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希林/文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10月10日,话题#风雨中山西古建正受到威胁#冲上热搜,也让更多网友关注到正在暴雨中飘摇的山西古建。随后,#守护风雨中的山西古建筑#再度上热搜。

对于“救救山西文物”,我们可以做的不仅仅在朋友圈。从明天开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手中国古建筑榫卯积木工作室晚峰书屋,用4个月的时间搭建一座按1:20缩小的山西应县木塔,用这种方式向中国的传统文化致敬,也希望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关注文物的保护问题。

来围观吧,第一场小时新闻客户端的直播将从明天下午1点半开始。

为什么是应县木塔

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在他的《华北古建报告》里描述了他第一次见到应县木塔的情景:“前方几乎笔直的道路尽头,兀然间看见暗紫色天光下远远闪烁着的珍宝: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夕阳,掩映在远山之上。”

这座梁思成眼中的珍宝,是辽清宁二年(1056)道宗皇帝在地处雁北高原的应州建造的九层木塔。该木塔全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据景区官方指示牌,当时的匠人们修建应县木塔,采用了“明五暗四”共九层的双层套筒式结构,即将单层殿堂式建筑一层一层叠垒起来,就像搭积木一样。全塔没用一颗铁钉,全靠木构件和斗栱榫卯咬合垒叠而成。1961年3月4日,应县木塔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应县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

而在2021年10月6日中午,杭州游客小周的眼中,略略倾斜的塔身、略显斑驳的塔楼牌匾,见证着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木构建筑的历史与光辉。“这座木塔塔身略有歪斜,二层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在小周的手机备忘录里,还保留着当地讲解员对木塔的讲解,木塔的情况不容乐观。

10月3日起,山西省迎来持续强降雨天气。这座完全暴露在室外的木塔,塔内容易腐朽的木料,让无数古建筑爱好者和关心山西古建筑的读者忧心。

去年10月19日,新华社曾编发过一篇有关应县木塔修缮困境的稿件,这篇报道牵动了一位新杭州人的心。他叫刘文辉,出生于山西,目前在杭州专注做中国古建筑榫卯积木。“我去看过应县木塔五六次,作为一名山西人,更是古建筑爱好者,对文章内提到的应县木塔面临的修缮方案‘难产’困难、摇摇欲坠的病况,我感同身受。”在看到应县木塔现状后,这位“守艺人”动起了在自己的工厂复刻应县木塔的念头。让更多人看到中国最传统的木塔是如何造出来的,让更多人关注古建筑的保护,这是他的情怀。为此,他主动联系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微博用户@遗产君供图

这场“行为艺术”里有一个匠人的执著

刘文辉为了开发中国古建筑榫卯积木,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惜卖房卖车投入研发。

复刻应县木塔的念头是去年就有了,2021年新春后,刘文辉在网上搜集了梁思成、莫宗江等人的测绘手稿,与榫卯斗栱积木工厂厂长张海靓多次沟通并实地考察,历时半年,设计出了以应县木塔为原型的应县木塔榫卯积木手稿。

应县木塔建筑应用的中国传统斗拱有50多种,刘文辉一一解构并制作榫卯零件。“目前,应县木塔副阶次间补间斗栱,应县木塔副阶当心间补间斗栱,木塔副阶柱头斗栱三种斗栱结构模型已生产出来,接下来的零件,还需要逐一打磨。”要把这些榫卯全部做完,斗拱和塔搭建完成,他估计至少要4个月时间,他希望能在春节前完成木塔的搭建,让这座高3.8米、按1:20缩小的木塔成为献给中国传统节日的礼物。

围观“造塔” 我们还会组织“探班”

10月21日下午1点半,这座木塔将在“晚峰书屋”位于杭州临平的榫卯斗栱积木工厂正式搭建。小时新闻APP“新旅讯”频道将独家直播应县木塔开工“复建”,读者也可以在小时新闻客户端“亲子去哪儿”社群看持续更新。

10月20日(今天),小时新闻还将同步在“亲子去哪儿”社群频道,发起#看应县木塔 向晚峰提问#等互动话题。如果你对这座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木构建筑感兴趣,又或者是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可以来“亲子去哪儿”社群,留下你的问题,向“晚峰书屋”提问吧。

扫一扫,进入“亲子去哪儿”社群

在搭建塔身的4个月内,“亲子去哪儿”社群里,管理员还将不定时上新当周延时摄影快剪。每月在视频下方留言量最多、点赞量最高的读者,有机会受邀请去“造塔”现场探班。

待应县木塔复刻完毕后,小时新闻还将与晚峰在小时新闻“亲子去哪儿”社群联名推出应县木塔同款周边2022年好礼。

主讲人:

刘文辉,2016年考取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硕士并创办“晚峰”工作室,致力于用斗拱微缩模型重新唤起大众对古建筑艺术的兴趣和热情。目前,“晚峰”已打造“故宫积木系列”榫卯积木、宋式六辅作补间斗拱、唐式佛光寺东大殿各类斗拱等作品。

直播时间:

10月21日下午1点半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