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建立政权后,便选定了当时“负山背海,天险足以为固”的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郊建立了一座都城,称上京临潢府。从公元918年到1125年辽灭亡,在200多年的历史上,这里成为了辽朝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可谓繁荣昌盛。这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曾经是勤劳勇敢的契丹族、蒙古族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

今天,咱们接着说说发生在巴林左旗那些事。

在上一期,老酒鬼讲述了巴林左旗几个以“烧锅”命名的村子的来历、巴林左旗制酒业的创始人、巴林左旗乃至赤峰市在民国时期的烧锅商号,以及“马家烧锅”的基本情况等等,本期咱们接着从“马家烧锅”说起……

说起“马家烧锅”,就得提起一个重要人物——马真吾。这是一个在巴林左旗的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原名叫马汉隆,汉族,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出生。祖籍是河北省玉田县(也有说河北遵化的,此说法有待考证),后迁至赤峰大庙。此人在年幼时受到家族中很有学问的一位远房叔叔的赏识和支持,也就是说很欣赏年幼的马真吾,看好他的前程。到了读书的年龄便进了私塾读书,稍长后就读于承德师范学校。1924年(民国十三年)毕业后在赤峰等地任教。林东放垦时,学有所成的马真吾随林东垦务局局长钟文清来到林东,担任了该局的绘图员。当时,他和兄弟六个一起来到了林东,途中可谓千辛万苦。有了优越的职务后,在土木富州等地购置良田120顷,并在当地开复源兴烧锅(即:马家烧锅),同时,受林东设治局的委托,牵头筹建了第一所公立学校,翌年改为初高两级小学,自任校长。此外,他还担任过林东商务会会长。伪满时期,仍任此职。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伪满康德四年),还同伪旗长罗布桑业喜等人去日本东京、大阪等地参观。按说,马真吾也是一个有识之士,见多识广,才学过人,但在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伪满康德五年)因参与盗掘干支嘎辽墓被拘押入狱,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后将所盗文物交与伪兴安西省史迹保存管而了事。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伪满康德十一年)他辞去了商务会会长职务,任巴林左旗伪兴农合作社理事长。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败逃,伪旗公署垮台。随即,由林东地区上层人士和子章、马真吾等人组建了林东维持会,马真吾任林东维持会副会长,维护地方治安工作。没多久,撤销了维持会,和子章组建了地方临时行政机构。此时的马真吾去林西、赤峰等地后未归。随后在朝阳结识了国民党热河省主席,结交了许多国民党省、县要员,并加入了国民党。1946年10月在旗外被任命为国民党林东县党部书记。1947年,为国民党热河省参议会议员。1948年,为国大代表。同年,在天津筹建实业公司,自任经理。1949年初,天津解放,马真吾经北平去了台湾。在台湾一直为国大代表。直到1981年2月在台北病故。卒年80岁。

在巴林左旗的历史上,马真吾属于社会进步人士,最大的功绩是牵头筹建了第一所公立学校,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人所敬仰。

下面咱们就说说马真吾办学的事。

早在民国时期,林东地区居民有一万多户,人口在五至六万之间。由于地处塞北边陲,初开垦,民不聊生,所以只有少数私塾,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按照热河省惯例,公立学校的经费,在亩捐项下随科带征。可是林东田赋尚未开征,办学经费故而无着落,没钱办不了事啊。然而开荒的人们抱着创业垂统的雄心,开始酝酿办学。在地方知名人士的敦促下,经林东县政府指示,设立初高两级小学一处。此事由林东县长苏泽民提名,地方绅士推举,一致同意由师范学校毕业有着几年教书经验的马真吾任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马真吾接到政府委任状后,深感责任重大,赶紧召开筹备会议落实任务,并决议:一、借海伦贝子庙(善庆寺)僧舍改作校舍;二、募集款项,购置桌椅、黑板等教具;三、筹委会授权马真吾牵头负责执行。

