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一个离开才真正拥有的地方!本文来自一名从未见过老屏山的游人,对历史古迹、文化的怀念。
| 在很久很久以前 |
在我的家乡宜宾,西南边有一条奔腾浩荡的长河,金沙江,西北边有一条美丽婉约的碧水,岷江,二江在合江门汇合,融成万里长江,一路向东。
老屏山就坐落于汹涌的金沙江上最后一个县,在向家坝水电站没有建设之前,屏山被誉为活着的四川古建筑博物馆。
屏山老县城旧照
2012年10月10日向家坝水电站开始蓄水,屏山县城全县迁移。
5天过后,屏山老县城被金沙江水全部吞没。从此,屏山老县城躺在了江底,尘封了所有的记忆。
现在再提起锦屏镇
提起它的可能就只是水果
原有的县城
永远的沉睡在了江底
再见,老屏山!
据《屏山县志》记载:屏山在三国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屏山分属马湖、安上两县,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马湖府,万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县,属马湖府,马湖古城沿金沙江而建。清雍正五年(1727年)裁府留县改属叙州府(宜宾)。
明朝马湖府境内图
很难想象,在曾经屏山老县城,明代修建的城墙固若金汤。清代复建的迎江门、翙凤门、承恩门三座城门在当时依然保存完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部分城墙等遭到了损毁,东门也仍然保留了一些遗址。
在迁移保护的44处文物中,包括祠庙、民居、石刻、桥梁、城门、牌坊、古井等不同类别。那时候,仅仅是屏山老县城的文物拆卸就历时一年多,每个古建筑构件都被分开堆放,并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标识,每个构件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标识牌。
从抢出文物构件,到文物异地迁建完成,文物工作者耗时7年,让“老屏山”的县城和原楼东镇的古街,再度恢复往昔模样。
|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从城墙的一砖一石
东南西北四门
仿佛都还在诉说着老屏山的故事
老屏山和异地重建的迎江门
老屏山和异地重建的翙凤门
老屏山和异地重建的承恩门
老屏山和异地重建的东门
随处可见的城墙和古建
曾经东关外的石牌坊
5座清代牌坊错落有致
细节的精雕细琢
见证着古代工匠高超的手艺
石雕的精湛技艺表现的淋漓尽致
万寿观
据明嘉靖《马湖府志·万寿观》条载:“郡旧有万寿观,而道祀司在焉 ……前建楼,高敞宏壮。成化甲午太守安侯……铜铸玉皇神像,饰以纯金,龛置其上。”
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该寺已经存在
是当时马湖府所属掌道教的道祀司所在
建筑设计工整美观
保存的品相十分精彩
时至今日
部分石柱上依然还保留着清代的文字
发人深省
楼东古街
位于平夷长官司衙门也搬了过来
别具徽式建筑风格
高大与雄浑融为一体
以平夷长官司衙门为起点
20多处民居分布在一条百余米长的街道两旁
复原出楼东古街的场景
| 马湖古城算是名副其实了 |
因向家坝水电站蓄水
水平面上升将近40米
金沙江在这里变成高峡平湖
如今的金沙江
如镶嵌在苍翠群山间的一块流淌的碧玉
婀娜多姿、婉转悠然
在阳光的照耀下
金沙江波光粼粼的艳影
美得不可方物
虽然江边上再也见不到拉纤的船工
唐仁 摄
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屏山江净乐的金沙江号子
已经唱到了北京的舞台
对于离别故土的老屏山人
必然是伤感的
把水电站修建好
造福子孙万代
也算是一种慰藉了
| 对马湖古城的期待 |
下一步马湖古城将规划建设特色旅游商业街、金沙文化博物馆、影视拍摄基地、民俗体验馆、古城客栈、高端民宿等涉旅项目;
未来还将打造出一个集高峡平湖、温泉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古城!
只是人们还想再回味老屏山的风华绝代,凭借这复建的“马湖古城”恐怕还有点牵强
毕竟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承载了太多屏山人的记忆,欢笑的、悲伤的……
值得庆幸的,今后马湖古城一定会是屏山一道独特的风景。
只是在江水之下,埋藏着几万人民的乡愁,让从未见过老屏山的人,内心久久也不能平静。
我相信,仅仅保存下这批文化遗产还远远不够,希望这里的交通问题(宜宾至屏山新市的高速公路书楼互通)得到改善
日把这里打造成文旅融合的项目,因为仅仅从我的认知,远不足以还原老屏山的岁月沧桑
盼望着马湖古城重新热闹起来的同时,也希望库区移民也能分享旅游经济为地方人气带来的福利。
马湖古城位置:书楼镇(原名楼东乡,是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下辖镇,该镇位于金沙江畔,历史文化悠久,林竹资源和水果资源丰富,是向家坝电站库区的第一个乡,水陆交通方便,素有屏山东大门之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宜人宜居,偶遇一位99岁老人,身体依然干练,手编扫帚和刷条,见外来游人有说有笑。
前往路线:每次过去都是导航邵女坪再坐船前往的。
目前工程大体已经完成,正在着手绿化和启动商业打造。正式开放可能还有一段时间。
PS:十分感谢保留照片的同行朋友,大多数老照片来自网络以及风山堂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