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恩平歇马举人村是“广东省最美丽乡村示范区”。
在明清两朝该村考取功名或有官职的人有670多,从九品至正二品的官员有430多人,其中获举人以上功名的有285人,所以该村被尊称为“举人村”。
人们不禁会问,歇马村为什么成为中国第一举人村,为什么会出那么多文人?
据说原因是多方面的。
歇马村之所以人才辈出,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内在因素使原,这才是真正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歇马人好学,古今闻名。歇马村人才辈出,与之息息相关。
梁氏后人总结了七个歇马人成功的原因:
一,牢记祖训
歇马人世代秉承“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的祖训,歇马人崇尚教育,歇马村田地并不富足,且田地不适合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生长,歇马人虽过得不甚富足,却把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歇马村的孩子,只要他肯读书,家里砸锅卖铁也要送去读书”。笔筒装米也教子读书。”这便是歇马梁氏的祖训。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这句祖训的意思就是,即使穷到用笔筒量米的地步了,也要让孩子读书。
”笔筒量米教子读书”虽是俗语,歇马人视之为精神瑰宝,竟成古训,世代相传。
二,设”学谷制“
学谷制”,这是一种激励学子的奖学金制度,始于200多年前,是当时歇马人梁体性从芦溪知县退休回乡后大力倡导和推行的。
据歇马族谱记载,当年村里用太祖尝购入大量官荒,租收逾千石,并从中拔出大量谷物(学谷),大办私塾、学堂,专设办学、奖学经费,对读书人按功名等级重奖,甚至终生享受,致使学风蔚然,英才辈出。
“学谷制”规定村中读私塾者学费全免,并每年奖励稻谷一箩(约60斤);考取秀才者每年奖励12箩;考取举人者每年奖励24箩,终身享用。
“学谷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关于奖励的条目也随着变化,但时至今日,这种奖学金制度一直未曾断过。
三,建教子台
在碑林附近之龙眼树下设教子地台,树立楷模,劝人笃学成才,用心诚嘉。
教子台,堪称歇马人教育的一面史镜。村中每有学童顽皮犯错,家长就会将他带到教子台,听族老训话,面壁思过。
四,立励志园
歇马励志园,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年族人梁日蔼公,中举得志,官至二品,仕途起落,宦海浮沉,转眼烟消云散,深感长留世间惟学问品德。公解甲归田,不甘蹉跎岁月,暮年仍壮志发奋,穷经皓首,沉潜笃学。为怡情养性以自勉,亦为启迪后辈而立志,乃萌建励志园念,择村西锦水河畔辟地造园,营院建馆。励志园原址坐北朝南,占地10亩,四周花团锦簇,古榕遮天,茂林修竹,曲径通幽。前园后宇,西林东宅,精心布设书馆画廊;东厢书馆,恢宏典雅,窗明几净,藏书甚丰,四书五经等圣哲典籍,随手可翻;西厢画廊,勾檐斗角,转弯抹角,唐伯虎、赵孟頫、海瑞等名人书画,琳琅满目。园内晨钟暮鼓,书声朗朗,书香气息十分浓郁。
励志园虽是乡间苑囿却曾经名人荟萃,道光榜眼何冠英曾执教于此,日蔼之子咸丰进士元桂及胞兄世煦、举子世煌等常在此或与同僚长辈谈经论道,或为学童授业解惑。
励志园一时名声远扬、慕名前来求学者甚众。当年园内无处不见励志名言,文人墨客乐此吟诗作对。“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励志潜修,古人许我;园机在绩,小子慰予。”、“春雨杏花虞学士,酒旗山廓杜司勋”……
美文镌于墙,丽词刻于柱,妙语连珠,托物言志,可见境界。
“昔日簪缨之地,只剩残阳,当年启戟之场,红楼已烬,不须里人指点,已增过客唏嘘。”由于历史上种种原因,励志园被毁,仅存残墙断壁,原貌难复。今村人按其意复开泮塘、筑飞虹桥,修励志台,书修身篇,以秉先人初衷,提携共勉,励志有为。
励志育才奖教奖学,扶困助学活动:2005年开始由当地镇政府牵头组织,歇马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资助,每年举行一届,以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励志活动
五,树碑立杆
村民约定俗成,凡考取举人以上功名或官居六品以上者,都为其树碑升旗,歇马村有名的举人功名石碑林和八大功名旗杆景点也是歇马人崇尚教育的体现。
石碑林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壮大于清朝嘉庆时期。当时凡获举人以上功名者,村里就为其刻石碑竖立在村头,以彰显其功名和鼓励后人。为纪念8位五品以上功名获得者而竖立的八大功名旗杆,每根旗杆都高耸入云,令人顿生壮志凌云之感。
六,行开笔礼
古人有“四大礼”,开笔礼是人生首礼,通过传统礼仪使学童明白读书和做人的道理。歇马村的开笔礼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坚持按明清古风正衣冠、净心灵、拜孔子像、击鼓明志、感恩鞠躬、朱砂启智、启蒙描红、一鸣惊人等程序进行,广受外界推崇。
七,建缉熙堂
缉熙堂悬挂四个漆金大字“尊师重道”i。
歇马村人重教尚学的精神在缉熙堂充分体现出来。”历史上缉熙堂不仅是一个祠堂,还是培养人才的书院、学校,如今缉熙堂内依然有孔子画像、整齐的私塾桌椅,墙上有《三字经》、《千字文》。歇马人重视教育可见一斑。
在缉熙堂的墙上,挂着《缉熙堂训》原文如下:
“读史通今,明德晓义;尊师重道,礼恭意诚;孝友家声,修身立品;积善若水,惩恶为良;谨言善行,忠贞务实;宁静致远,俭以养性;举止端庄,谈吐儒雅;自满招损,谦逊则益;上报国恩,下为百姓;谨守诚训,家道宜昌。”
缉熙堂训就是教导子孙后人,要重视教育、尊师重道,做一名知书识礼、端庄儒雅的人,就算当了官员,也要为国家、为百姓着想。
在缉熙堂中,有一副长长的对联,用木板漆金字所写:
“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休戚相关纵外侮何由而入,
惟诗书方能启后子孙见闻只此虽中才不致为非。”
“此对联就是梁元桂所创作的。”此对联的意思就是教育子孙后代、兄弟之间要相互敬重、相互包容、相互原谅,休戚相关、和睦共处,这样就算有外人挑拨离间也无从入手。后代子孙还要读诗书学知识,才能懂道德、识礼仪,这样就算当不了官员也不至于为非作歹,做出非法乱纪的行为。
“这幅对联,也成为梁元桂家族代代相传的祖训,一直勉励着后人。”
“在歇马众多的祠堂当中,缉熙堂是别具一格的,因为它曾是一所生祠。”梁柏新介绍说。缉熙堂是梁元桂专门为其祖父梁君杖所建,建此祠堂时,因梁君杖健在,按俗礼讳死,故不称为祠堂。为弘扬祖德,发扬家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等优良传统,故起名“缉熙堂”,“缉熙”是发扬光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