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给人的印象总是雄浑中透露着霸气,它的柔情万种很难为世人知晓,以至于这里的“王家大院”只能无奈地低调着。稍稍了解过山海关王家大院便可知道,这座老宅的主人拥有半个山海关城的阔绰,因而王家大院也有了“南半城”的称号。

“王家大院”位于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山海关古城内东三条路南,比邻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占地约十余亩,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式的建筑群。从正门进入,迎面的空阔广场中矗立着王家大院的主人——山西富商王三佛的石雕像,既有儒家学子的风度翩翩,也有商贾的通达精明。

主人家王三佛的称号也很有来头,据说,王家虽富甲一方,却保持着传统中国人的忠厚持家、乐善好施的精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全府上下都已经入睡休息,忽听得低沉的叩门声,原来,三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想要讨口饭吃,王家主人便将三人请入府中用餐,三人吃完后非但没有道谢还比划着要睡觉。

下人们觉得乞丐无理,王家主人思量着外面天寒地冻,便安排客房供三人休息。待到第二天,房间空空如也,乞丐并未带走路一针一线,但在他们睡过的床上留下了三座金佛,主人恍悟,原来这是佛祖来考察我的品行来了。于是,王家人天天烧香拜佛、恭敬佛祖,当地百姓尊称他为“王三佛”。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共分为三个套院,王家客厅、书房、老爷房、少爷房、婚俗馆、陈圆圆故居、私塾等建筑散落于大院之间,其风格之典雅,其布局之严谨,堪称那个时代的上乘之作。

王家主人曾是山西盐商,秉承着吃苦耐劳、诚信从商的理念,从最初的盐运、边贸生意,到经营象征财富的钱庄,商业版图越扩越大,咸丰年间达到了顶峰,一度成为山海关地区的首富。时过境迁,岁月的痕迹模糊了王家大院曾经的繁荣,但从院内装饰建筑和房间内的家具陈设,都能看到王家的峥嵘年华。

可能是背靠山海关这一国家级文化背景的缘故,王家大院的光芒常常被掩盖,这也为王家大院的保存与修缮提供了宝贵机会,王家老爷、少爷居室、王家小姐闺房和私塾等基本保持了原貌,其中的藏品更是精美、丰富。

山海关一带一直流传有一种特殊的婚假习俗,清朝乾隆年间,迎亲接新娘时,人们不会在白天大张旗鼓地办事,通常在天不亮时就将新娘子接到婆家来,以防当地的金头太子抢亲。虽然恶霸已逝,但当地仍保留着夜间娶亲的传统。如今,王家大院早已被开辟为“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山海关地区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内容。

婚俗馆为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山海关地区的嫁娶习俗,偌大的婚房内摆满了丰厚的陪嫁,雕梁画栋的床帏挂满了红色绸缎,喜庆的红色床铺昭示着一对新人美好的生活,仿佛时空穿越一般回到了那个质朴单纯的年代。

王家大院之所以为坊间津津乐道,除了富甲一方的主人身份,曾居住在这里的一代名媛陈圆圆也为这里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婚俗馆对面小院的西房正是陈圆圆的居室,是一个坐西朝东的一明两暗三开间。

​居室的门额为“绝代名媛”,对联则是诗人吴梅村所撰“恸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从这首诗中也能读出陈圆圆的传奇一生。陈圆圆本是田国丈献给吴三桂的爱妾,喜得陈圆圆的吴三桂便带她在山海关度假,二人常常出没于天下第一关和老龙头的海边,当时就住在王家大院。不幸的是,陈圆圆在明末清初的动荡之中,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虏去,夺妻之仇不可扼。一怒之下,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城门,引清兵入关,将“山海关石河大战”推向

王家大院无疑是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时代缩影,一座宅院承载了半部清朝史,无论是坊间相传甚广的“怒发冲冠为红颜”,还是儒商代表王三佛的传奇人生,都是了解山海关的文化通道。(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落榜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