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前不久,由广州博物馆主办的“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在镇海楼展区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25日。鲜为人知的是,布展之前,策展团队颇费了一番心思。广州博物馆一共馆藏明清时期德化白瓷300多件,但受限于展出空间有限,本次展览从中精选134件(套)展出。

吴凌云

“现有的博物馆馆舍面积太小了,展出面积只有800平方米,不足以展示广州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广州博物馆馆长吴凌云告诉记者。广州博物馆有大量“国宝”级宝贝都“养在深闺人未识”,无法与市民见面,这也让他吴凌云感到惋惜。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广州博物馆新馆选址问题近期终于有了眉目。对于广州博物馆的未来,吴凌云充满信心。“新馆建成后,广州市民每个月都有大展可以看。”吴凌云信心满怀地说。

“别人来看广州博物馆,发现主馆址还在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里,都有些不敢相信”

广州博物馆的瓷器类宝贝可不止德化白瓷。2021年11月,在广州博物馆展出的龙泉青瓷引起轰动,许多文博同行此前不知道广博收藏这么多龙泉瓷。甚至专门有人从外地坐飞机过来观展。“青花瓷我们也有几百件,还有外销瓷、外销画、青铜器等,这些都是很上档次、很有特点的东西,不应该让它们在库房里睡大觉,应该让他们在公众面前露露脸,让广州市民听听它们的故事”。

吴凌云向观众进行讲解。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吴凌云第一次因为广州博物馆面积太小而感到“力不从心”了。吴凌云坦言,现有的馆舍跟不上博物馆行业发展步伐,展出面积只有800平方米,这么小的面积无法展示广州6000年的历史,无法展示广州博物馆至少22个门类的文物,无法让广州博物馆13万件藏品与市民共享。

他说,从博物馆发展趋势看,依托古建筑建博物馆的思路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没有新建博物馆,还依托于古建筑作为博物馆场地的,屈指可数。“别人来看广州博物馆,发现主馆址还在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建筑里,都有些不敢相信。”

吴凌云说,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现在的广州博物馆的规模的确与广州的城市地位不相称。“作为广州博物馆的馆长,我目前没有足够的自豪感。”他说,以前自己作为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馆长、资深研究馆员外出讲学、交流,别人一听说南越王墓博物馆馆长来了,都投来敬佩的眼神,那种自豪感可强了。30年过去了,现在南越王墓博物馆依然不显得落后。

馆藏文物13.5万件

需要更大的“演奏厅”

作为老的博物馆人,吴凌云对广州博物馆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吴凌云搭伴工作的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记得,吴凌云来到广州博物馆后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广州博物馆的馆藏家底,并逐步推动这些文物与广州市民“见面”。

吴凌云说,广州博物馆曾经站在国内博物馆建设浪潮的最前沿,1929年便已成立,是跟故宫博物院同期的国内最早建立的一批博物馆之一。他十分敬佩近百年前的先贤选址的高明,他们选择了当时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镇海楼作为主要展示场馆,数百年来,镇海楼都是广州的城市地标,通过这样的城标和这里的藏品让公众了解广州的文化历史,本是最好的结合,只是随着广州博物馆藏品的增多、时代的发展,仅有的8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远远不够展示广州至少6000多年的历史。“我打个比方,现在光靠这个5层楼,800平方米的面积,只能跳踢踏舞,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大的演奏厅,来演奏交响乐。”

吴凌云感叹说,现有的博物馆不足以满足城市发展的文化需求。“如果我们按照每年展出1000件的速度,逻辑上我们要建100个五层楼,或者说,需要100年才能把我们的文物完整展示一遍。”吴凌云举例说,比如,精美的青铜器就无法在镇海楼展出,现有的展出条件无法完全满足。

吴凌云在文物发掘现场。

如今,广州博物馆绝大部分藏品仍深藏于文物库房,无法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广州博物馆是展示广州历史发展轨迹,增强城市软实力、培育民众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和传播广州历史文化,延续广州历史文脉,讲好广州故事的时代责任和使命。

说起国家关于博物馆建设的相关政策,吴凌云十分熟悉。他说,去年,国家文物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重点培育10-15家代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引领行业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实施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因地制宜支持省级、重要地市级博物馆特色化发展”,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重量级博物馆建设的规模和质量必须跟上步伐。“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真的不能再等了。”吴凌云提高了音调说。

吴凌云说,广州博物馆宝贝不少,在整个大湾区城市群都是出了名的。这些年,广州博物馆一直与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以及港澳的博物馆都有联络。“香港的博物馆昨天还想找着我们跟我们借文物过去展出呢,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们宝贝多。”

