元年(1912)5月改为浑源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南北山区均为抗日根据地,属晋察冀边区;1945年浑源县解放。1993年归大同市管辖。
积淀深厚 遗迹众多
浑源,因桑干河支流浑河之发源故名。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留存下丰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著名的有李峪彩陶文化遗址;春秋时期文化灿烂,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唐宋时期经济繁荣,陶瓷业发达,是当时重要的瓷器产地。
李峪彩陶文化遗址
▲李峪出土的黑陶
李峪彩陶文化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已发现的陶片、石片、石环、石斧甚多。石器有球状、盘状、斧状等砍砸器;陶器有灰色绳纹陶、红色素陶、黑色和紫色彩绘陶,也有带砂的粗陶和表面平整的细陶等。1950年8月,中央文物考察团曾专程来此地考察,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随队亲临遗址现场考证,他从陶器的色泽、器形、纹饰上分析,认为既有来自当时中原地区仰韶期与龙山期文化的影响,也有明显地方特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李峪青铜器遗址
▲牺尊
李峪青铜器属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大同地区最具特色的青铜器,也是目前为止大同地区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的青铜器遗址。李峪青铜器工艺精巧、纹饰独特、器型精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均有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博物馆也有藏品,其中造型精美的牺尊、夔带纹壶、蟠螭纹罍、镶嵌狩猎纹豆等11件器物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古磁窑遗址
▲黑釉剔花罐
浑源盛产陶瓷器皿,历史悠久,遍布县城四周,尤以城南为最。大磁窑、大磁窑铺、青磁窑、古磁窑等村落皆以瓷命名,可见这里历来以出产瓷器而著称。1977年,故宫博物院的陶瓷考古专家到古磁窑村进行现场考查,在该村发现了古代瓷器遗址,除采集到宋、元时代的大量瓷片外,还发现了部分唐代陶瓷碎片,对研究我国唐、宋、元、明的陶瓷器有着重要的价值。
经贸往来 工商重镇
辽金元时期,浑源为我国北方商业重镇和南北贸易商品集散地。明清时,浑源的手工业相当发达,如砂器、铜铁器、造纸、编织、笼箩、皮毛加工等享誉省内外,故有“七十二行、行行俱全”之说。
浑源烧酒
从浑源历年出土的众多青铜酒器可以看出,早在春秋至秦汉时期,酿酒已经盛行。经唐宋元明清,酿酒业在浑源成为一大产业,浑源烧酒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水质闻名遐迩,故民间流传有谚语“喝烧酒浑源州,吃水烟下兰州”。
浑源黄芪
浑源是“中国黄芪之乡”,具有“国家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国家GAP种植基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芪GMP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浑源黄芪又称恒山黄芪、正北芪、恒山正北芪、恒山北芪等。
神溪铸钟
神溪铸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所铸之钟造型庄重典雅、古朴大方,钟声深沉洪亮,余音悠扬动听。浑源铸钟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继承民间传统风格,又体现时代特色。明末清初,神溪村造锅、造农具、造钟大小作坊有30余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地和河北、内蒙古等地,铸钟行业十分兴盛。
浑源制香
永安镇王千庄村自古是一个典型的制香村落,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制香人传承着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具体制香流程为:购料、和面、搅拌、入桶、挤压、压接、成型、晾晒、包装。目前,浑源制香开发出檀香、药香、佛香、普通香、卫生香、塔香和香旺火等4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河北、内蒙古、陕西、西藏等省(区、市)。
浑源柳编
浑源县气候宜人,境内树多草绿,树木以杨、柳、松树为主。柳条被当地群众编制成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这项传统技艺被称为浑源柳编。柳编业也称白柳业。将柳条用水浸泡后去皮,用柳条的白芯编制成三节筐、酒篓、簸箕、水斗、笸箩等。
人杰地灵 名宦辈出
刘撝
刘撝,字仲谦,自号南山翁,金初浑源人。青年时在翠屏书院读书,金天会二年(1124)首开进士科,中金代首科状元,也是西京地区历史上的首位状元。历任右拾遗,大成、曲阳、怀仁知县,大理正,平阳府判官,安东节度副使,大理寺少卿,石州刺史,累官中大夫,晚归乡里,曾在翠屏书院讲学。年63卒。
刘撝诗赋极佳,为金代词赋宗师,被时人推为“百年文宗” “藻丽为时楷模”,当时名士大夫多出于其门下。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铭》:“公性淳厚,见义固执,待物诚。”“公厉精种学,文辞卓然天成,妙绝当世。”金监察御史张彀在《赠刘从益》诗中云:“丘垤孰与南山尊,公卿皆出山翁门。遗文人共师夫子,阴德天教有是孙。”
