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一颗出游的心又蠢蠢欲动。

想找一座山,在山顶上眺望远方。

想找一座古村落,过上几日简单质朴的生活。

山利村虽不如猫头墘依山伴海,也不像磹水村毗邻长江澳,但它拥有风景名胜南寨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奇山异石。

山利村全景

山利村位于北厝镇东部,东邻美楼村,西与芦山村毗邻,南接敖东镇,北与湖西村相接。坐拥南寨山,怀抱三十六脚湖,还有得天独厚的森林和石林资源……这一切,都为这座遗世独立的古村落添上一抹神秘的色彩。

宛如世外桃源的古村落

走进北厝镇山利村,宛如误入世外桃源。这里处处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牛羊低头吃草,蜂飞自在蝶舞。一路上,树木葱郁,绿荫遍地,夏意甚浓。香樟树、榕树、芒果树经过细雨冲刷,愈发显得生机勃勃。沿着石板铺就的蜿蜒古道,穿过一排排青瓦石厝,不一会儿就到达山利村的村中心。

村中心有一座200多年历史的石头房,门前尚堆着零零散散的老旧农耕物件,探头环视屋内,早已是人去楼空。

300岁“高龄”的老榕树

老屋房前,安静伫立着一棵参天大榕树,历史的厚重与时光的斑驳交叠刻画在枝干上,如歌似泣。树上挂着一盏盏红艳艳的小灯笼,远远望去,似是挂在树上的祈福牌,默默为村民祈求幸福与安康。

据区林业部门的调查,这棵榕树已然是一棵300岁的老树。老树早已被村民们视为村子的守护神,成为当地的一大标志。

老树三百余年世代守护

老树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座古老宁静的小村落,倾听着村民们的光阴故事,凝望着300余年来山利村的发展蜕变。坐在树下乘凉的村民郑福平告诉记者,山利村是平潭最早种植榕树的地方之一,现在岚岛大多数的榕树都是从山利村种植出去的。

村民郑福平介绍300年老树历史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驻足于苍翠挺拔的老树下,时光也仿佛就此静止,耳畔有微风吹过,鼻尖有微微湿意。轻抚树干,气根与枝干交织,根如蟠龙,皮若裂岩。尽管树龄已达三百年,但老树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绿叶挂满了枝头。

村委会主任陈碧金介绍,这棵老榕树非常具有灵性。上世纪70年代早期,老榕树的树心曾干枯过。而老榕树干枯的原因,正是树后这栋古厝人家人口迁移无人灌溉导致。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有户人家住进了这座房子,老榕树竟又渐渐长出树心,重焕生机。1993年,树旁再起石厝,随着年复一年人流量的增加,老树也越来越葱郁,长得越来越挺拔。

村民们对老树仍心有眷念,村民李小斌正是其中一个。虽已搬离古村,但每年返乡时,他都会来看看这棵老榕树,在树下坐一坐,与妻儿讲述他与老榕树的光阴往事。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北厝镇山利村人而言,乡愁,恐怕就意味着村里那棵300余年的老榕树。老树无言,却记录着时光,链接着记忆,枝叶葳蕤,沉默安详。

怪石天然石景活化山村

古树静谧深邃,村落宁静安详。山利村虽不如猫头墘依山伴海,也不像磹水村毗邻长江澳,但它拥有风景名胜南寨山,有着得天独厚的奇山异石。

怪石嶙峋

“石之美在乎其形,形之胜在于其神。”平潭人常言,南寨山的石头都是“活”的。所谓“活”,即是“活灵活现”之意,其拟人状物往往形神具备、千姿百态。在这里,同样一个石头,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造型,可谓景随步移,一石数景。

有着“石头动物世界”“石头公园”和“石景大观园”美誉的南寨山,花岗岩密集成林,层层叠叠,奇洞交错,绿树掩映。一路前行,一路游览南寨山各处鬼斧神工的石景。

海蚀风化石“阿凡提”

“这个孤独的阿凡提,有着很神奇的传说。据说,只需要摸一摸他的鼻子,就能够升官发财。因此每年来此的游客,都会在他的鼻子上摸上一摸。”陈碧金说,最为有趣的当属情人石系列。两石分散各距百米,却相依相靠,酷似一对情人幽会。根据传说,触摸石头,便可得到永恒的爱情。

情人石

平潭经典石景之—的骆驼峰,同样为山利村所有。在上世纪90年代王佗、何凡能等人著述的《平潭旅游资源一览》中记载:“骆驼石”位于山利村门前山上。从敖东至城关的公路往东眺望,只见山上正有一峰骆驼朝南蹲坐着,体型雄壮,神态安详,背上伏一石如蛙,别有情趣,它也曾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观光采风,是平潭最为著名的一处石景。

惟妙惟肖的石景,美丽动人的传说,都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导游杨佳华正带领着游客前来南寨山观赏,对此她深有感触:“平潭是世界象形岩石之乡、世界奇岩之城,而拥有着众多岩石的山利村不管是历史还是风光,都算得上是一个值得留恋的地方。”

百年古村古韵留存

平潭最广的是海,最美的是石头厝,山利村的石头厝,却又别有风情。记者跟随同行的平潭籍台胞李振瑄,去往其爷爷李登瑞的古厝。李登瑞是北厝镇山利村人,早年赴台并定居台中。

古老的石厝宛如时光的大门,让你踏进岁月。远远打量李登瑞的石厝,红砖瓦、青石条,马鞍形风火墙,M字形屋顶,都昭示着这座古厝的古朴历史感。近两米高的木门上贴着对联,抬腿走进屋内,大厅陈设老旧,物件器具的使用仍保持在上个世纪的模样,甚至连楼梯都由石条搭成。

李振瑄每年都会定期回乡看看老房子。他说:“这是我们家族共同的根,是我们几代人心血的凝结,也是我留在平潭的老家。”山利村里,上个世纪赴台的平潭人较多,后定居台湾的已约有四五百人,这是其他村不可比拟的优势。饮水思源,留在台湾的山利人,再度携子孙返回岚岛并参与建设。

从老房子的后院放眼望去,同款建筑风格的古老石厝一座又一座映入眼帘,马鞍形风火墙、M字形屋顶与人字形屋顶交相辉映。在绿树掩映下,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静静凝视,不免有种凭吊历史之感。村中有老树,古厝有人家,山水相辅,遗世而独立。

  • 来源:平潭时报
  • 文字:见习记者 林晓玲 林祥鹭
  • 图片:念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