会后,马真吾乘着一匹黄骠马,由县政府县警周得胜作随从,到巴林左旗王府面谒色丹扎拉旺宝王爵。色王爷允借海伦贝子庙佛殿及西仓僧舍全部,约五十余间房子。同时王爷慨捐银元二百元,作为开办学校经费。当天又赴巴林右旗王府,承其王爷扎噶尔接见,捐助银元三百元。加之地方人士量力协帮,共集千元银洋。这样,巴林左旗第一所公办学校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诞生。当时在校生为120人。马真吾为校长,罗致、王藩为学监(王藩于天津水产大学毕业,曾任建平县中学学监)。教员有;赤峰中学毕业生包杰民和孙芳野,开鲁中学毕业生吕若愚,经书先生马德良等。当时汉族学生有周庆田、薛庆芳、刘瑞雨、岳坤、石之矶、马云亮、崔国栋、马宏图(马真吾之子)等,蒙族学生有鲍仲元、李景繁(李守信之子),回族学生有马立瀛、杨耀宣等,鲜族学生有具子伯、具子国等。

这时期办学经费来源于烟酒税的附加税,由林东设治局支出,不足部分由学生家长和马真吾负担。高级小学生每年每人交银洋八元,初级小学生每年每人交银洋四元。马真吾曾经自述:“我家民国十七年秋即开始设烧锅制酒,获利颇丰,随时可借垫给学校。在民国二十一年我将校长交接时,计共垫付银元伍千多元。”

上图说明:启文学校是林东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的前身,由马真吾在民国时期募集资金建立的。2002年,马真吾的儿子马宏祥受其母之托,退休后从台湾回到母校,并立此碑纪念先父创立学校之功绩。此碑像一本翻开的书,右侧是马宏祥题写的“做现代的中国人”,左侧碑文如下:马宏祥,校友,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其父马真吾,本校前身——林东启文学校创始人。2002年夏,先生受其母之托回访母校时题就。

1932年,马真吾辞去校长职务,王藩任校长,王逸伦任学监。同年,学校增设蒙文班。1933年,日寇侵入林东。1934年高小班蒙汉合校,初小班只是汉语授课,校名称为“林东第二初高两级小学校”。1937年,学校执行伪满民生部公布的《各级学校规程》,开设的课程有:算术、图画、作业、实务、体育、音乐。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启文学校设主事(副校长)。第一任主事是日本人,名灰冢弥之助。(以后继任的主事是通几园藏和藤原显孝,全是日本人)。1942年后,每年都有五、六十学生考入赤峰、开鲁、通辽等地的国民高等学校。启文学校对体育卫生工作也很重视。王藩校长亲自带领学生跑步早练,组织学生进行列队、体操、球类和田径比赛。经常在全旗体育运动会上获得优胜奖励。在校长的倡导下,学生募建沭浴室,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学生洗澡一次,每年免费为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注射。这时期实施的基本是日伪的奴化教育,规定以“重仁义、讲礼让、发扬王道主义”,“亲仁善邻,共存共荣”为思想教育核心,向学生灌输崇拜日本天皇和服从傀儡皇帝的意识。学校开设的“建国精神”课不外乎日满一德一心,日本亲邻,“大东亚共荣圈”等内容。但广大师生由于受进步思想和以校长王藩为代表的民族觉悟人士的影响,不甘心当亡国奴的情绪日益强烈。学校是中国人办的,校长和教师对日本人在学校的统治持反对态度,在实施教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修养品德,热爱祖国,教师们经常带领学生游览家乡山河古迹,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觉悟,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教育学生学好科学文化,锻炼好身体,将来报效祖国。1945年9月,日伪垮台,启文学校解散。同年,王藩召集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座谈,并向治安维持会请示。经批准,于10月恢复了林东启文学校。11月林东建立了巴林左翼旗政府。启文学校归旗政府领导。校长仍由王藩担任。1946年6月,林东成立行政委员会。启文学校改名为林东第一小学校。这一时期,虽然办学条件简陋,但文人志士对教育事业充满信心,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做出了不懈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人才。

多少年来,巴林左旗人对马真吾在民国期间的办学义举给予了充分肯定,被人们称为“巴林左旗教育之父”。2002年其子马宏祥回到大陆回访母校,可见其家族怀揣着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那么,为什么说马家烧锅有良田百顷,这些土地马真吾是怎么得到的呢?据说他在担任垦务局绘图员时,近水楼台先得月,靠着这个职务,优先领到了最好的土地,并很快成了当地名列前茅的大户。这事,咱们在下一期接着聊。(待续)

来源: 往事与记忆

编辑:毕永宝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