广州博物馆重要藏品——“蕃禺”漆盒。

推动新馆建设

“广州博物馆应该成为真正的岭南文化高地”

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馆长履新广州市博物馆馆长之后,吴凌云一直积极推动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我来到广州博物馆担任馆长之时,上面的领导跟我说,我们要共同推动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我一直努力为之。”

说起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历程,吴凌云娓娓道来。他说,近20年来,广州博物馆新馆项目历经三次选址:2009年,选址于白云新城文化中心区东南面。2012年8月,改选址城市新中轴线南部海珠湖北侧。2013年4月,再次改至城市新中轴线广州塔以南地块,并经广州市发改委批复同意项目立项。

为稳步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广州博物馆成立了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专家顾问组,截至2015年10月,共召开专家咨询会、报告会等20余次,系统性地论证并形成了广州新馆建筑方案、功能需求、陈列展览、信息化、专项设备工程、安技防系统、智慧博物馆建设等相关的专家意见和研究报告,为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和参考依据。近5年,广州博物馆集中开展文物征集和馆藏研究,已成功推出10余个反映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原创性展览,出版10余本具有较高历史文献价值的广州历史文化研究著作,为新馆建设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吴凌云表示,该选址具备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不宜再另行选址。

在吴凌云看来,广州博物馆这些年太过低调。“广州博物馆的藏品在国内博物馆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完全有实力大放异彩,也应该成为广州市民的骄傲。”

广州博物馆重要藏品——蓝色玻璃碗(西汉)。

吴凌云坦承,广州博物馆新馆迟迟未能建成,的确让他心急如焚。之前曾有市民想捐赠出齐白石木雕作品,但到广州博物馆现场一看,对方有些疑虑:担心国宝级齐白石木雕作品到了这里没地方展出。“如果有新馆,应该不会有这个问题。”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吴凌云可谓尽心尽力呕心沥血。在今年广州市两会期间,作为广州市政协委员,吴凌云再度提案建议尽快敲定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地址。他在提案中说,开展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广泛共识和历史必然,必将有力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促进广州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明,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重要积极的作用。应将广州博物馆新馆建设纳入十四五期间广州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拆迁、动工、建设进程,以此带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强市建设。

建馆90余载

广博藏品载国内首屈一指

广州博物馆藏品门类之多,历史价值之高令人震撼,但遗憾的是多数珍宝“养在深闺人未识”。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向记者介绍说,广州博物馆作为华南地区首座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达13.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19件(套),二级文物477件(套),三级文物2082件(套)。藏品类型包括青铜器、陶瓷器、玉器、书画、木雕、象牙雕、丝织品、碑刻法帖、雕版古籍、矿物和化石标本以及旧照片等门类,是华南地区藏品类别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综合类博物馆,可系统展现广州建城两千多年历史及继承传统、融汇东西的地域文化。因馆藏“宝贝”众多,展陈面积有限,广州博物馆建馆至今90余年,很多藏品还未与观众见面。

说起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宝贝,曾玲玲十分自豪。曾玲玲介绍说,在国内的地方博物馆中,广州博物馆的藏品丰富程度和反映地区历史文化特色文物的数量之多,都是首屈一指的。广州博物馆的藏品经过建馆90余年的积累,已建立起完整的藏品体系,主要以考古出土广州两汉墓葬文物、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物、明清时期广州外销艺术品及近现代革命类文物为主,可系统反映广州“四地”文化。此外,还有著名金石学家容庚先生捐赠商周青铜器90余件及以《容庚藏帖》为代表的古籍善本、法帖30000余册,为广东文博界之首。具体来说,广州博物馆的特色藏品有四类:

第一类,考古出土广州两汉墓葬文物。馆藏秦汉时期出土文物1500余件,种类丰富,全面反映出广州先民的衣、食、住、行等情况。如秦代铭文铜戈、“蕃禺”漆盒、各式陶屋、陶俑等。

第二类,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物。广州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从秦汉至今海外贸易长盛不衰,是名副其实的“永不关闭”的口岸。秦汉时期的陶托灯胡人俑、陶船、蓝色玻璃碗等,唐宋以来广州与东南亚地区海上交通与文化交流的碑刻、外销瓷均反映早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

