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视网讯(记者 江雨微 杨锐 李响文 张朕嘉)11月6日,《镜头里的故事·云岭小康展画卷》大型主题系列直播走进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片区,带网友深入了解了尼西乡的基本情况、服饰文化、建筑特色、饮食文化,以及相传近两千年的尼西黑陶。
依靠自身优势,尼西乡手工艺人大力发展黑陶产业,成立公司开设网店,还免费传授手艺给村民们。尼西黑陶不仅在本地畅销,还远销国内外,村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据统计,本场直播全网阅读量2000万,系列直播全网阅读量累计超过1.32亿。其中,“云岭小康展画卷”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1.2亿。
云视网直播团队在汤满村
上午十点,云视网直播团队来到了尼西乡。记者了解到,尼西乡位于迪庆香格里拉市西北部,历史上曾经是“茶马古道”的要冲。交通运输业、松茸采集、土陶制品和反季蔬菜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响应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培育,以及开发民族文化的号召,尼西乡重点发展尼西“五小”(小辣椒、小毛桃、小土锅、小毛驴、小土鸡)特色产业,打造黑陶制作和尼西情舞等尼西文化品牌,为全乡的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提供较为坚实的基础。
黑陶火盆(拉茸肖巴 供图)
直播走进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在这里,记者发现尼西乡不仅拥有藏族造纸技艺,还拥有国家级非遗尼西黑陶、省级非遗藏族木碗和州级非遗尼西情舞。
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珍批初(拉茸肖巴 供图)
拉茸肖巴给记者介绍尼西建筑特点
随后,记者跟随非遗传承人拉茸肖巴体验了尼西黑陶制作。原来,拉茸肖巴的父亲当珍批初是全国唯一一位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拉茸肖巴这一代,已是家族的第八代黑陶技艺传人。据了解,尼西一直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民间的制陶工艺已相传近两千年。2008年,黑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藏在滇西深山中的传统技艺被更多人熟知。随着尼西黑陶知名度的提高,原始制陶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拉茸肖巴等一批优秀的藏族黑陶传承者。他们在传承保护藏族黑陶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成立了公司,在独克宗古城和汤堆村开设多家黑陶销售网点,并向村民传授制陶技术,带领村民增收。
拉茸肖巴表示,现在,汤堆村108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在做黑陶:“我们的订单主要是通过公司来承接,有订单就召集村民来制作,固定的手工艺人约20个,一天的收入是300元至400元不等。目前,村里人80%的收入都依靠黑陶。我们的黑陶主要以制作实用型锅和火盆为主,大部分销往土鸡餐厅,用尼西黑陶制作的土锅鸡还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呢。”除了藏族使用的酸奶罐、火盆、锅等传统器具,拉茸肖巴还一直在致力于将新的设计元素加入传统的黑陶烧制技艺中,也在通过策展、参会的方式为黑陶打开更多的市场版图,他还做起了淘宝店,走进了带货直播间,产品也卖到了国外。
记者体验尼西黑陶制作
尼西黑陶土锅鸡(拉茸肖巴 供图)
尼西黑陶土锅鸡(拉茸肖巴 供图)
尼西黑陶从山间开始走向都市,并被更具消费力量的都市人群所接受。拉茸肖巴说,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做一个设计民族产品的匠人,也希望尼西乡依靠区位优势、历史文化、民族手工艺和美食美景等资源发展“一日游”,更好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游客体验尼西黑陶制作(拉茸肖巴 供图)
本场直播参与平台有云视网、云南网、云南省扶贫办官网、云南扶贫热线、云南卫视新媒体平台、云南手机台、七彩云端、云南新闻广播、央视新闻、央视频、今日头条、触电新闻、新浪微博、乐直播、百度直播、新浪新闻、优酷直播、微赞直播、YY直播、KK直播、搜狐城市、抖音、快手、都市现场等多家媒体平台。
据统计,本场直播观看量达超过154万,全网阅读量2000万,系列直播全网阅读量累计超过1.32亿,其中微博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1.2亿。“尼西黑陶居然传承了近2000年,这种工匠精神值得点个大大的赞”、“用黑陶来炖鸡,看着就好香,想想我的嘴角就不争气的流下了眼泪”、“看得我也想去体验一次,请问这个小镇在哪里 ”、“发展黑陶带动村里人一起增收致富,这个年轻人真是棒棒哒 ”、“云南到底是什么神仙地方?怎么可以有这么多好玩的?? ”、“黑陶煮鸡太美味啦,给俺再来一锅两锅三锅”、“暴富吧迪庆!冲鸭”、“长这么大都没去过迪庆!看完直播决定把迪庆游提上日程!!!”……直播中网友们积极留言互动。
“云岭小康展画卷”微博话题
新浪新闻直播间
KK直播直播间
YY直播直播间
七彩云端直播间
看完直播,迪庆州委网信办和杨说:“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历史的具象化体现,最大程度彰显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之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的重任,将文化与历史播撒到各地,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康路上,运用好历史与自然的馈赠,紧跟国家发展步伐,一同奔赴共同富裕。”
“云南之美,美于文化,美于自然,美于民族,美于和谐,大家更应齐心协力,保护金山银山,发展历史文化,做到美美与共,齐心谋发展。美丽迪庆的建设靠的是国家发展的大势,更靠每位迪庆人民的不懈努力,共同建设,共同传承,共同奋进,最终发展成为最具和谐之美的最美迪庆,真正做到美美与共。”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人民法院罗木穗感叹。
直播结束后,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委网信办杨超告诉记者:“黑陶传承的是历史记忆,是历史责任,更是历史担当。老一辈的文化不会被遗忘,会长久传承下去;民族团结与融合的责任在发展中不会被遗忘,在顺应国家的发展大势的同时,承担自身发展责任。”
拉茸肖巴在制作尼西黑陶(拉茸肖巴 供图)
当珍批初在指导拉茸肖巴(拉茸肖巴 供图)
迪庆州维西县委宣传部李建生表示,迪庆大地党群携手,共同谱写了一曲高原各民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立足实际、开动脑筋、奋力脱贫的“春之歌”。小黑陶铸造尼西脱贫大产业是迪庆脱贫攻坚故事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战场,迪庆多样化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生产生活习俗谱写了丰富多彩的脱贫故事集。如今,迪庆严格按照国家脱贫考核标准顺利退出贫困序列,在继续巩固脱贫成效的同时,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持续优化,教育文化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落实,迪庆各族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香格里拉”盛景的实际内涵将厚积薄发。
11月10日早上10:00—10:40,《镜头里的故事·云岭小康展画卷》大型主题系列直播之红河篇将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镇章保社区小河边村。近年来,小河边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规划、流转土地1100余亩建成食用玫瑰种植基地,村社党员干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壮大一体化的鲜食玫瑰生态产业,亮出一张村社发展、群众致富的特色名片。扫描上图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敬请关注!
记者:江雨微、杨锐、李响文、张朕嘉
统筹:严平
海报制作:陈治屹、傅韶辉
主编:赵小强
审核:尹凡、卢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