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关于深圳的历史和往事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土生土长深圳人)


1953年,宝安县城从南头前往深圳镇。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已有不少人建议,将宝安县城迁往深圳,只不过当时认为迁县城兹事体大,于是搁置下来。



之所三番两次要将县城前往深圳,是因为此处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而这一切,都要从深圳站这座拥有110年历史的火车站说起。


百年深圳站


1911年10月15日,也就是武昌起义的5天后,广九铁路华段通车,而深圳车站作为九广铁路(华段)最南端的车站投入使用。


左为参加通车典礼的中英嘉宾在香港罗湖车站享用茶点。右为首航列车通过时的场景


广九铁路的建成还有一段历史。1898年,在占领深圳墟失败之后,为巩固其在华南的贸易地位,加强广州与九龙的贸易联系,英帝国开始向清政府提出九龙-广州的铁路修筑计划,以方便英国将货物运往内地市场。


广九铁路线路图


1899年3月,英方急切地抛出《广九铁路草合同》。在英军的枪炮压力下,清政府不得不签下这份草约。


1907年正月,英国借款150万英镑(高利贷)给清政府修筑广州至深圳段。同年七月,英国修筑九龙至深圳段35.78公里率先开工,而广深段则在1909年动工。由广州大沙头火车站向东南引出,沿珠江东行,经石龙、樟木头到达新安县。


深圳站


1910年10月1日,九广铁路(英段)落成通车;1911年10月15日,九广铁路(华段)建成通车。



早期的深圳站


当时的深圳站设在深圳墟,也就是在东门的十字街附近。车站建站初期为客货兼营,设备简陋,只有2条股道,一个摆放了4条长凳的售票厅兼候车室,1个售票窗口,每天只有100来个旅客进出车站。那时站内没有厕所,没有自来水,列车用水全靠人工打井水供给。晚上车站全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


民国时期的深圳车站


站虽小,却给当时的深圳墟带来快速的发展。由于深圳站是广九铁路在华的最后一站,深圳墟也成为了当时对外交流的桥头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圳墟通往南头的宝(安)太(平)路,通往龙华的晒布路,通往淡水的沙湾路,通往香港的文锦渡路等相继建成。深圳形成铁路、公路及船运码头的水陆交通网络,南来北往的物资与客流空前繁忙,各行各业应运而生。



这段时间,深圳墟有大小商行数百家,遍布大街小巷。深圳墟兴旺一时,自然也吸引不少香港人“投深圳墟”了。


深圳人民在深圳站欢迎解放军入城@汤洪泰


1949年10月,解放军南下,为避免与英军的冲突,部队在布吉就停下来驻扎。解放军派出一个小分队,以文工队的名义,接管深圳墟和深圳火车站。



简陋的三等站


1950年,深圳站从老街旧址迁至现址,与香港罗湖站仅隔一条桥,距离不过30米。当时建站之初,车站员工克服重重困难,自建车站,他们以枕木为柱,伐树裁板做房顶,建成了35平方米的第一代候车棚,挖泥塘、挑煤渣自建站台。


50年代初期的深圳火车站


当时,车站员工一百人,每天发送150人左右(一天两对列车)。当时最初的候车室面积为300平方米,后来逐步扩建到一千平方米。


经过1955年、1959年、1964年、1972年四次扩建,候车面积扩大到4500平方米。1962年,深圳与布吉间增设笋岗站,专营货运业务后,深圳火车站改为纯客运站。


红线女抵达深圳车站@郑中健


虽然经过五次改扩建,不过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站的条件依然是十分恶劣,还只是十分简陋的三等小火车站。


1980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车站在东侧扩建了一排平房,作为内地旅客售票厅,原有的售票处,改为港澳旅客售票处,在原有的汽车车库加盖了一层铁皮屋作为车站广场商场。但当时的火车站给人的第一印象还是破、小。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车站


