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儿要中考了,周末带她回老家那边一日遊,行程安排的满满的,比较充实。
图一,在柘皋喫早点。早晨第一站到柘皋,找个饭店点了几样。这早点量大份足,属于“大老粗”型的,实惠但不精细,按说点上一份就足够了,但是点少了花色品种显得太单一,只有多点几样才有“喫早茶”的阵势,吃不了 兜着走,打包。就这样的心态,仍然无法点齐。这形势,适合十来个人一道,点上满满的一大桌,样样都沾上恐怕才算得上正宗的“柘皋早茶”。
图一:第一站在柘皋吃早点
图二,到肥东西山峄昂集拜谒我族宗祠——父子进士祠堂,问祖是此行第二站。父子进士祠即昂氏宗祠,它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院内有一株百年牡丹,每到春上,繁花似锦,甚是壮观。感谢省文物部门几年前会同地方人民政府对祠堂进行了全面的修缮,祠堂于是焕然一新。只可惜清廷各级衙门当年题赠的牌匾都不在了。维修建设过程中,昂氏族人纷纷参与其中。昂氏家族现、当代涌现出来许多学有所成的学子才俊,如昂觉民、昂扬、昂秀芬、昂海松、昂士友、昂立新、昂然、昂秋青等人,他们或者他们的后人也都关心着昂氏祠堂的修缮工作,有的还亲身投入到相关环节之中,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昂海松、合肥行政学院的昂永生都直接出谋划策,这才使得祠堂旧貌换新颜,避免了墙倒屋塌的境地。
图二:第二站拜谒肥东昂集昂氏宗祠
——所谓“自家不重,外人不尊”,宗祠属于民间建筑,只有族人珍爱如生命,上下齐心,不断争取,外界尤其是地方政府才有可能参与到修复、建设中来。古建筑-文物-县级重点文物-省级重点文物,一步一个台阶,这个是昂氏宗祠获得新生的轨迹。我们这些家族小喽啰,现在有幸亲近这座完整的文物,感慨万千,感恩不已。
图三,尖山寺,位于庙岗尖山,此行第三站。尖山寺是一座有历史的寺庙,目前的建筑属于改革开放后重建的,虽然说是重建的,目前规模比较小,但它在当地老百姓的心目中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传统。我姑爹姑奶的家就在山脚下,家人对他们的称呼就是“尖山寺姑爹”“尖山寺姑奶”。小时候口齿不清,总把“尖山寺”叫做“变压器”,表叔们一来作客,我们老远的就跟家里报喜:“变压器来人了,变压器来人了。”记忆深刻。
图三:尖山寺
图四,尖山湖逸趣园,新开发的新型田园综合体项目,才搞,目前以薰衣草出名。所谓尖山湖,即尖山下的尖山水库,这座水库,是大兴水利的年代当地百姓硬挑出来的。老母亲当年参加了挑水库的劳动,至今还能生动讲述那时的场面,三句话离不开“挑水库”“浪浪倒”“死了人”,个别场景不适合描述。……我们陪着女儿在逸趣园里转了又转,她比较喜欢这里的环境,希望薰衣草盛开的季节再来看看。如此看来,这个薰衣草有市场、有前景。
图四:尖山湖逸趣园
图五、六、七,浮槎山大山庙景观。离开尖山寺,我们跑到先子洼这里,先子洼是方克逸老师的老家,有个桑葚园,正逢釆摘期,许多人慕名前来体验生活,有点晒得慌,我们没去摘,在桴槎山庄停了车,直接登山去大山庙、合巢泉。
不知道是我们走错了,还是本身路况就不好,登山的路是羊肠小径,有的地方甚至看不出是路,哪像传说中的“北九华”。好在树木茂盛,油桐、杜仲、朴树等乔木随处可见,山莓、蔷薇、忍冬等花果到处都是,喜鹊、山和尚、斑雀、伯劳、杜鹃、野鸡等鸟类也很多,此地僻静,间歇的鸟鸣使得山野尤显静谧幽深,所以人不觉着累。沿途多有茶树,显然是当年的茶场,没人管理便成了野茶,偶遇一家三口就是来这里釆野茶的。
图五:肥东大山庙
走到一个山涧,有栋石头老房子,房前有一株巨大的法梧和四株臭椿,想来这里过去是方集这边的茶场,七八个老年人在树下吃中饭,一问是山下百姓,在山上砍茶树,说是茶园现在有人承包了,他们把已经长到一人多高的茶树全部砍了,让它们明年重新发。老人们口打嗨声:“这大热天,到庙里去可热啊?你们可带茶杯的呀,赶快来倒毫开水。”说话间不忘指点,从屋后头上山,一会就到大山庙了。……附近山涧有水淙淙,有一片盘若游龙的紫藤,颇具原始森林的感觉,边上相对比较湿润,长了好多鱼腥草,这个是好东西,涮火锅好吃,凉拌也好。我正感叹浮槎山植物资源丰富,还有成片野生的鱼腥草,旁边砍树的老人接茬道:“那个东西瘟刺道地,能喫啊?!”
