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强都实行金本位,日本作为国联五强中的一个,虽然是最弱的一个,也混迹其间摘桃捞油水不亦乐乎,不想美国参战前夕退出了金本位,日本无法再自由进口黄金,而自己的黄金储备在上海滩被中国投机商人直接坑了6400万,当时的1日元相当于700毫克,所以这也是一大笔钱款,“支那国奸商”威武,桔梗店老板抓瞎,无奈之下,日本只好退出了金本位制度。

(中国垦业银行发行的钞票,该银行的大股东即本文主人公王伯元)

这位轧金子的高手就是中国现代著名金融家王伯元。

出身弃考童生

王伯元是苏州恒孚银楼经理王清芬的长子,名怀忠,字伯元。

王清芬本是浙江慈溪人氏,少小离乡出外闯荡,在江苏经商十余年,才在苏州创下了个恒孚银楼并且落地生根。1893年,王伯元呱呱坠地。父亲希望王伯元光耀门楣。王伯元6岁入塾,12岁由塾师陪他去应吴县县试,前三场都中了,最后一场,老塾师突然害怕起来,因为王家不是苏州人,“冒籍”(冒充苏州籍在当地进学中秀才)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于是死活拉住年幼的王伯元不准再考。看到一个煮熟的秀才飞走,王清芬长叹了一声时也运也,断了让儿子走科举道路的念想。开年就托人介绍他到上海金店学生意。

上海金店学徒

1907年正月初五,正是上海滩家家商号开门接财神的日子。河南路上的震丰永金号里,新来了一个满口苏州话的小学徒。他穿戴齐整,识字懂礼,这便是刚刚前来学生意的王伯元。

因为王伯元是同行人家的“小开”,他在震丰永的待遇比平常人家前来学生意的学徒优厚得多,他不要帮老板做家务,抱孩子,一来就上柜台学着接生意。金号靠买卖黄金赚取差价,最紧要的是市场行情。每家金号如何报价,这都属经营“秘密”。王伯元觉得当着顾客面打算盘,难免会在不经意间泄漏一些商业秘密。于是,就苦心摸索出了一套“心算”诀窍,比珠算还快还准,老板和师父都觉得遇到了一个小神童。

王伯元三年满师后,不久就被吸收为金业公会会员。只有取得这一资格的人,才能受聘为金号经理。23岁那年,王伯元碰到一个机遇,上海涵恒金号老板徐伯熊看中了他,聘他接任患病离职的经理。他正想大干一场,不料仅一二年,徐老板一病不起,涵恒歇业。他又转到天昌祥金号当副经理。

金子大王

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如火如荼,国际市场波诡云谲。正如前述,列强当时大多实行金本位制度,黄金作为国际间硬通货,价格涨落一日数变,成为投机家们关心的热点。王伯元边为天昌祥经营,边自己也凑集了少量资本炒卖。当时炒金子,流行的是做“套头”。就是看准金价跌落时,大量盘进;等金价高攀时,就抓紧抛出。低进高出,转手之间自然获利丰厚。不过,一旦看错行情、踏错节奏,金价越跌越低,投机商陷入深渊,破产自杀的也时有所闻。

王伯元细心琢磨市场行情,发现一个秘密:金价与外汇价相斥相连,常常互为涨落。实际上,这件事现在看不足为奇。炒外汇轧金子的都是同一批投机商。他们看金子涨,就抢金子。看外汇价钱好,就炒外汇,涨跌不合表面的逻辑,但正说明资金的走向。王伯元灵机一动,两种投机生意双管齐下。金价低于外汇时,他吃进金子,抛出外汇;外汇价低于金价时,他抛出金子,吃进外汇。一进一出,两头得利,赚了个盘满钵满。不久,黄金和外汇期货生意又在上海兴起。因国内外形势风云万变,现货和期货差价更大,套利所得愈加丰厚。

王伯元精心做功课:他的卧室几乎成了学者书斋,备有国内外各种书籍报刊。凌晨五点,他在床头接听花大钱聘用的在报社做夜班编辑的朋友的电话,掌握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变化和金汇行情。欧洲一战战场的每一个城池的易手,国内中枢和各地政坛的每一处人事变动,王伯元都能及时掌握,并从蛛丝马迹中感受到对未来市场的冲击。

