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每条路,每条街,每个地都有其名字的前世今生?本文给大家带来90年代时期东山区的地名:

万福路。原为明、清广州城南城墙,1919年拆城墙建路,因万福桥和万福里而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沙头路。清代此一带为大沙头岛,本路为大沙头干道,故名。

中山一路。1925 年建路,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1948年改今名。


中山二路原名百子路,1948年2月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二路。


中山三路。清代称正东门大街,20年代建成马路,取名大东路。1948 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三路。

中山四路。清代属惠爱大街,1918年改建为惠爱东路。

文明路。为清时广州老城南城墙。1922年拆城墙建路,因在文明门旁,故名。1967 年改名延安二路,1981年复今名。


文德路。明、清时,因位于广州府学之东,故名府学东街。1918 年建马路,因东侧有文德里,故名文德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风东路。1938年前曾称广虎路,意广州至虎门必经之路,又曾称德宣路、德泥路和造币左路。1945年后易名黄埔大道,1968年更名东风五路,1985年改东风东路。


东川路。原为小石板路,1958年扩建成马路,因在市区东部,且路南段附近一带俗称川挽口,故名。

东园路。20年代末建路,因在东园遗址旁得名。


执信南路。1928年前是土路,执信女子中学迁来后建成马路,并因此得名。


先烈南路。原称东沙路,因路段有黄花岗烈士墓,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于1921年改名先烈路。本段为南段,故名。


先烈中路。原名东沙路,意由大东门外至沙河。因路段有黄花岗烈士墓,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于1921年改名先烈路,本段为中段,故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农林下路。原为东郊荒地,因1909年附近一带为广东农林试验场,且在岗坡之下,故名。


环市东路。1957年建路,为环绕城区北部主干道,故名。


沿江东路。原为大沙头岛南岸河滩,1950年始建马路,因沿珠江岸延伸,且为东段,故名。1967年改名沿江三路,1982年复今名。


沿江中路。因鸦片战争后为驻粤八旗兵水师营,后又建有八旗会馆,故名八旗大马路。1951 年改名东堤大马路,1967年称沿江二路,因沿珠江北岸延伸,故名。又因处沿江路中段,1984年改今名。


黄华路。因明末建有黄华寺得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越秀南路。明、清时为广州城东边城墙。1918年拆城墙建路,因在越秀坊旁,故名。

署前路。1916年建路,因路旁有警察公署,故名。


德政路。因路中段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前德政街得名。1930年拆衙门扩建马路时沿用“德政”之名。1966年改名立新路,1981年复名。

大塘街。宋代为文溪河道,后渐淤塞为鱼塘,明代填塘建街,故名。

图片来源网络



瓦窑街。因清代有烧制陶瓷器的瓦窑而得名。


龙虎墙。为明、清贡院西墙一段,因墙上曾张贴科举名次的“龙虎榜”,故名。


寺贝通津。因在东山庙(俗名太监寺)背后,方言“背”、“贝”同音,且曾为寺贝底村居民出入的通道,故名。

仰忠街。因明初名宦周新的故居在此,后人仰慕忠贤,故名。


区庄。原为广州城附近区姓聚居,故名。


东湖新村。原是东湖公园西侧洼地,1979年兴建,1982年竣工,因在东湖公园旁,故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永泰。明、清时是麻疯院址,清末拆除建成村落,命名永泰村,含“祈望永安康泰”之意。

竹丝岗。因原为山岗,且岗上种有粉单竹,故名。


华侨新村。原是一片荒丘,1955年由归国华侨组成“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于同年5月动工建村。1958年建成,并命名“华侨新村”。


建设新村。原是菜洼地。1952年市建设局在此建职工宿舍,故名。


梅花村。20年代曾称模范村。1931年广东省主席陈济棠在此建造官邸,马路两旁多植梅花,故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淘金坑。相传古代有人在此淘金,故名。


渔民新村。因居民原是船上渔民,分散在东堤、大沙头一带, 1958年在此建村,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