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至今已经七十多年。原本无比繁荣的两座城市,顷刻间土崩瓦解,成为一片废墟,这一事件令世人为这核武器的威力感到无比震撼。

而原子弹的影响是深重且久远的,受过核辐射的地方上百年都可以寸草不生,可想而知对人的身体也是有着不可逆转的可怕影响。

而经受过原子弹威力的这两个城市,在遭受了巨大的核武力镇压下,却在战后五年时间里,就开始了重建工作,迅速恢复了大都市的繁华,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那么作为半衰期动不动就几万年的核爆炸,为什么广岛和长崎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可以居住了呢?


1938年德国化学家奥托·汉发现了原子核的裂变现象,人们很快意识到原子核所释放的巨大能量可用于制造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全球的背景下,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秘密拨款25亿美元,支持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从而原子弹的研制进入真正的实施阶段。在大批物理学家和技术人员参与这项计划中,罗斯福还赋予这项工程“高于一切的特别优先权!”。

二战末期,美国的“曼哈顿计划”终于获得了成功,也标志着人类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第一种核武器——原子弹。

关于原子弹的研制美国下令严格保密,除了他们自己以外,绝不会让外人知道这种全新的武器有着多么强大的威力。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和日本打得不可开交,而处于欧洲的德国已经向美国宣告投降,日本还在进行负隅顽抗,这让美国最终决定启用原子弹这种“秘密武器”。

1945年7月29日,美军用重巡洋舰将原子弹的核心部分铀-235,从旧金山运到提尼安岛,原子弹其他部件则由飞机运来。两天过后,在提尼安岛的炸弹仓库中,原子弹装配工作顺利完成,也标志着第一枚用于实际作战的原子弹准备就绪,只要天气允许,从8月3日之后就可以随时实施,经过上层商议,美国航空队下达了指令,确定于8月6日向日本实施原子弹轰炸,目标定于日本广岛。

而此时的日军及其政府部门深受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拒绝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后依旧大放厥词,甚至扬言要“一亿玉碎”,准备本土决战,殊不知接下来要迎接何种痛苦局面。

8月6日凌晨2点左右,美国派出一名机长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投放核武器的飞机“埃诺拉·盖伊”号升至1500米的高空,军械专家帕森斯上校和助手进入炸弹舱,安装原子弹最后几个部件,仅留一个电路到投弹前才安装。根据气象侦察机报告:高度已达到9700米,帕森斯随即拧下原子弹上一个绿色螺丝,接通了最后一个电路,原子弹处于待爆状态。

20多分钟过后,炸弹舱猛然开启,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被投向位于广岛市中心太田川上的T形相生桥。50秒后,一道极其强烈的蓝白色亮光划过云霄,随之腾空而起一个紫红色光点,化作急速膨胀的巨大火球,肉眼可见的白色烟柱很快升至三千米高空,还伴随着一声闷响,逐渐形成蘑菇状烟云,烟云不断翻滚上升,一直升到一万五千米高空,机上的高速摄影机完整地记录下原子弹爆炸时那令人震惊的画面。

“小男孩”原子弹在广岛相生桥上空580米处爆炸,令人猝不及防,顷刻间产生的高达30万度的热量和时速达60千米的强烈冲击波,让广岛市中心约12平方千米的地方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市七万多栋建筑物中,将近五万栋全部被毁,两万多栋半毁,房屋损失率达92%,意味着广岛瞬间变成了废墟。不止如此,原子弹爆炸半小时后,约13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四处散落的建筑物燃起了熊熊大火。

广岛为日本第八大城市,常住居民33万,原子弹造成伤亡人数达14万,毁灭程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并没有就此结束,随后又有大量的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怀孕的母亲因为放射而出现流产,刚刚出生的婴儿畸形发育。

而经受原子弹伤害的每个人,都逃不脱由于辐射引起的免疫系统功能损伤,提高了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促使受照射者产生感染并发症,而感染在放射病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非度过极期感染之后,就可以忽视感染问题,它是拥有远期影响特点的病症。

长岛被毁之后,日本人竟然还在赌美国只有一颗这样的“超级炸弹”,依旧没有停止战斗,于是美国又在三天后向长崎上空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

同广岛一样,长崎大部分的房屋被破坏,其他建筑物则完全被摧毁,在常住人口20万的人数下,伤亡达到了10万多人。原子弹爆炸两个小时后,建筑物便开始自燃,广岛、长崎均下了带放射性的“黑雨”。

美国在日本投下的两枚原子弹让日本瞬间清醒,立即缴械投降,这也让二战正式结束,世界大战的战火终于停息,各国也步入国家的重建阶段。

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放射强度随着放射的不断进行按指数曲线下降,而半衰期的长短也有非常大的差别,短的不到一秒,长的却可达数百亿年。