第三类,明清时期广州外销艺术品。近20年广州博物馆系统收集了18、19世纪广州地区生产和外销至海外的各类具有广州工艺特色的艺术品,如广州织金彩瓷、纹章瓷、通草纸水彩画、象牙扇、漆盒、银器等,目前已成为广州外销艺术品收藏、研究、展示的重要阵地。其中外销纹章瓷1100余件(套),是国内博物馆中收藏纹章瓷数量最多、纹饰种类最全的博物馆,并已策划专题展览、出版学术图录,在全世界的纹章瓷收藏界具有重要影响力;通草水彩画600余幅,原创展览《广府旧事——19世纪广州外销通草画中的城市生活》于2017年获得广东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奖。

第四类,近代革命类文物。馆藏孙中山手书“志在冲天”横幅、中国同盟会会员证、黄兴题诗、朱执信信札、广州起义红布带、广州解放时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等重要革命文物,均为广州作为民主革命策源地、英雄城市的重要见证物。2021年,广州博物馆还获得广东省博物馆创新奖。

曾玲玲

“蕃禺”漆盒、元青花船型水注……

诸多珍宝尚未与民众见面

除了是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曾玲玲还是研究馆员,是一位资深文博专家。“我们馆藏各类文物真实反映了广州2000多年历史发展轨迹,很多宝贝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曾玲玲指着秦代“蕃禺”漆盒照片跟记者介绍,这件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的“蕃禺”漆盒是在木胎上面刷多重漆再刻下文字,是很难保存的。岭南天气潮湿多雨,历经两千多年能完整保存到现在极为难得。“蕃禺”即番禺,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广州两千多年前的称谓,“广州”是三国时才得名的,据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先生研究,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距今已经2000多年了。所以,这件文物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曾玲玲说,元青花向来是收藏品中的珍品,元青花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所用钴料来自一种极为稀少的苏麻离青,正宗的元青花瓷现在全世界存世也不超过400件。在之前的拍卖市场上,元青花动辄拍卖出数亿元的天价。2005年7月,“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英国佳士得公司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拍卖。在广州博物馆,还珍藏着两件极为珍贵的元青花。其中,元青花船型水注的器型和用途在元青花瓷中极为罕见,价值难以估量。这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即便是被誉为“青瓷巅峰”的龙泉窑青瓷,广州博物馆也馆藏颇丰。龙泉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场,被誉为“空前绝后的青瓷高峰”。12世纪中期至15世纪中期,龙泉窑瓷器是中国陶瓷贸易的主要输出品,足迹遍布东亚、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青瓷的集大成者,龙泉窑以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延续千年不灭的窑火相传、精品迭出,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范围内唯一入选该名录的“陶瓷类”项目。其在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龙泉窑是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最重要的物品之一,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现龙泉青瓷。南宋古船“南海I号”出土了大量龙泉青瓷精品,再次证明南宋时期龙泉窑的兴盛,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绵延不绝。而广州博物馆馆藏龙泉青瓷超过460件,上迄北宋下至现代。2021年11月2日,由广州博物馆主办的“龙泉之美——馆藏龙泉青瓷展”在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出,直到2022年2月20日展出才结束。展出期间,反响非常热烈。曾玲玲说,随着广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将有更多珍贵的文物陆续与广州市民见面。

提升文化软实力

“让市民以后每个月都有大展看”

就在记者采访之际,好消息终于传来:广州博物馆的新址基本敲定了,这也让吴凌云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在吴凌云看来,博物馆选址非常重要,这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敬畏程度。他说,放眼世界,一些出名的博物馆,都是建在一座城市的最中心位置,比如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

吴凌云说,广州博物馆作为广州的城市文化名片,新馆建设应立足于广州的城市定位和国际地位,紧跟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深耕广州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建设成为立足广州、辐射湾区、面向世界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提升其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发挥重要作用。”广州博物馆应该成为真正的岭南文化高地。“他说。

对于广州博物馆的未来,吴凌云充满信心。他说,广东省和广州市向来有重视文化事业的传统。早在1983年,南越王墓博物馆建设时,当时的广东省和广州市领导都指出,广州有能力建好自己的一座博物馆,要知道,当时国内的城市基本上是没有博物馆的。“当时在条件那么艰苦的情况下,广州还是依然拿出一大笔钱建成了南越王墓博物馆。当然,现在大家也看到了,南越王墓博物馆给广州带来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是不可估量的。”吴凌云说,根据之前发布的数字,文化事业投入和产出的比例,通常是1比8点几,这还是十一五期间的数字,现在这个数字肯定更高,可能是1比10以上。