图六:浮槎山上的大朴树
辗转来到合巢泉,已是肥东地界,山上信号不好,无法借助手机及时辨别一些不认识的草木。合巢泉所在,本是龙王庙,原址后来因故成了茶厂,外围大石墙仍有当年寺庙的影子。我猜测这龙王庙可能是历史上的“义济龙王庙”——浮槎山上最早的一座庙宇,历史悠久。自从茶厂关张,此地破败凄凉之极,所以泉水那儿我没拍照,也就是说,合巢泉的现状令人失望,愧对欧阳修的赞誉,愧对大自然的馈赠!
泉后不远是大山庙,肥东还属于巢县地区的时候,大山庙被拆除了,据附近百姓说,部分拆下来的材料拿去柘皋盖酒厂了……老人们提及拆庙一事懊恼叹息不已,“大山庙?那还得了!年年朝山的时候人山人海……”、“金龙柱子一人都抱不过来……”、“大菩萨烧了几天几夜”,还有谁谁受了什么什么报应——有些事情做的时候要慎重,不然的话即使过了几十年,老百姓照样惦记你的姓名!平头老百姓只认得一个“理”字,可不管传说不传说。
图七:浮槎山大山庙
十几年前肥东有关方面将合巢泉、大山庙遗址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创建省级浮槎山森林公园时,又维修了寺庙,修建了登山道和盘山公路,所以从肥东县石塘镇那边上山的话,可以开车到山顶。我们爬到山顶的时候,就遇到许多从肥东那边开车上山的游客,其中有人本打算到巢县境内的先子洼摘桑葚,奈何交通制约,只得作罢。一个走羊肠小路,一个是大路通天,山前山后,山东山西,在这里分出了高下,联想两地祠堂、老街的不同境遇,同样无话。
下山后在桴槎山庄略作逗留,小憩而去。那里好多客人,生意不错。我来隆重做个广告:“玩在庙岗,吃在桴槎山庄。”如果有人周末来庙岗一带游玩,不必匆匆来匆匆去,慢悠悠的吃个中午饭,挺好的。
图八:方集安乐塘土地庙
图八、九,方集村。从桴槎山庄、先子洼的乡村公路出来转上县道,左前咫尺即是方集。方集,原方集公社、方集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安徽省级生态村,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作为旅游景点,方集还先后被纳入“巢湖市休闲观光旅游线路”、“合肥10条旅游扶贫一日游线路”之中,环境还可以。
方集原来叫方老人洼。传说方孝孺家族遭难时,族内某人逃至巢湖北岸的花塘河、沙涧河一带落户,后来子孙繁昌,逐渐发展到了浮槎山下的九龙口、安乐塘等地,如今山下有许多方姓村落,如九家洼、先子洼、方老人洼等,其中心即方老人洼。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赵启民部在此抗击日伪大获全胜,史称“方老人洼战斗”,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葬在庙岗乡大叶村,即今军高烈士陵园。解放后,赵启民获授中将军衔。“方老人洼战斗”是方集历史上的光辉篇章,可惜村里没有任何遗址或纪念设施可寻。方集有一口大水塘,就是方氏宗谱提到的安乐塘,方集集心原先有一座方氏宗祠,宗祠的万年台正对着安乐塘,塘中有一土墩,似乎关涉风水,不知道该塘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门口塘。
图九:方集村
近年方集整修安乐塘时,出于传统观念,留下了塘中的土墩子,并在墩子上建了一座凉亭,又恢复了塘沿上的土地庙。“土地再小也是神”,国人真正的信仰在于土地,真正的偶像是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他们最真实、最接地气,保留土地庙,或者说恢复土地庙,体现人们的淳朴精神和敬畏之心。
图十、十一,鲁彦周故里鲁集。返程,我们是从庙中公路经烔炀镇转湖滨大道走的,途中恰好经过鲁集,于是作了短暂停留。鲁集村容整洁干净,好像是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试点村,本想看看鲁彦周故居和鲁氏宗祠,只是祠堂正在修缮,故居大门则紧锁着,只好在村里闲转了一圈。鲁彦周故居右手有一户院落比较养眼,随手照了几张相。
图十:鲁集鲁彦周故居
其实,那个院落也是鲁家……本来,是可以为小村子锦上添彩的,奈何世事无常,徒留叹息于左邻右舍:“世间事,世间事。”曾经有人写过一篇《我和鲁……》的文章,我拿到文稿时虽然还不知道作者是谁,但是能读出字里行间的弯弯绕绕,所以不愿外传,隐而不发,毕竟此文免不了“落井下石”“不厚道”的评论,巢县人怎么能不厚道呢?!谁承想该文最终还是满天飞,着实不明白作者究竟持何种心态,只好跟着继续叹息:“世间事,世间事。”
图十一:鲁集民居
庙岗这一块土地,有人,有神,有山,有水,有历史,有资源,只是目前还比较贫困。但是,这个贫困不会影响您周末前来作一日之旅——这个贫困不过是发展过程中的贫困,发展过程中的贫困必将在发展过程中得到改变,譬如尖山湖,以及这次没来及去的桃花源等试图改天换地的农林项目,都是人们可以看得到的积极的东西。
——庙岗这个地方,适合小城人周末乡村一日遊。庙岗欢迎您和您的孩子们,周末一起来!(2019年5月19日)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