在日本广岛上空引爆的原子弹使用的是铀-235,长崎上空抛掷的原子弹使用的是钚-239,半衰期分别为7亿年、2.4万年。换种理解就是,一旦到达地面,他们将在那里停留很长时间进行放射,很难消失。

可刚过去70多年,现在的广岛和长崎却居住着160多万人口,而癌症发病率与世界其他地区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还有数据显示,航空公司飞行员或放射肿瘤学家每年接受的辐射剂量,都比居住在广岛和长崎的人要大得多,这难免让许多人产生疑惑。

大家首先要明白,原子弹能有这么大威力,是其中用到的核燃料发挥作用。就是“小男孩”中的铀-235,“胖子”里的钚-239。

这两种放射性物质大量地堆积在一起,或压缩达到可承受范围的最高点,其中的原子就会发生裂变反应,释放大量中子彼此产生碰撞,最终转换为能量和高能辐射,而其中用到的铀和钚则会在裂变反应中被消耗殆尽。

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之所以用了不同的燃料,其实这也代表了美国在拿日本做核爆试验,两个原子弹的起爆方式都不相同。

在广岛和长崎引爆的两颗原子弹一个使用的是撞针式引爆,另一个选用的是内爆式。撞针式是把两块浓缩铀-235分开,用火药点燃撞针,这就导致两块铀-235合在一起达到可承受范围最高点,产生了裂变反应。在一块还没有达到最高点状态的钚-239周围塞满炸药,炸药引爆之后产生的高温高压让钚-239压缩达到可承受范围最高点,导致裂变反应发生,这样原子弹里的铀和钚就在裂变反应中被消耗殆尽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核裂变完成的质能转换效率并不高,延续的伤害时间也就没有那么久。尽管如此,用它来摧毁一座城市也绰绰有余了。

为了把整个广岛和长崎摧毁,美国人选择在空中引爆,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可以尽可能地覆盖整个地区。爆炸中心的温度达到6000摄氏度,这比太阳表面还要高,连瓦片都被融化起了泡。

但很多放射性物质也因此并没有进入到土地中,而是在空中散开或到了平流层,而且广岛和长崎也都靠近海域,污染物到海洋里,经过海洋自我循环,污染都被净化掉了,所以虽说广岛和长崎都变为了废墟,但和污染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这也是为什么广岛和长崎在核爆后不久就可以开始居住以及恢复往日工作,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广岛和长崎在战后,政府都投入了不少资金去进行修复,不光将建筑的残骸全部运走,对当地的泥土也进行了翻新,尽力清除核污染。美国在战后对日本的经济也进行了大力的扶持,让日本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进行战后重建,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又重新变成大都市。

原子弹迄今为止是人类使用过的最残忍的毁灭性杀伤武器。美国从开始使用时就备受争议,当时的德国已经宣布投降,从军事角度来说,日本的失败早已是不可避免,意料之中的事,无需使用原子弹了。

从文明和道义出发,美国当时很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反对使用原子弹,一些曾说服罗斯福开始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如利奥·西拉德、萨克斯博士,以及詹姆斯·弗兰克教授都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单方面使用原子弹,原子弹巨大的杀伤力将使众多平民死于非命,是野蛮的屠杀行为,只会引起世界舆论的指责。

而原子弹爆炸时铀和钚的裂变碎片会向外抛散,随尘埃飘落,使附近地区污染上放射性,放射性尘埃也会被风带到世界各地,并被雨水带到地面上来,因此并非局限在原地爆炸,而可能威胁半个地球。

还会引发细胞死亡或变异,从而导致患上白血病和癌症,若全身摄入高剂量放射性元素,将会立即死亡,其他摄入剂量较少的个体虽能存活,但也会随后来的并发症而死去,还会对后代产生遗传效应,并且晚期效应可有很长的潜伏期。

但是美国最后还是决定使用了原子弹,想通过原子弹贬低削弱苏联参战的作用和意义,抬高自己在战胜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能检验原子弹的威力和效果,在战后确立其美国超级大国的优势地位。

原子弹的发明,无疑是把世界推向了一个核竞争、核威胁的时代。随着火箭技术的飞速发展,原子弹已经可以从地上、地下、空中、水中任何地方发射,飞向任何要击打的目标。在世界目前被承认的五个核大国中,中国是唯一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美国、俄罗斯和法国都表示,如果必要,他们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核能的发现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它确实有很大的作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无穷潜力的新能源,但可悲的是,核能的发明首先用于制造威力空前巨大的毁灭性武器,还被用于军事目的。

但愿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成为人类核爆炸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