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林

唐瑜原籍浙江省金华府兰溪县,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中进士,赐翰林;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唐瑜奉旨任东宫教谕近颜日讲官,负责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的教养。朱元璋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除第9和第26子夭折外,其余23子均被封为亲王。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亡,立其长子朱允文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元年(1399),朱棣起兵反叛。1402年6月,兵临南京。建文帝战败失踪,朱棣即位,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唐瑜因辅佐弟子在争夺皇位中获胜,由亲王导师荣升为皇帝导师。成祖命以官称唐瑜“不老仕”。永乐三年(1405),御赐五经儒籍讲堂,开国儒臣。

建文帝下落不明,令成祖坐卧不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成祖组织大量的别动队到国内外搜寻。郑和带着秘密使命七下西洋;户部给事中(国家安全会议秘书)胡荧专司其事,奔波于浙江、湖北、湖南、云南、四川等地,足迹遍布国内州郡。元末湖北麻城孝感乡人邹普胜举起反元的农民起义大旗,数万麻城士兵随邹普胜、徐寿辉部将明玉珍(湖北随州人)溯江而上,占领了包括开县、宣汉在内的四川省大部分地区。明玉珍于1362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夏。明氏政权据川15年,于1377年被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灭。1402年建文帝兵败,四川属于朱棣政权不稳固地区之一,便于建文帝隐藏。明成祖永乐十二年(1414),唐瑜为巩固学生政权,以游宦入蜀之名为掩护,而实行钦差大臣明察暗访建文帝下落之实,通过奉节、开县来到了当时三峡地区通往川北和陕南的重要驿站东乡县兰木沟(现为宣汉县南坝镇)。

唐瑜虽未完成皇帝使命,直接抓获建文帝,但也发现和听说了不少落难皇帝建文帝的行踪。建文帝浪迹天涯,最后踏上了巴蜀大地,先后到过泸州、重庆、邻水、大竹、通江、巴中、南部、阆中和达县,并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和传说。据考证,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7),建文帝病死于现达县龙滩中山寺。代宗命礼部僧房司(国家宗教局)选派高僧印秀和尚(号碧丰、天津宝坻县人)前来治丧。印秀和尚把中山寺扩建为“通州第一梵刹”,又按帝陵在中山寺东侧建墓室,虽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保持完好。明神宗万历年间整修时,尚书卫承芳前往督促,著《重建中山寺碑记》,并在小河嘴龙王潭建明惠庙(建文帝又称惠帝)用以纪念。

时至今日,唐瑜入川已近600年,由于他是明成祖最可信任的人,逝世后,成祖下旨“瑜教训有方,请入乡贤”,将他葬于今宣汉县南坝镇上方东阳溪河口台地。1984年被宣汉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地表建筑已毁,地宫还很完整。紧邻宣汉县南坝镇的开县高桥、麻柳、天和、大进则是唐瑜后裔的集中居住地。

唐瑜长子唐鲲,明永乐六年(1408)举人,永乐七年(1409)进士,苏州知府。唐鲲死后,与其弟唐鲤(曾任黄州知府)合葬于鲲池刘家坝(现南坝磨滩村)。其墓碑匾额上刻有皇帝御赐唐鲲的“鲲奋天池”4字,碑前石桅杆上刻“三千与你(指唐鲲)好,八百同他(指唐鲤)交”。人们将此地简称为鲲池坝,后为鲲池区、乡,现并入宣汉县南坝镇。

唐倌乃唐鲲之孙,唐瑜曾孙(四世),由举人出任总司务经理部事,后为湖广茶陵州训遵官检校知事加升监司。在开县唐瑜后裔均为唐倌和其长兄唐仁(中宪大夫)支系,但两支系字派不同,现在至入川,均有25世。

1637年,唐甄的父亲唐阶泰考中进士,历任苏州府知县、江西按察使、南京礼部膳司郎中。

唐甄生于1630年,死于1704年,是唐瑜11世孙,是我国早期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29岁考中举人后任山西长子县知府,革职后著《潜书》97篇。唐甄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趋向,他认为自然和社会的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日月星辰”,“山川百物”,“甚至君臣上下”都在变。由此他认为“皂人”、“丐人”、“蛮人”都可以为“圣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智愚不移的。