当时深圳站地势低洼,一遇到下雨,当时的罗湖很快就变成一片泽国。从火车站出入的旅客,必须提着鞋袜,在淹没到膝盖的水里勉强行走。


淹水的深圳车站@周顺斌


改造深圳火车站迫在眉睫。


老站新生


为了跟上特区的发展步伐,深圳市分别在1983年、1990年、2003年对深圳火车站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站


1983年7月,深圳火车站建设工程破土动工。此次的改建工程较大,包括一座新火车站、一栋联检大楼、一座人行天桥等项目,深圳火车站由三等站升为二等站。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火车站服务场所


当时车站引进港资,合作经营车站旅客食堂,办起了全国铁路第一家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站前旅客通道两旁陆续建起了大排档、快餐厅和小商店,商品从牙膏、毛巾等日用品到食品、陶瓷工艺品、服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站


1990年6月,深圳站开始重建。1990年6月,深圳市政府和广铁集团共同对深圳车站进行大规模改造,新的火车站占地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耗资2.2亿元。设计为东西向站楼,东主楼楼高53米,长210米,中央为跨线候车室。设有4个站台,8条股道。


深圳新客站开工典礼


1991年10月12日,10月12日,深圳新火车站大楼举行落成典礼仪式,邓小平的题词“深圳”被镶嵌在天蓝色幕墙顶部。这是全国唯一一座由小平同志题字的火车站。


深圳新客站落成典礼


原本,广深铁路总公司总经理想让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灏题字,但李灏认为他题字不合适,此站由邓小平同志题字再好不过。李灏想方设法,请邓小平为深圳新火车站题写站名。1991年4月,时任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吴松营在北京参加会议期间,亲手拿到了由邓小平同志题字的“深圳”两字。


根据吴松营的叙述,小平同志不写“深圳站”而只写“深圳”,大有深意!广义的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后,深圳都不能“靠站”“停站”,而必须勇敢地闯、义无反顾地冲锋陷阵,一直向前!


深圳新客站东主楼


新客站具备售票、候车、乘降、行包等各种客运功能,配备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脑语音合成广播系统、电子售票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先进的客运服务设施。紧邻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成了联系内地和港澳的中枢纽带,从一个边陲小站一跃成为一等客运大站。


90年代末的深圳站@周顺斌


2003年,深圳站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整治改造,将广深短途客流和长途客流分开。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号线罗湖火车站站点正式开通运营,与之配套的火车站广场地铁交通层投入使用。2005年8月连接火车站和罗湖口岸的走廊开通。


如今的深圳站


2005年10月,历时两年的火车站客运改造工程竣工,一个集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火车等各种交通为一体的无缝接驳立体交通枢纽形成。



引领全国的售票方式


80年代末,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了深圳,每到过年,深圳火车站就人山人海,这给当时落后的售票、检票、安检、广播等机制带来严峻的挑战。


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火车站

当时深圳站采用的人工售票的效率很低,每逢节假日,买票的队伍排得很长。尤其是春节期间,排队买票的队伍常会排到香格里拉酒店甚至到沿河路,周边的交通都要受影响。


深圳站的人工售票


为了满足需求,深圳火车站在售票方式上创新,多次第一个“吃螃蟹”:1986年,深圳火车站首创了全路单机电脑售票。两年后实现全站联网售票,不用再依靠人工对每台电脑的售票数额进行分配,整个火车站内的电脑系统是一个联网系统,这在当时全国铁路系统中是走在前列的。


深圳站首创的全路单机电脑售票


1998年12月,深圳火车站首创了全路自动售票并通过铁道路技术鉴定。这里卖的只是从深圳到广州的,当时整个铁路系统只有深圳站在使用自动售票机。


2005年10月1日,深圳火车站首创全路电话订票成功;同年,深圳火车站启用了广深线城际“公交化”动车组客运自动售检系统。


全国第一台自动售票机


除此之外,全国铁路第一家对团体票实行送票上门,全国铁路第一台自助验票机启用等都诞生于深圳火车站。




110年过去了,深圳和中国已经经历大巨变。而深圳站依旧在那里迎接和送别来往深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