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成都,逢星期日,转转罗马广场的文物市场。偶尔购得1962出版的《时事手册》第23期。刊有两张照片。一张是“拉萨郊区藏族农民高举毛主席的肖像,举行‘望果节’,迎接又一个丰收年”。另一张是“西藏黑河县(现那曲县)准日瓦部落互助组的羊群”。在“祖国各地”栏目中,载文《雅鲁藏布江谷地》。文章描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很富饶美丽的。那里阡陌相连,沟渠纵横,村舍满布,是西藏高原农垦区的精华所在地。文章说,雅江谷地的农田,耕地面积约一百三十多万亩,占西藏全部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一千多年前,勤劳的藏族人民在这发展了农业生产,选育出青稞、小麦、豌豆(包括蚕豆)、油菜四种生长期短、耐寒耐旱、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作物。

雅江谷地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在1959年平叛后得到新生。千百年来沿用下来的“二牛抬杠”的耕作技术,和“望天收”的耕作习惯,已在逐步改变,翻身农奴作了土地的主人,用上了新式农具,农业产量大大提高。千百年来荒芜的土地,都长上绿油油的庄稼。过去没有种过的作物,像玉米、小麦和黄瓜、西红柿、莴苣、西葫芦等,在这里也开花结果了。

20世纪90年代,我来到山南贡嘎县杰德秀镇。杰德秀镇,可是个赫赫有名的地方。雅鲁藏布江边的古老小镇,乃著名的“帮典之乡”(帮典,是女性穿藏装佩戴的“围裙”,藏语为“帮典”)。杰德秀,藏语为“口齿伶俐”之意。

正是麦苗儿青青的季节,沿江的大片青稞地,长势喜人。骨子里农桑耕种的情结被扰动,勾起无限神往。镇里的嘎玛书记,有康巴人的豪迈,嗓门大,开大会不用麦克风,站着讲一小时,话也不重复。他和镇里的农机技术员格桑多吉陪同我们,用三天时间走遍了全镇的角角落落。穿行在沿江的大田、靠山的草场,一千多亩的可耕地,有近600亩可得到自流浇灌。初夏和暖的风中,嘎玛书记大手一挥:这是最好的土地,过去是“三大领主”的,现在是我们自己的。

夏天的日子过得好快,雅鲁藏布江岸的丛林一片金黄。“望果节”就到了,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全镇各村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着节日盛装,沿着等待收割的田野绕行。队伍的前端,由镇上有名望的老人怀抱毛主席的画像带路。紧随其后,以家庭为单位,捧着祈福的“切玛”彩盒,手持麦穗、哈达,一路欢歌笑语。祈福丰收的大游行结束后,人们集中在三村一处草坪上,席地而坐。取出各家各户精心准备的食物,斟满青稞酒,互致“扎西德勒”,万事如意。三天后,丰收开镰。很荣幸,我被邀请作为一场丰收大典的开镰人。历经千年的农桑之事,也有神圣的时刻。欢庆丰收,纪念我们在杰德秀的工作即将结束。

20世纪90年代的杰德秀镇政府院落。一楼办公,二楼住宿。院内有菜地一小块,老井一口。我曾在这楼上住了很长时间,体味一个古镇的四时滋味。

又来到鲁康商业街,走进杰德秀著名的“果果包子店”。那时的鲁康商业街,房舍略显破旧,遇雨天,道路泥泞,但这狭隘的小街,就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集市。借助“皇家帮典”的声望,集市另有一番文化底蕴。漂亮的村姑果果,开了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包子店。杰德秀人历来就有商业头脑。当街十字路有一家最大的杂货店,老板次仁走南闯北,货架上就有他亲自到杭州采买的丝绸。藏商大户都知道,杭绸是藏装料子中上乘之选。次仁便自豪地宣称,拉萨有“帮达仓”,山南有杰德秀的“鲁康街”。武装干事格多(格桑多吉)另有看法,他说,嘴巴会说的都成了鲁康的买卖人,嘴巴不会说的,地里种青稞种洋芋。

包子店女老板的另一个身份,则是镇团总支书记。果果的包子店,纯手工制作。清晨,果果就赶早到鲁康的小小菜场,选购一块肥嫩的牛肉。自然是牦牛里脊肉。鲁康小市场,每七到十天,才宰牛一头。更多的时候,果果就要到县城去购买。包子馅的肉,不用绞肉机绞,而是用传统的方式,用刀切成细细的颗粒状。肉馅并不更多地调味,只加入藏火葱、少许藏盐即可。

果果天生朴素真切,颇有人缘。中午时分,有不少“好色男儿”聚在小店。买一杯特别添加了炼乳的牛奶甜茶,细细地品着,图个“秀色可餐”。

二十多年后,忽然有了顺路探访杰德秀的冲动。当年,我在杰德秀一村工作。夏雨急骤那些天,带着秘书处的李小君驻点一村。借住在村主任车斯家中,村主任的母亲朴素善良,妹妹勤俭持家,放牧耕作总是忙忙碌碌的。那一天,村主任家无人。邻居说,车斯的母亲去了拉萨,和小儿子住在城里。妹妹出嫁多年,少有归乡。车斯守着老宅,身体不好,搭班车去地区看病了。我在那山坡上的老宅门前,站了许久。

