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段有8.9公里,以龙耀路隧道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对很多居住在徐汇滨江沿线的市民来讲,这不光是地理上的南北分割,也是浦江西岸人气“北热南冷”的分野。
来自徐汇长桥街道华沁家园的邵老伯就有这样的体会。今年六月,他向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写了一份信,反映徐汇滨江的体育设施在空间布局上“失衡”。北面沿线场地配套有攀岩、滑板等新奇有趣的体育设施,日均人流量破万,南面的设施则以传统的绿化景观为主,长期人气不足。他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滨江岸线健身场地设施布局,为更多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中来提供场地设施,营造锻炼氛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近日,一项“西岸滨江水岸汇体育用品配送服务”已悄然启动。篮球、滑板、长者运动器材……来到滨江沿岸的市民会有望能免费租借使用放在公共服务站内的这些运动器材。接下来,一系列小型设施将在年内落实,大型设施项目将逐步推进,填补上了徐汇“5分钟体育生活圈”的缺口,灵活满足滨江南面居民的需求。
绿地景观升级了,体育器材却没了
华沁家园是个大型的保障房小区,距离徐汇滨江直线距离不过700米。由于小区内的居住密度高,绿化空间小,居民跑步锻炼施展不开手脚。随着滨江绿化设施提升改造完毕,选择到滨江散步健身成了大家的日常。
11月23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江边看到,相比徐汇滨江北面,离华沁家园不远的滨江沿线景观设计相对传统,在贯通健身跑道和慢行道的基础上,以阶梯状的灌木绿化带、林荫道为主要元素,有若干小码头供船只停靠,接近于社区绿地的定位。正在建造的“儿童乐园”区域不过50个平方米大小。像邵先生这样的老人,一般早晨来到江边散步、拉伸、打太极拳,晚上则带上音箱跳会儿广场舞。记者看到,除了晒太阳、遛遛狗,有的老人则带着一个网球,对着墙面来回踢来活动腿脚。不少亲子家庭自行带上电动玩具车、沙滩铲,让孩子有所消遣。
△徐汇滨江南面步道景观。
76岁的张老伯告诉记者,3年前,滨江绿地完成升级改造,基础设施、绿化环境和保洁水平都改善不少。他指了指不远处的篮球场,“喏,这个就是新建的。”但张老伯又犯嘀咕,改造前,那儿有块健身园地,配备了十几种健身器材,“除了漫步机、蹬腿器、扭腰器还有上肢牵引器、跷跷板,种类还挺丰富的。”如今,这块园地铺上了松软透水的材质,没有了器材的身影。在张老伯看来,可能是老年器材和滨江景观不搭才被取消的。
相比之下,徐汇滨江北段保留的工业遗迹特色突出、林立的美术展馆人气旺盛,因而在配套设施的建设、更新上都比较早,审美也独具风味。“有一堵专门攀岩的区域,还铺上了软垫,孩子可爱玩了。”“玩滑板、轮滑、滑坡的可多了!”“一到周末,草坪上都是野餐、搭帐篷的游客市民。”北段丰富的资源令人羡慕,但也有市民认为南面的“冷清”更接地气,可重点打造一系列服务社区居民的项目,如下棋类的益智苑点、设计更新潮的适合全民使用的器材设施等等。
△徐汇滨江南面跑步道景观。
吸纳建议,上线体育用品配送服务
徐汇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收到市民建议后,实地走访调研,并将情况梳理汇总报送。徐汇区体育局、长桥街道、西岸集团等单位立即进行研讨商量,邀请邵老伯面对面交流。随后,西岸集团牵头研究完善滨江沿线体育设施布局整体方案。
近日,龙腾大道200号的水岸汇公共服务站点启动了西岸滨江体育用品配送服务。第一批5个水岸汇将在升级改造后,面向所有市民提供租借服务,其中就包括北面滑板公园和南面华沁家园附近的两个站点。第一批供应的体育用品有适合年轻人和小朋友玩的篮球、滑板、跳绳,也有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普拉提圈、平衡垫、阻力棒、伸缩带等器具,以及对应的体育护具,每一品种至少配备十套。市民只要在服务站点简单登记信息,就能在拿到用品后在滨江空间活动,成为滨江南北体育资源不均衡的一种灵活补充。
△吸纳人民建议后,体育用品配送服务上线。
“滨江岸线迈向高质量贯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声音。”西岸集团表示,徐汇滨江的定位是高质量的产业功能区和高品质的生活区。考虑的是服务于全市市民、职业白领、本地居民等多样化的人群。而面向老年群体,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重点是以步道、广场、草地等,提供休憩、休闲、观光的功能服务。市民提出改进建议后,滨江将加快提升22个水岸汇点位,在提供休憩、寄存、信息、应急、活动、阅读等功能的基础上,增设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体育用品、设施等服务,方便老年人开展适宜舒缓的健身运动。
在徐汇滨江的空间布局规划上,区体育局和西岸集团还制定了一揽子方案。五年内,水岸汇沿线将根据试点的综合情况与实际需求,增加体育技能指导、科学健身讲座等多样服务,配合市体育局推进市划船俱乐部滨江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徐浦大桥下体育公园可行性研究,建设长桥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增设适老性健身设施,满足老年人群体健身需求。通过市区的规划衔接,打造市区联动的徐汇滨江体育生活圈。
△徐汇滨江北面人气较高。
打造5分钟“浸入式”体育氛围
“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结构不优、效率不高是我们这五年正要着力解决的发展短板。”徐汇区体育局副局长陈申告诉记者。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空间资源后,徐汇区发现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多元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
今年是《徐汇区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为了推动社区、园区、校区、商区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等区域的健身设施数量持续增加,徐汇立下“军令状”,决定到2025年实现“5分钟体育生活圈”基本全覆盖。也即,市民从居住地为起点步行5分钟左右可达到基本的健身目标。记者进一步了解到,319个健身设施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已经规划完毕。例如,新增3个都市运动中心、5个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4个市民健身驿站、222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等。
除了硬件设施的增加,徐汇还将利用水岸汇、邻里汇、邻里小汇,不断拓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提供体育器材租用、体质健康自查、体育知识宣讲、体育文化传播、体育教学培训等软件服务,探索体育服务按项目、按人群、按需求精准配送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的线上线下联动。以徐汇滨江为例,“水岸汇”还将引入智慧健康驿站、体质监测站,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的健身指导志愿者队伍,提高滨江地区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
△位于华沁家园小区附近的水岸汇站点,设有人民建议征集点。
徐汇滨江岸线的贯通开放,无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体育空间、文化空间和服务空间。而践行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正是需要从聚焦事关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载体和抓手,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提高生活品质的新需求。这需要管理者在细节上再下功夫,让人处处感受到动人的城市表情、精致的生活体验,从而打造更加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家园。陈申表示:“希望更多的市民参与体育的同时,挖掘更多的好建议,促进更多的‘金点子’转化落实为城市发展的‘金钥匙’,共同打造‘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体育氛围。”
栏目主编:毛锦伟 文字编辑:车佳楠
视频采制:费抹筠 车佳楠
来源:作者:车佳楠 费抹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