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宽窄巷子是三条巷子的合称,一条宽巷子,一条窄巷子,一条井巷子。

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二十世纪80年代,宽窄巷子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03年,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词典中。

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占地面积近300亩,包括核心保护区、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占地80多亩;剩下的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

恺庐位于宽巷子11号,院名恺庐, 该门头为宽窄巷子中最富标志性门头之一。院门用特制的青砖砌成带有弧形兀起的拱形宅门,门洞上方嵌入中式传统石匾,匾上采用大篆阳刻“恺庐”,二字写法革新,一反当时中国人从右向左读字的规矩。石匾上方砌出的椭圆形图案,代表高悬“避邪镜”,意在镇退各路妖魔,永保合家平安。

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 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小情人,在这里表现的淋漓精致。“听香”曾经的主人在西洋文化思潮猛烈冲击传统中国文化的时代,给自己的女儿修建了这座西式的二层闺房,以寄托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真不知在这么一个温情的父亲关心之下,这个女儿后来是怎样的人生?


宽窄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吸引元素和成都语汇,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



在这条巷子中游览,能走进老成都生活体验馆感受成都的风土人情和几乎要失传了的一些老成都的民俗生活场景,比如成都的传统手艺“掏耳朵”。















宽窄巷子是成都休闲都市 、市井生活的最佳体现。从清朝满城时期的八旗子弟提笼架鸟、莳花弄草;到民国时期达官贵人觥筹交错、大宴宾朋,再到现如今文人游客一杯清茶、一把竹椅品味生活,宽窄巷子已经成为典型成都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