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克声明: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对孟良崮战役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在战役结束收拢部队、清点战果时,侦察部门发现山谷中还有敌电台活动。同时,粟裕根据各纵队上报的歼敌人数,发现与掌握的整编第74师的编制相比,少了7千人左右。粟裕随即令部队进行严密的战场搜索,终于又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发现残敌7千余人已开始集结。粟裕当即令第4、第8、第9纵队出动兜剿。很快,这部分残敌便被全歼。

按说,7千多人占整编第74师编制的四分之一左右,人数不算少,相当于1个整编旅。很多人不禁会问:为何这么多人这么快就被兜剿了呢?

一是因敌“群龙无首”所致。

孟良崮战役经过3天激战,特别是到了后期总攻时,我5个纵队与整编第74师缠绕在一起,可以说是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我方角度讲,各纵队都打红了眼,不待上级命令,哪里有敌人,哪里有枪声,就向哪里冲锋。从敌方角度讲,不仅师长张灵甫失去了对部队的指挥控制,各个旅、团基本上也都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加之是山区作战,整个战场上作战队形早被打散,非常混乱。因此,尽管敌人还有7千人的残敌,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控制,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因此很难形成战斗合力。也尽管整编第74师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都比较强,但缺乏统一指挥,再强的士兵汇集在一起,到头来只能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二是因敌缺水少弹所致。

随着孟良崮战役进程的推进,我军对74师的包围圈越来越小。加之是山地,敌尽管空投了不少物资,但由于不敢低空空投,缺乏精准度,这导致空投的大部分物资都投到了我方的阵地上。这样下来,一气打了3天,尽管74师的弹药基数较一般部队为多,但后来肯定还是难以为继。最致命的还不只是弹药问题,而是极度缺水的问题。因为连续鏖战的74师不仅人需要水,马匹需要水,就连那诸多的水冷式重机枪等武器装备都离不开水。没想到,山上作战严重缺水问题,成了74师全军覆没的又一命门。

三是因敌士气低落所致。

毕竟是国军第一大王牌主力,整编第74师的战斗力和战斗士气是毋庸质疑的。但是,在孟良崮战役前,74师应该是与我交战次数最多的国民党部队。双方可谓是老冤家、老对手,可谓是知根知底,彼此都很熟悉。尽管74师在攻两淮和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时,占了不少便宜,但上至师长张灵甫,下至74师的官兵,都深知:这个便宜占得可不便宜,74师伤亡同样也很惨重。这次粟裕决定采用“猛虎掏心”战术,一举将74师挖歼,如果说打第一天还不觉怎么样的话,那么打到第二天74师的官兵便应该知道凶多吉少了。坚持到第三天,74师的官兵谁都知道大势已去。所谓兵败如山倒,此时的74师残敌,士气已经低落至极点,已经彻底失去抵抗意志。这也是7千多残敌,稍与我军接触和风吹草动,便举手投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帅克是作者网络用名,军史专家,将帅传记特约作者。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与帅克一起深耕战争,品读将帅,弘扬主旋律。)

主要参考文献:《粟裕战争回忆录》《孟良崮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