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天坑景区。作者供图
桂西北的罗城山川秀美,林壑幽深,奇景妙境,层出不穷,被清代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初仕罗城。于成龙在写给友人荆雪涛的书信中说罗城“山如剑排,水似汤沸”,又抱怨:“哀哉!胡为乎来哉?”不过,生活在此地的仫佬族人似乎特别钟情斯地。仫佬族人在这片崇山峻岭间繁衍生息,耕种收获,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这片土地的富饶,用质朴的山歌和美丽的传说故事讲述这片土地的历史。在罗城,你能听到许多关于当地大山、岩洞的故事和传说,比如垦王山、凤凰山、成广洞、娋娘岩等。传说故事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罩上了一层神秘、玄幻的面纱,让人心生向往。小时候,听老人讲古(故事),我就常常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到这些大山和岩洞中走一走,去探险寻幽,寻找传说中的神迹仙痕。于是,在接到诗人寒云去罗城四把棉花天坑游玩的邀请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我们一行人中午时分到达棉花天坑景区。原以为稍事休息之后就能下到天坑一窥秘境。但棉花天坑景区的老总吴泰昌先生卖了一个关子,他领着我们先去了长生洞,那是邻近天坑的另一处景区。
长生洞的洞口在快接近山顶的地方。洞口高而宽,如同桥洞一般。洞口前的小广场立有一座展翅欲飞的凤凰铜像,名曰“丹凤朝阳”。我知道凤凰是仫佬族的图腾,有着十分美好的寓意。罗城县城的主山就叫凤凰山,仫佬族传统民居屋檐下的山墙都会画上“花飞凤翼”的图案,村庄里孩子们常玩的一个游戏叫“凤凰护蛋”,旧时罗城八景之首称为“丹凤衔书”。凤凰的意象在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显然这个山洞的开发是希望与仫佬族文化相结合。果然,我们听到的长生洞故事就与凤凰有关:“神鸟凤凰私自下凡拯救洪灾中的仫佬族人,被玉皇大帝封进洞中石棺一千年。千年期满才可重回天界。就在临近届满时,仫佬山乡又出现一条黑龙作乱,为拯救百姓,凤凰挣脱束缚从石棺中冲出赶走黑龙,最后化身为山峰永远守护着仫佬族山乡。”故事吸引着我们,大家都急切地想进入洞中一探究竟。
长生洞景区内的钟乳石。作者供图
走进洞里,仿若进了一个大会堂。迎面的是一根巨大的石柱,直达高高的洞顶。各种形状的石笋、石头,像狮子、耕牛、猎犬……或站、或坐、或卧散落在石柱四周。最奇的是石柱,诸多奇形异状的钟乳石如夜叉、如飞天仙女、如巨蟒,亦如亭台楼阁,沿柱而上,直达洞顶。另一侧帷幕一般的石幔从洞顶铺排而下,气势非凡,让人叹为观止。导游说,如果是雨天或是早晨太阳刚照到洞口,石柱四周还会生出雾气。那一刻,我想起了佛经里写到的须弥山,那神山恐怕也是这样的气象万千吧。
我们随着导游一直往洞里走去,听导游拿着激光笔逐一指点介绍洞内的景物。那些石钟乳和石笋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各路神仙、仫佬族神祇、器物、动物等。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随视角而变化多端,再加上炫彩的灯光照耀映衬,琼楼玉宇或许就是这样。走过那些玉树琼花的钟乳石林,我们来到一座巨大的石棺前,石棺形似千年的古木化石,上面却有两道裂痕。导游说,“神鸟凤凰就是从这里飞出来拯救仫佬族乡亲,最后化身为山峰永远守护仫佬山乡的百姓。大家一会出到洞口,就能见到。”
出得洞来,却是山的另一侧了。洞口正对的一座小小的山峰,分明就是一只凤凰。
顺势下山,山脚下是一个古朴的小村,村名深洞。村中房舍俨然、整洁干净。我们和吴泰昌在一处农家乐喝豆腐花、闲坐聊天,听他介绍景区开发的故事。吴泰昌是土生土长的四把镇仫佬族人。他最初是通过一些驴友知道了天坑和长生洞,然后领着自己的团队进来考察。凭此前在外地开发旅游的经验,吴泰昌笃定要把家乡这个巨大的宝藏开发出来以飨天下人。他的决心和县里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景区所在的棉花村在2019年之前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县里想通过旅游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旅游发展助推群众脱贫致富,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帮助村民走上强村富民之路。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些想法都逐一得到了实现。吴泰昌说,深洞村村民通过旅游扶贫,以土地入股、景区服务就业、家庭旅馆、农家乐、特色种养等方式,于2019年底成功脱贫摘帽。
吴泰昌指着我们面前的酒店说,这些都是利用村里原来的民居改建而成,保持着仫佬族民居的原貌,很受游客欢迎。以前村里的人都出去打工,村中多见留守儿童与老人。现在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家搞农家乐、建农家旅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致富,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
是啊!放眼所见,深洞屯都是两三层的小洋楼,遇见的村民也是满面笑颜。村中仅有的几处旧房经过维修加固,也修葺一新,作为仫佬族传统民居供游客参观。这些历经岁月风雨的老旧民居修旧如旧,外墙刮的是土黄色的腻子。萧瑟的冬季因此平添了一丝暖意。真好!