栗毓美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号朴园,浑源人。清嘉庆七年(1802)考取拔贡,后历任河南温盂、安阳、河内、西华知县。嘉庆二十年(1815)调任宁陵知县后,采取饬植木棉、榆、枣,以工代赈等法缓解黄河决口之灾。道光元年(1821)迁为武陟知县。遇沁河决口,遂组织导沁由漫口归故道,并重筑新埝。后历任光州知州,汝宁、开封知府。道光九年(1829)升任河南粮盐道台,迁湖北按察使。道光十二年(1832)改任河南布政使兼黄河东河道护理巡抚,任上中牟里冈口黄河堤将溃,组织抢修,一昼夜即竣工。朝廷惊服,提升为河东河道总督。在此任上,栗毓美常驻河坎,防止水患,颇有建树。道光二十年二月十八日(1840年3月21日)卒于任上。朝廷获悉,皇上念栗毓美治河有功,降旨赐祭葬,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恭勤”,赠封“巡河督大王”,并令沿河各地建立庙堂,老家浑源州兴建陵墓和府第。当栗毓美的灵柩从河南北上运往山西时,沿途百姓挥泪相送,千里不绝。道光皇帝亲书祭文和碑文,林则徐为其写墓志铭。新中国成立后,栗毓美墓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栗毓美墓
名寺云集 古刹众多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半崖峭壁间,悬挂在半空中,是我国罕有的一座高空绝壁古建筑,始建于北魏后期。悬空寺背倚翠屏山,面对恒山主峰天峰岭,上载危崖,下临深谷,结构奇巧而惊险,是华夏古文明和古建筑的杰出代表,楼阁悬空,具有“奇、险、巧”的独特风格。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奇险建筑之一”。
永安寺
永安寺位于浑源县城东北,当地人称“大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金代,后被大火毁废。元代初年,浑源人高定任云中招讨使都元帅、永安军节度使,他归乡后见寺院被毁,便邀请高僧归云禅师主持,捐资重新修建。因高定官职是永安军节度使,致仕后又号永安居士,寺院建成后命名为“永安寺”。
寺院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正中是护法殿,从护法殿两侧进入中院,是全寺的主要部分,正中是全寺的主殿传法正宗殿,东西耳殿各2间。
▲永安寺壁画
传法正宗殿建于元延祐二年(1515),是山西省现存较好的一座元代大殿。大殿建于高大的基座上,外观稳固、庄严。大殿内四壁绘有巨幅工笔重彩元代壁画,共画有各种人像882人,其画幅内容丰富,表现技法高超,882个人物表情生动自然,儒、释、道三教融会,集我国宗教神祇之大成。
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县城西10公里龙山脚下荆庄村西北,现存有大雄宝殿,主要建筑结构均为金代遗物,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雄宝殿建于寺院中部,殿身面宽3间,进深2间。殿顶为单檐歇山式,总高约8米。为扩大内部空间,大殿采用减柱法,同时又突出佛坛位置,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创举。
金代圆觉寺砖塔
圆觉寺当地人称“小寺”, 位于浑源县城东北,始建于金代,其寺大殿、配殿和钟鼓楼等建筑均已毁废,现存位于寺院正中的砖塔一座,全名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塔体呈等边八角形,总高30米,完全仿木建筑式样,结构坚固,造型别致,雄伟挺拔。整座塔分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塔的基座为须弥座,高约4米,四周为砖刻浮雕,有舞人力士和雄狮猛兽。其中乐舞人像40个,形态各异,逼真动人。
塔身下直上尖,呈锥状。第一层距基座较高,二至八层,逐层收紧,第九层突然升高。每层檐角皆悬挂铁铃,风动鸣响,塔顶上有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铁刹尖端立一翔凤,翔凤历800多年风雨仍能随风转动,可辨风向,在我国现存古塔中为孤例。
文化丰富 特色民俗
恒山道乐
恒山道乐是我国北方道教音乐的一支,属天师派正一道,其演奏人员主要由恒山在家道士县城道巷村焦氏家族成员组成,当地人称为“恒山道乐班”,组织的道教活动世代传承,距今已有300多年。2012年,恒山道乐班焦文忠被山西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恒山宗教氛围浓厚,宗教活动频繁,产生了古老的恒山道乐。恒山道乐吸收了北魏以来的鼓吹乐,唐宋以来的法曲。千百年来,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在北岳恒山组织的大型道教法事活动中,成为了一项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演奏内容。恒山道乐演奏的乐曲为赞叹、器乐曲、套曲和配曲。主要乐器有笙、笛、管子、箫、二胡、琵琶、三弦、鼓、铙、钹、云锣、铛。主要法器为铜謦、木鱼、法铃、法螺等。谱系为“工尺谱”记谱。
恒山道乐所演奏的音乐多为金元流行的曲牌以及民间音乐,有《干指》《柳妖精》《一提经》《山坡羊》《洞玄赞》《一盏灯》《开通赞》《光明赞》《返魂香》《小八门》《劝君悲》《鬼拉腿》等。
浑源耍故事
浑源耍故事是一种集体舞蹈,又叫“地秧歌”,属踢鼓秧歌的一种。这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至今,一直在当地广泛流传。
“耍故事”起源于何时,查无记载,但从其表演内容为梁山泊英雄好汉夜打大名府的传奇故事推理,应在宋代以后,最早产生于元末,盛行于清道光年间。表演角色有宋江、张青、孙二娘、林冲、时迁、顾大嫂、李逵、鲁智深、武松、扈三娘、刘唐、安道全、吴用等。人物有马子、婆子、头趟鼓子、大拉花、头对棒子、二趟鼓子、二拉花、二对棒子、毛货郞、先生。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舞蹈队形有天地牌、大十字、编蒜瓣、双荞麦棱、金钱眼子、五葫芦、城钩月、万字、八卦、四大四小等二十余种。主要表现形式为武功、对耍、单耍、戏耍和杂耍。