唐甄的进步思想有鲜明的人民性,他激烈地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直言“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难道还不是天下的大贼吗?”。唐甄的经济思想中心是“富民”,他认为“立国之道无它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君臣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农贾乐业。在农村不仅要使粮食丰收,而且林、牧、副、渔各业都要发展兴旺,老百姓富了才会安定。”这在古时的条件下,如此远见卓识的主张,是十分可贵的。

唐瑜家族从明清两朝祀享三奉祀世系八代名称四监司。一奉祀,旨请入东乡县卿贤祠受享:唐瑜;二奉祀,旨请入达州卿贤祠受享:唐仁;三奉祀,旨请入达州卿贤祠受享:唐敬;皇帝敕曰绞察外联污监故曰:监司;敕旨历官任职监司:唐恕;敕旨历官任职监司:唐倌;敕旨历官任职监司:唐楑;敕旨历官任职监司:唐琯。

从明宣德二年(1427)起,明清两朝历届东乡(宣汉)县知县都要遵旨前往东阳溪口祭墓,祭墓时,五里铺毡,十里挂彩,春秋两祭,岁以为常,后形成了一条住户集中街道。

唐瑜家族,从山西晋阳唐叔虞至俱酒静公共38世、从唐仲方至入川第一人唐瑜共70世、唐瑜至现已出生的唐仁后裔“义”字辈和唐倌后裔“伦”字辈均是25世。从唐叔虞到现在的“义”、“伦”字辈已共有133世(代)。

唐氏自始古派20字:历朝崇禹应、维念两斯文、世代承先德、家邦永安宁;唐氏周朝10字:晋靖俱洒肇、仲有生至蒙;唐氏汉朝新老派20字:学文公智九、魁卿夔友丰、公廷钦尚德、贤哲光朝宣;唐氏晋朝10字:傅家信近彬、羲恭让亲师;唐氏唐朝老新派各20字:修道承先远、守仁继世长、洪忠禹广材、正帮尧良有;唐氏宋朝老派与后续字共15字:玉叔元华仕、拱介建格朝、安川必滕祥(唐瑜入川开派开始);开县唐瑜曾孙(四世)唐仁支系,轮辈:明朝老派20字(唐瑜为玉字辈):玉鱼心人锦、之时宗登(虞)阶(世)、陶火永良儒、籍元绍祖(兴)怀;清朝新派20字:纯武敦仁义、经文振大勋、中和能守定、可必得荣兴。

2011年3月唐仁后裔依据《易经》“像”、“数”理论和“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五格数、理关系的“五格剖像法”,以保天格、人格相生相存,不冲不克。采用繁体字画数3画、11画、13画、14画为基础画数确定20字派,一字一派:靖诗瑞千山、渝蜀聚万贤、凡士铭海川、健将献远乾。

唐瑜先祖,原籍山西平阳(襄)州府,晋昌郡,后因唐候晋公延传唐候靖公入东郡,再移金陵,继迁保庆,传至蒙祖,移浙江金华府兰溪县。后由大明开国儒臣、洪武科举进士唐瑜任官分职,1414年游宦入蜀,定居东邑前河兰木沟(今宣汉县鲲池)。自始以来,代代相继,逐一可征,斑斑可考。

唐瑜曾孙唐倌(四世)后裔轮辈(老谱失传而立),老字派:时泽仕大级、运思爵联芳、承元忠孝义、经伦启后昆;续谱新议字派:晋阳继事业、源远流长青、师书皆金宝、祯祥以安欣、勤俭和钰顺、福寿平康宁、历代君有为、倌族万年春。“时”字辈为九世。唐倌后裔“时”字辈同唐仁后裔“登”字辈。开县高桥镇唐家湾现存有14世唐运诗、15世唐思富坟莹。

1933年10月25日下午,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在宣汉县南坝镇下八场文家祠堂召开有红九军73团、红四军28团和川东游击军干部等参加的紧急军事会议,研究决定了进军开县杨柳关的作战方案。27日傍晚(农历九月初九),红军分别向石碓关(今开县高桥镇与宣汉县接壤处)、大梁山脉(开县杨柳关一线)守敌发起进攻,红军以阵亡近百人的代价而大获全胜。战区唐瑜子孙同宣汉人民一道,参军参战,救治伤员、运送红苕、洋芋、包谷等军粮,有力地支援了红军作战。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圣君唐尧帝开始,现已有四千多年的辉煌历程。从唐朝开始,外国人就把中国称为唐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把中国人居住的地方称为唐人街。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从晋阳唐瑜家族的历史变迁,看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唐瑜入川六百年的历史值得我们去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