当时上海的交易所还很不成熟,没有实行契约和保证金制度,虽然如此,王伯元也绝对讲信誉。即使赔钱,他也毫厘不爽地交割付帐,令众人服服帖帖。由于他被公认为守信用有腔调的“模子”,虽然其自有资本并不多,但却连续做成了几笔大生意。

1921年新年刚过,王伯元自己当老板的裕发永金号开张了。他认为,金价回归正常以后,随着各国经济升温,通货膨胀难以遏止,仍会再度上涨。因此,在金价受回归冲击继续下跌时,他突然掉转枪口做“多头”。步步下跌,步步补进。这年秋冬之交,上海黄金市场冷到冰点,跌进谷底。他为补空,以个人全部财产向银行抵押借款,将上海市面上剩余的金子几乎全部吃进。

冬去春来,美国首先宣布美院调价,国际市场金价陡涨。王伯元大获全胜,一下子赚了几百多万银元,由此得了“金子大王”的雅号。

金盘洗手搞银行

王伯元发了大财,于是在祖籍浙江慈溪广置田产。在上海,他也购地自建了花园洋房,房屋采西式造型,中、西合璧装饰,楼下大厅布置一如十八世纪宫殿陈设,古色古香。房屋建筑面积和花园面积合计近8000平方米。

王伯元将这幢花园洋房命名为“贯庐”,现为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于是王伯元计划投资中国垦业银行并进行改组。

王伯元经过一番资金运作,成了垦业银行最大的股东,却只当常务董事兼经理,礼请钱业大王秦润卿当董事长兼总经理。董事会里,他也请来了德高望重的徐寄庼、李铭等银行家。

相关史料记载:

1929年6月,经孙衡甫介绍,宁波同乡秦润卿、王伯元筹集资本250万元,接办中国垦业银行,并对该行进行了改组。新的董事会成立时,秦润卿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王伯元任常务董事兼经理,梁晨岚为常务董事,李馥荪、周宗良、徐寄庼等为董事。在全部250万元资本中,王伯元、王仲允兄弟占58%。北洋政府倒台后,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京津地区的银行纷纷南迁,精明的秦润卿也抓住时机,将总行迁到上海,地址在北京路河南路口,并将天津的机构改为分行。

秦润卿一向主张稳健经营,他有三不准::一不准炒黄金外汇,二不准股东和经理随便宕帐,三不准银行放款超过自身财力。

王伯元表示完全认同,而且用实际行动金盆洗手,从此再不从事任何投机生意。

垦业银行设有储蓄处、地产部、信托部,在北京、南京、宁波、余姚等地开设了分支行。储蓄处拥有专项基金十万元,办理储蓄灵活多样,面向广大市民。上海南市文庙这里,就开了一家面向周围小商小贩居民的储蓄处,存款零星细碎,营业人员照收不误,使得好口碑传遍上海。垦业银行第一年吸收到的存款仅六十万元,二三年后就达到了七百万元。

垦业银行的地产部,仅办理房地产押款业务,代收房租,不直接从事房地产买卖。王伯元把他个人的房地产租金,也交给地产部代收,经营十分稳健。

垦业办的最成功的是信托部。它对上海市郊棉农和纺织厂家抵押贷款多方周济,很有口碑。王伯元拿出二十万元联合恒大纱厂在浦东兴建了十余座仓库,专门办理棉农棉花抵押放款。棉农把新棉存进仓库,银行以存单贷款。仓库收取少量租金,贷款利息也低于一般的工商业放款。解决了青黄不接时期现金流紧张问题的上海浦东棉农无比欢迎垦业银行的这项业务额,每年营业额达到五六十万元。

王伯元对亚浦耳电器厂,章华、振华、经纬等纺织厂,都在危急时给过紧急贷款,称得上是对民族工业鼎力相助、

垦业银行还购买了上海电力公司、怡和酒厂、英联船厂、中国水泥厂、永安纱厂、新星药厂、建设银公司、金融日报社等一大批实力较为雄厚的企业的股票。

(中国垦业银行还有货币发行权,其发行的货币有1元、5元、10元三种)

(法币推行后,垦业银行的货币发行权被取消)

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之余,王伯元热心慈善公益,他给复旦大学、南洋中学、蒙藏学校、抗战遗族学校等教育机构捐过大笔款项,还关心桑梓之地的教育事业,在浙江慈溪开办新式学校。

1977年,84岁高龄的王伯元在美国寓所逝世。

回想他以金子大王的身份叱咤风云,间接让日本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度的那年,他才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