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继舞剧《醒•狮》后,广州歌舞剧院打造的又一大型舞剧《龙·舟》即将公演。

10月27日,大型当代舞剧《龙·舟》在广州大剧院举行媒体见面会。据介绍,该剧是全国首部以龙舟文化为表达的现实题材精品剧目,也是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共融为时代背景的原创舞剧,将于12月8日—9日在广州大剧院全球公演。目前全球公演场已开票。

该剧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中共佛山市顺德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出品,广州歌舞剧院倾心创排演出。

此前,舞剧《龙·舟》已于今年8月在顺德演艺中心首演,9月在广州友谊剧院进行第二轮演出。该剧的纪录片、宣传片、宣传画册、文创衍生产品等也将陆续与观众见面。

采风中捕捉最核心舞蹈语汇——“划”

2018年,大型舞剧《醒·狮》盛大公演后,广州歌舞剧院立即启动《龙·舟》创作工作。3年的时间里,主创人员数十次赴广州车陂、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深入采风,参观和拜访龙舟博物馆、龙舟协会、龙舟训练基地、非遗传承人等,探寻龙舟印记,为舞剧创排打牢基础。

据介绍,《龙·舟》讲述了国际龙舟大赛即将到来,女教练李尖尖奉命组建龙舟队,召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代表国家出战,一路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最终为国家争得荣誉的故事,展现中国当代青年同舟共济的时代精神。

该剧艺术总监史前进称:“通过《醒·狮》我们很好诠释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而《龙·舟》则是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艺术实践中,又一次传承创新、独具匠心的创作体验。

采风中,主创团队来到顺德乐从龙舟训练基地,实地采访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各地的年轻运动员集结龙舟训练基地的场景。

总编导钱鑫、王思思称:“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龙舟队员奋力划桨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力量、速度、激情,更是一种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伟大精神,这些当之无愧成为我们创作的重要源泉。”

“在创作遇到瓶颈时,我们去乐从采风,看到年轻演员奋力划桨的精气神,就觉得‘找到了’,这就是我们要表达的内涵。”王思思说,该剧捕捉了一个最核心的语汇就是“划”,“划桨”这一动作构成了舞剧独特的肢体语汇,也正是这一动作,让龙舟赋予了生命与活力。

更侧重于当代文化的时尚表达

今年4月,该剧进入为期6个多月的封闭式创排,主创团队带领演员加班加点,不分昼夜精心创作,努力以高品质的艺术水准呈现给广大的观众朋友。

该剧由周芯羽、依力凡、李奥和庞冠宇等人主演。在顺德乐从龙舟训练基地实训时,演员们与职业龙舟队员一同训练,比赛pk。从学习拿桨、握桨、入水、划水一连贯的动作开始,到整齐划一与冠军队比赛,汲取龙舟队员敢于挑战、突破自我的精神养分。

谈及该剧与《醒•狮》的区别,钱鑫说,《龙·舟》在视觉呈现、理念表达等方面都做了很大调整,更侧重于当代文化的时尚表达,以创新多元的表现手法呈现千年龙舟的文化底蕴。

在音乐风格上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注重广东传统音乐旋律的当代化运用。例如广东音乐的著名曲目《彩云追月》,一般用竖琴和二胡弹拨出轻巧的节奏,而在剧中,作曲王喆选择了钢琴和弦乐作为配器,使之具有现代的听觉感受和国际化的视野。

又如《赛龙夺锦》在广东音乐中描绘的是龙舟竞渡紧张而激烈的场景,剧中则对旋律和配器进行了发展变化,用摇滚风格对它进行全新尝试,彰显当代青年激情飞扬的个性。

在舞台呈现上,《龙·舟》试图构建一套整体和谐统一的审美系统。舞美设计刘科栋尝试了一个大胆的理念,就是在舞美呈现上不出现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不同空间的介质与多媒体影相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场景,给人虚实结合、惟妙惟俏的视觉空间。

主演依力凡在剧中饰演一位香港运动员。他说:“剧中角色跟我年龄相仿,我在表演过程中,更能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自主发挥。他也是剧中的戏剧冲突点,情感起伏比较大,我也演得很过瘾。”

广佛联手打造精品

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龙舟竞渡,今天已由一项中国传统民间活动演化成国际性的体育赛事和文化盛事。

龙舟运动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快速兴起,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000多万名龙舟爱好者,一百多个国家开展龙舟运动,举办过上千场比赛。

2010年广州亚运会龙舟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18雅加达亚运会,中国龙舟队斩获龙舟项目史上首枚金牌;今年8月,中国龙舟还作为展示项目划入东京奥运赛场。

广州和佛山一直以来与“龙舟”关系甚是紧密。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五星级赛事,而佛山市顺德区乐从罗浮宫龙舟队自组建后,则代表国家队在世界上摘金夺银,为国争光。

通过舞剧《龙·舟》,广州、佛山两地充分发挥广佛同城的区域文化优势,同时加强广佛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好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和岭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展示。

【记者】徐子茗

【通讯员】丁滢

【图片】广州歌舞剧院提供

【作者】 徐子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