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恩阳可谓一步一景,一景一传奇故事。
据民国《巴中县志》记载,“县西恩阳场亦有十八景,曰:三峰秀骨,千佛灵胎,回龙绕护,飞凤徘徊,仙女孤住,将军飞来,琵琶韵远,木鱼声催,登科古寺,读书名台,秋高白顶,春放红梅,巴蛇洞口,水驴沟隈,芦溪映月,龙隐乘雷,奎楼耸峙,文塔崔巍等”。
读书名台
在恩阳有两处读书台,一处是人工打造的登科寺读书台,一处是义阳山上自然山体石台,神话故事中王鹗读书之地。登科寺读书台位于登科寺寺院正门到青云塔之间,寺塔相距约百米,是一道整体石梁,东西是高数丈的悬崖,塔寺之间形成了两头宽中间窄的平地走廊,中部最窄处有一块六尺见方的平石向悬崖外伸出,非常险峻,与义阳山上的读书台相对。
另一读书台在义阳山普贤寺下刀背山梁上端陡峭的岩台上,一块独立的上平面长九尺、宽七尺、高丈余的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巨石,石上有形似墨碗的石窟,人们不论是站或坐在石面上,整个恩阳场镇一览无余,此石与红梅阁外的仙女石遥遥相望,站在两块石头上说话都听得清楚。相传唐朝初期,义阳县县令王瑞的儿子王鹗常在刀背梁的读书台上读书,一日听见从红梅阁仙女石处传来清脆悦耳的歌声,便追到红梅阁寻找唱歌人,人没找到,但见留有一首墨迹未干的“红梅诗”,痴情的王鹗终与红梅仙子结为连理,后来人们便把王鹗读书遇仙女的巨石叫“读书台”,此石至今完好无损。
秋高白顶
秋高白顶,即白顶山,是恩阳镇麻石垭北面的一座海拔约300米的山峰。此山东临詹家河白玉桥,西临恩阳河黄石盘,北连天星寨,南接登科寺,山体从约200米高度开始形成台级圆锥状,山顶有一直径50余平方米的平坝,坝中有几株古柏。此山腹背是河,左右连山,一年四季常有白云、水雾萦绕飘浮,山峰时隐时现,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似一道银色宝顶,站在远处望去酷似一顶朝庭官员的鹤翎官帽,故称其为白顶。
一说“上有白顶子下有白玉桥”。过去恩阳到巴州必经此山,南宋时期谢寿亭一家五子登科及第后,凡路过恩阳的下级官员都得到谢府拜望,吝啬的谢寿亭觉得这既麻烦又要花钱,便在这座山的半山垭口修建了一座供人休息的小木亭,在亭内设一台,上挂一官帽,下放一只朝靴,从此凡过往恩阳的各地下级官员在此停轿下马,对靴望帽一拜,无一口水喝,便继续赶路。后来人们就把此山叫“白顶子山”。山下詹家河上石板桥的石板是坚硬的沙岩石,在阳光照射下是白色的,像朝靴的底部一样纯白如玉,故叫白玉桥。
还有一说,站在白顶山上,环视四周,有赵台坝宋代状元古成毕、登科寺谢家五子、小观坝王超将军等一百多个朝庭官员,故而把此山称为白(百)顶子山。
春放红梅
春放红梅讲述的是义阳山红梅阁及红梅仙子的故事。传说天宫王母娘娘在举办蟠桃会时,百花仙子送给王母娘娘一枝朱砂红梅。此花颜色鲜艳,馥郁芬芳,王母娘娘非常喜欢,众仙赞不绝口。王母娘娘一侍女笑桃,对红梅花更是爱得入迷,在蟠桃会结束时便把这枝红梅藏入衣服中偷回住处独自观赏。王母送走众仙回堂赏花时发现红梅花不见了,随即召众侍女追查,笑桃以酷爱红梅花便偷走自赏为由,向王母认罪,请求宽恕。王母大怒道:“你如此喜欢红梅,那就罚你到凡间三峰山上化作红梅树悔罪吧,待期满再收你回来”。于是,笑桃来到三峰山山顶东南方,站在石缝中间朝西北方分开举起双手,化成了一株双丫红梅树。
巴蛇洞口