我们进入天坑时已经是傍晚时分。棉花天坑深326米,直径305米,天坑四面内壁,一面是垂直的峭壁,另三面则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坑中植物茂盛,种类繁多。坑底的溶洞连通地下河,深不可测。
在此之前,我曾到过广西乐业的大石围天坑群。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整个天坑群由28个大小不一的天坑组成,分布在20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中。每一个天坑都像大地凝望天空的眼睛,深邃而且神秘。天坑底部苔藓遍布,灌木丛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著名的大石围天坑有人类从未涉足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约9.6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原始森林。此外,地下河、地下溶洞、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几乎都是天坑的标配。站在大石围天坑的观景台俯瞰,阴天的时候、雾气缭绕、时浓时淡、如梦似幻、恍如仙境;晴天的时候,地下森林郁郁葱葱、随四季呈五彩,让人心醉沉迷。这些景象,如果机缘巧合在棉花天坑也能见到。
吴泰昌说,他也是去过大石围天坑群之后,才决定回来开发家乡的这个深洞。他告诉我们,大石围天坑群不能进入天坑游览,只能在天坑边上的观景台引颈而望,神秘的天坑内部一直吸引着游客。而棉花天坑既有“超级或大型天坑”的特征,又具备“罕见大型漏斗”的特征,植物繁盛,有溶洞和地下河,游客可以直接进到天坑里观赏天坑中的动植物和景观,是一种美好的沉浸式游览。凭着这一特色,棉花天坑景区甫一开业,就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福建、浙江、湖南等省外的游客也纷至沓来。
我们沿着步道走在天坑里,身旁是树,头顶上也是树,知名的、不知名的各类植物将我们包围、遮盖,宛如在林中穿行。透过树木的空隙仰望苍穹,天空时而椭圆,时而半圆,时而浑圆。秉持着“尽量保持原貌,不破坏原始生态”的理念,在开发天坑时,景区修建了天坑剧场,看台就建在岩壁上,用竹片围成一个个鸟巢的形状,同时玻璃栈道又穿过一个个“鸟巢”。硕大的“鸟巢”似悬空一般。我们沿着紧贴石壁修建的道路向悬崖上攀援,无论是行走,还是小憩,我们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着实体验了一番惊险刺激。
棉花天坑景区一角。作者供图
夜里,我们留宿天坑边的悬崖酒店。酒店依山而建,每一栋小楼都是按照仫佬族民居的样式建在悬崖之上。古人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悬崖酒店和诗中危楼有得一比。但我们没有一个人感到恐慌,更多的是好奇与兴奋。站在屋子的阳台,玻璃栏杆外边就是悬崖,是郁郁葱葱野生的杂树和灌木。再过去不远就是天坑,此时只能看到横跨天坑的“空中天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恍恍惚惚间竟与苏子东坡感同身受。我又特意坐上朋友的车,跑到对面的路上回望酒店所在。隔着一个天坑,酒店璀璨的灯火温暖而明亮,如同一团橘红的火燃烧在山头,再往上是寥廓而幽蓝的夜空。
自棉花天坑归来之后,我时常会想起棉花天坑坑底的溶洞,其深不可测,溶洞中的地下河水也不知流往何处。天坑底的景点被命名为“秘境通天”。确实,对我们来说,天坑底的溶洞和地下河都是未知。所有未知的境地皆为秘境。秘境可能是桃花源,也可能是通往天界的秘道,穿过这个秘境我们就有可能到达天界,或是像武陵人一样进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行文至此,想起何述强先生从棉花天坑回来后写的一首诗,在赞美天坑的同时亦表达了这样的秘境心理。诗是这样写的:
秘境能通九重天,危崖峭壁飞紫烟;
江山到此呼胜地,遗落南天不知年!
(作者简介:阳崇波,广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文艺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红豆》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