你如果有机会来山南,就会了解这一片雅砻河谷的古老土地,东西南北疆土辽阔,广袤无际。大有“春云布而万物普润,霜风下而四海飒秋”的万千气象。因为古老,留有许多的“第一”。比如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第一座城堡雍布拉康。又有西藏的第一块农田。西藏高原有丰富的水资源。河谷地带,孕育了高原特色的农耕文明。

雅鲁藏布江岸,雅砻河谷之地,吐蕃的发祥之地,更有错那的原始森林和大家熟悉的勒布山乡。春有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夏有应季瓜果蔬菜。2016年的初夏,又一次到山南,任务是修改自治区旅游条例的立法调研。行程的最后一站从隆孜出发,前往错那县勒布沟。途中,驱车三个多小时。专程去一个小村,看望一位驻村的女同学。

一场雨后,偏僻的山村一派田野风光。德吉村的驻村点,四名队员,全是女性。借住在小小的村委会院里。没有自来水,每天到村口河边取水。因为河水浑浊,静置几个小时方可澄净。我们便把随车携带的矿泉水,悉数奉献。驻村,环境实实在在的艰苦。

山南,虽不乏高山大川,借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处可见绿色山村,四时农桑之景。曾流传一首歌唱新西藏的歌:

山南处处盛开大寨花

藏北草原牧业兴旺牛羊壮

喜看遍地浪漫的山花

……

西藏和平解放后,雅砻河谷跨入历史新纪元。这里又有了第一个翻身农奴的互助组,有了第一次的基层民主选举。

那是哪一年?应该是春夏之交。一场山雨到来之前,成群的灰喜鹊从田头飞起。溪边的马兰花开了,催成行旅的离愁。这是雅砻河谷最肥沃的土地,青稞茁壮生长。这季节,青青山野,溪流潺潺。据说,西藏的农耕文明史始于雅砻的农业种植。我们随意停车,在山野田边行走。一丛丛的马兰花,散发着特有的气味。

山南琼结县,文成公主的最后栖身之地。琼结,在山南乃至西藏有着特殊意义。这里是西藏藏王墓地,更多的人知道,这里是达娃卓玛的故乡。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歌词的大意是这样的:

请不要再说琼结琼结,

它让我想起达娃卓玛,

达娃卓玛,我心中的恋人,

难忘你仙女般的姿容,

更难忘你迷人心魄的眼睛。

据说,这歌词是仓央嘉措写的,一经传唱,达娃卓玛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美人,也成为温柔和善良的象征。

冬日的寒风里,昔日旧城堡的残墙边,一棵高大的杨树,掛着稀稀疏疏的黄叶。琼结达娃卓玛的出生地雪村,一个古老的小山村,两千年前是雅隆部落的王城,北面是青瓦达孜城堡,南面是吐蕃赞普的墓地。在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似乎能体味到沉寂的历史中,散发出的别样味道。

告别了琼结,沿雅鲁藏布江南岸琼结河谷曲折而行。地势缓缓上升,直到海拔五千多米的雍布拉山。车过垭口,眼前一片开阔,便是著名的哲古湖。午后的湖岸,凄美寂静。不时出现成群的黄鸭,远处有野驴悠闲漫步。我们此行到达措美县古堆乡帕藏村,开始驻村生活。此后,十个月,从藏历新年到秋后丰收,再次体会山南的古风古韵的朴素。

几十年来,一次又一次走进山南,感受这山山水水的风晴雨雪。那一年,拉萨还是初春的凄冷。勒布沟里已经是一派春光妩媚,杜鹃花盛开。山里的天气,早晚温差大,来了一阵雨,打湿了山野。我曾经五次走进勒布沟,边防一线,山野浓郁,哨卡威严。战士们用三种文字,在小黑板上表达戍边卫国的决心。

傍晚时,雨停了,星光灿烂。一时间,乡村沉浸在安详的气氛里。天籁充满了迷濛的虚幻,星光闪烁,散发出深沉的韵味。山谷幽静,林中飞起萤火虫的点点光亮。在这诗意的夜幕中,我走在乡间新建的黑色柏油路,路旁扎着簇新的木篱笆。新改建的乡村的住房,依旧保留了庭院的格局。勒乡政府的小礼堂,举办歌咏比赛。门巴族村姑娘身穿盛装,朴素大方,略施装扮,歌声嘹亮悠长。小伙子们黑衣短衫,腰佩长刀,一曲雄壮的“骑马挎枪保家乡”。

次日清晨,细雨蒙蒙。溪水岸边,一株紫色的曼陀罗,在风中摇曳。这般的风景,依稀记得,却有了回首天涯万里飘逸的归去来兮之感。人在他乡,又仿佛熟悉的味道,像一片树叶,春天绿了,秋天黄了。仿佛都是刚刚相见,又都是一场场的告别。花开在他乡,总有格外的意境,走进他乡之人的心里。不由自主,想起了荷尔德林的《故乡》诗句:

顺流而下,归舟静泊在津渡。

堤岸温暖,山谷多情开敞,

香径晴翠,掩映着我的衣衾。

园囿相伴而立,

蓓蕾晶莹地吐绽芳蕊,

莺歌婉转,迎迓着倦归的旅人。

一切都似曾相识,

甚至擦肩而过的问候

也充满情谊,

每一张笑靥都充满亲缘。

(文中照片由李文杰、候小柱和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