浑源扇鼓
浑源扇鼓也叫太平鼓,就是在铁圈上(直径一尺左右)蒙上驴、马、羊皮而制成的团扇,并在皮上绘上花纹。下置一柄,缀以铁环或小铜钗,用竹制鼓键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据《浑源州志》记载,浑源扇鼓最早出现在宋代,明末清初,扇鼓由12户外出的富商子弟带回,人们美称“迎春鼓”,随着时代变迁,此项民间玩艺经久不衰。主要演出曲目有《逛恒山》《五指风波》《不着急找了个不着急》《一封情书》,其伴奏的乐器主要有小唢呐、竹笛、四胡、样琴、琵琶、大三弦、大提琴等。
浑源民居
浑源古民居主要建筑形式为砖木混合结构的四合院,院落布局规整、结构精巧合理、砖雕逼真华美、功能完备致用,是我国北方民居的典范。浑源四合院,在四个方向建房,门窗均开向院内,合围出一个院子,格局多分为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
绿色发展 宜居之地
恒山风景名胜区
恒山风景名胜区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恒山古庙群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恒山景区被建设部授予“全国文明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风景名胜区,获得“山西五大著名特色景区” “山西十佳旅游景区”等称号。
神溪湿地公园
神溪湿地公园位于县城西北神溪村,南距恒山约10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内山泉奔涌,碧波荡漾,水草丰美,自古为浑源八景之一“神溪夜月”。公园内景观主要有律吕神祠、凤山书院、古戏台、关帝庙、明清古民居等。其中律吕神祠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遗迹主体系元代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头温泉
汤头温泉位于恒山主峰东南王庄堡镇境内,距县城45公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明隆庆元年(1567)在重建温泉石碑上写道:“润之神效,洗之即愈。”早在北魏,这里已是疗养区,且建有皇家行宫,《魏书》记载多名皇帝、太后、皇后“幸温泉”“诣温汤疗病”。20世纪70年代新建温泉疗养院,有宽敞大浴室和男女单间浴室多间,医养、洗浴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城乡建设 硕果累累
经济转型跨越发展。近年来,以风电、光电、抽水蓄能等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产业转型的战略性支柱和龙头,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恒山5A级景区”为载体,全面铺开恒山大景区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同步进行,供热、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棚户区拆迁安置有序进行。荣乌(山东荣城—内蒙古乌海)、浑广(浑源—广灵)高速路建成,新建改造域内道路16条,组成高效快捷的交通网,方便群众出行,带动旅游发展和经商投资。
民生事业逐步改善。文化体育、卫生健康等各项社会事业均取得长足发展。五年来,全县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累计支出52.52亿元,占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8%。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提高覆绿率。精细化实施治理,加强管护巩固成果,对工程区实行拉网管护,建设管护监测台,确保绿地面积不断扩大,林地资源不断扩张,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2018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40.29亿元,同比增长2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7亿元,同比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19.44亿元,同比增长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55元,同比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8元,同比增长9.3%;地区生产总值41.2亿元,同比下降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5亿元,同比下降4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亿元,同比下降7.9%。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在实现浑源全面振兴的关键阶段,全县人民将在中共浑源县委的正确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一心一意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加快建设富裕、美丽、诚信、和谐、幸福的新浑源而努力奋斗!(张 录 李卓超 李 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