巴蛇洞位于恩阳场镇南义阳山红梅阁下的山腰,洞分里中外三层,宽三十余米,高近十米,深不可测,是红梅仙子与王鹗仙凡恋故事中,一心想占有红梅仙子的蛇妖巴潜栖身的山洞。洞前沟深、林茂、崖险……是一处奇特的好景点。现巴蛇洞仍完整保存着旧貌,供人们观赏追忆。
水驴沟隈
恩阳场镇义阳山南侧与马鞍山脚西边两山相接的地段,有一条从伍家垭口下一路向北流至千佛岩下龙嘴处,注入恩阳河内的小溪沟,蜿蜒曲折,灌木丛生,苍松翠柏,秀丽宜人,由于在这条溪沟内发生过一段与水与驴有关的神奇故事,后来人们便把这条溪沟叫做水驴沟。
芦溪映月
恩阳河琵琶滩下游的穿山潭处,有一条发源于阴灵山、龙心山之间,流经古溪桥、白玉桥的詹家河汇入河内。该河河面宽阔,水深流缓,三面环山,沿河两岸一年四季绿树掩映,风景秀丽,过去河两岸长满芦苇,因此人们称该河段为芦溪河。每当秋高气爽、明月高照的夜晚,沿河两岸的青山绿树,在月光的照射下倒映在宁静的水面时,一幅巧夺天工、秀丽壮观的“山水绿树映月图”,美不胜收,令人拍手叫绝。据传芦溪河还有一段劝诫人们做事要忠诚的“芦溪望月”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龙隐乘雷
宋代进士张文治,祖籍陕西潼关,父辈是郎中。张文治考中进士后被朝庭派遣到恩阳县衙任职。他为人正直,做事清廉,履职期满便在恩阳河西场镇中街后一座半山崖上的石洞里住了下来。平日里张文治免费给人们治病,还把一些无钱读书的孩子集中到崖中义务教他们读书习字,空闲时便虔心学佛。几年后的一天,慧海法师邀约一道同行,游览名山大川,张文治背起简单的行装跟随慧海法师云游仙升。慢慢地人们就把对张文治的怀念,编撰成各种神秘的故事在民间传颂,并把建于洞崖后山上的寨子取名“文治寨”,屹今山寨完整,古迹尚存,如今的文治寨现已建成一座城内休闲公园。
奎楼耸峙
奎楼是建在龙隐洞处的一座高大木楼,它是恩阳河西的一地标建筑。“奎星”是天空中二十八星宿中的一个星宿,传说奎星既主文风,又管武运,所以深为广大百姓崇拜。
清朝雍正初年,恩阳一些善人绅士为帮助解决贫家孩子缺钱读书的困难,捐资出力在文治寨北面山崖下的一块平坦地方,修建了一长宽各三间的四合院平房,办起了义学,并用义教先驱张文治的名字命名该书院为“文治书院”。由于是义教,教书先生倾情执教,学生潜心学习,一直得到世人的推崇。
每年官府乡试,文治书院的学生都出类拔萃,为一方教育争得了荣誉。于是,人们认为文治书院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与遇仙飞升的张文治的保佑分不开,决定筹资在距书院百尺、原张文治栖身修炼行医施教的山洞前,修一座高约10米的奎星楼,在楼中塑了一尊身高丈余,赤发蓝脸、左脚后伸成钩、左手举斗、右手执笔的奎星塑像。同时在奎星楼下建了“文昌阁”,在阁中雕塑了文昌菩萨和张文治的神像供参拜。“奎星楼”、“文昌阁”所修建的位置是在文治寨的山嘴上,地势较高且左右无任何遮挡,站在奎星楼上,恩阳场镇也一览无余,市井风光尽收眼底。
文塔崔巍
文塔,是恩阳河场镇东郊外,登科寺前山嘴上,宋代恩阳谢氏人家为保佑儿子及第作官,在风水大师的指点下动员乡邻筹资修建的一座高七层、八角九级的尖顶白塔。取名青塔,寓意青云直上。此塔建在孤山嘴上,方圆数里都能看见,塔的四面山水环绕,时而云雾缭绕,时而日月辉映,是恩阳近郊观赏游玩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