在吴凌云看来,广州博物馆承载广州的历史文化记忆,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展示广州软实力的重要窗口。他说,广州博物馆建成后,面积至少在8万平方米以上,甚至有可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这相对于现在只有800平方米展出面积的“五层楼”来说,无疑是一次质的提升。“5年之内,广州博物馆一定会建起来。我对广州未来的博物馆事业充满信心,广州的博物馆之城建设未来可期,广州到处都有‘能触摸到的历史’,广州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的博物馆。”言谈间,吴凌云若有所思。

吴凌云说,广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后,不仅让广州市民将来更加有“眼福”,观赏更多珍宝,还能促进广州的文化事业大繁荣。“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办博物馆,要把博物馆办成老百姓的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可以让市民每个月都有大展观看。”他说,从国外的经验看,博物馆的建成与当地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博物馆作为文化高地,会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广州博物馆“珍宝“一览:

“蕃禺”漆盒

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木胎黑漆,盖面朱绘云纹,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是秦汉时期南海郡的郡治,这是“蕃禺”地名见于考古实物最早的一例,距今2000多年,是当时番禺工官所造,是广州博物馆的在镇馆之宝之一。

蓝色玻璃碗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1954年登峰路横枝岗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碗呈深蓝色,半透明。内壁光滑如镜,外壁经打磨,呈毛玻璃状。据同位素X射线萤光分析鉴定,属于钠钙玻璃系统。可能是公元前1世纪地中海南岸罗马玻璃中心的产品。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2019年又参加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

铜熏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1956年黄花岗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出土时炉内残留炭粒状香料。广州两汉墓出土的随葬品中常有熏炉,反映熏香已成为当时贵族的生活风尚。香料由海外输入,反映了广州海路通商贸易的兴盛。

该文物2009-2010年曾参加“秦汉罗马文明展”,该展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遗产与艺术活动部共同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承办,于7月30日至10月7日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这次展览是呈献给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文化盛宴,也是2010年意大利中国文化年的开幕庆典项目。展览第二站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在河南省洛阳博物馆举行,第三站和第四战分别在意大利的米兰和罗马举办。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墓砖

西晋永嘉年间(307-313)

1954年广州西村孖岗晋墓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两块墓砖上分别刻铭文: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岭南地区相对稳定,广州社会安定,商贸繁荣。

端砚

唐朝(618—907年)

1965年于广州动物园唐墓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石质细腻,紫蓝色,造型古朴,简练流畅,属唐代端砚精品。端州(今肇庆)从唐初开始生产端砚。据《石隐砚谈》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唐代诗人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句。该箕形砚为现存出土时间最早的一方唐代端砚,极为珍贵。

青花船型水注

元代(1271-1368)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景德镇窑产品。船身纹饰分别为点纹、三角纹、莲花纹和火球纹,火球纹在元代花纹中较为常见。青花颜色鲜艳,施釉不均,缩釉处的青花为褐色。在元代青花瓷器中,船形的器具较为少见,极为珍贵。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是广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西村窑青釉凤首壶

北宋(960-1127年)

菲律宾出水

1993年香港徐展堂先生捐赠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西村窑产品。西村窑因地处广州西村而得名,是北宋时期广州的外销瓷窑。西村窑产品以青釉为主,其次为黑酱釉和绿釉,畅销东南亚、日本等国,其青釉彩绘大盘最具特色。该文物也佐证了广州早在1000年前国际贸易就非常繁盛。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威尼斯银币

明代(1368-1644年)

1964年广州东山韦眷墓出土

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宦官韦眷在明成化至弘治年间(1465-1495年)任广州提举市舶司,藉海外贸易聚敛巨额财富。这枚威尼斯银币由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帕斯夸尔·马利皮埃罗(1457-1462)铸造,又称“格罗索”或“格罗塞托”,通行于15世纪。当今仅见两枚,另一枚在威尼斯博物馆。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青花斗鸡纹盘

清乾隆(1736-1795年)

瑞典“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

2006年瑞典国王访华时作为国礼赠送给广州市政府,随即转由广州博物馆藏。

说明:瑞典“哥德堡号”是瑞典东印度公司第二大商船,18世纪上半叶曾三次到广州贸易。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第三次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茶叶、瓷器、丝绸和藤器等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船只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触礁沉没。这只瓷盘是“哥德堡号”沉船打捞出水的一件完整青花瓷,斗鸡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

该文物曾参加“从南越王赵佗到孙中山大总统——广州文物瑰宝展”,该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各文博单位第一次联手举办的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文物展览,2013年12月18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海报:谭惠兰 赵小满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