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北回归线边上古村落的探访,钱岗古村从一个被时光遗忘的乡村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景点,短短数年,变化不可以说不具“戏剧“性,因为对古建筑修复保护,广裕祠内暗藏的“珍宝”得以登上世界的舞台,在200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竞赛“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第一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获奖公告指出:广裕祠的修复是村民、政府机构和技术顾问组织精诚合作保护地方遗产的杰出范例。通过对建筑中可见的历史变更在各个层面的仔细保护,陆氏祠堂不仅成为钱岗村历史活的记录,同时也可捕捉到中国从宋代直到今天共和国绵延的历史进程。之后钱岗村便声名鹊起,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游人免费开放。

珊珊三丫头在迷宫般的钱岗古村走了一圈后,便走入村的中心地带走,一边的书院还在维修建设,另一边珊珊三丫头被一片大的古建筑吸引了目光,于是加快了脚步,原来这个建筑此行的重点目标:广裕祠。广裕祠是钱岗村陆氏广裕房的祖祠,由南宋最后一位左丞相陆秀夫第十一代孙、从兴玄孙陆广裕而建造,并因此而得名。走近看广裕祠,感觉非常大,目测大概有800-900平方,门前铺满麻石,一边摆了几张麻石凳子,几个年长的村民正围坐着聊天,见我出现,热情的打招呼。

在广裕祠的在正门,珊珊三丫头留意到门楹:诗书开越,忠孝传家”八个大字,后来进入广裕祠内部参观还看到的另一副楹联“掉三寸舌能胜百万兵戈开越说佗归汉室,挺一孤身独操完全气节溺江负主仰崖门“,两副楹联彰显两位陆姓先人的显赫历史功勋,上联说的是西汉陆贾奉汉文帝的命令,千里迢迢到达南越古国后,想方设法劝说秦朝的遗臣南越王赵佗归顺汉室。而下联说的是有南宋时期的最后一位左丞相陆秀夫在抗元未果的情况下,在广东新会崖山背着幼主赵昺蹈海殉国的壮烈事迹,两位陆氏的先人在中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今天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所以珊珊三丫头有机会聆听广裕祠的管理员陆先生详细解说和讲述属于陆氏先人和广裕祠的故事。

广裕祠建在广州的北回归线附近,是南方的祠堂。通常我们见到南方古村落祠堂门绝大多数是风水塘布局,而广裕祠的是一座砖石檐顶的“八字形”照壁,属于典型北方祠堂用来避免“气冲厅堂”的布局,这是珊丫头在走过许多古村落中见到的唯一一例。整个广裕祠有三进,悬山屋顶,木构主座,山墙承重,青砖素瓦,整个建筑风格有北方祠堂的的遗传,这个是非常珍贵的。

走进在广裕祠的中堂有一座陆秀夫花岗岩像,只见陆秀夫手执朝板,目视远方,一身正气。后堂上横额挂“广裕名宗”牌匾,是从化知县侯邦治于明万历6年(1578年)赠送。中堂两边的墙壁上还留有“文革”标语。当年破“四旧”,红卫兵把樑下的壁画涂抹,在墙上留下毛主席语录,留在墙上,成为年代的见证。

走过穿堂,就来到第三进的祖堂。祖堂樑底“保留古壁画分别:有雀梅图、雀杉图、雀兰图、素荷图,古公古香,祖堂神龛摆放陆秀夫、陆从兴、陆广裕三祖牌位,左墙挂陆秀夫画像。据管理员介绍这是联系到台湾故宫博物院翻印,得到最接近历史真实的陆秀夫像。

参观完整个广裕祠后,珊珊三丫头还沉浸在其中的久远故事时,广裕祠的管理员提醒我留意头顶,因为在头顶暗藏着真正的广裕祠的“珍宝”,称为“古祠堂建筑断代的标尺”。珊丫头抬头看,发现有几根主梁刻着一些年份,管理员向我介绍这是确凿重建或维修记录,属于文物,文字是揭示其身世之谜的最有力证据。广裕祠最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就隐藏于顶樑上的文字。因为是在头顶主梁,在历史中没有被破坏,被保存了下来。 也许当年陆氏子孙不经意的在主梁留下的记录,想不到因为这个引起全世界的瞩目,被视为暗藏的“珍宝”。

珊珊三丫头虔诚的姿态仰望,看主梁上的文字,历经几朝的宏大的广裕祠修缮史就会展现你的眼前:广裕祠最早的维修记录是“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以阳文镌刻在第二进最高的大樑——脊檩下。依年份广裕祠分别又在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清康熙六年(1669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民国四年(1915年)进行重建或重修,这些确凿的文字记录镌刻在脊檩或碑上。

这次再游钱岗古村绝对的是意外惊喜,弥补了从前没有认真参观的错过!明天,继续和大家继续分享钱岗古村的行程,钱岗古村除了广裕祠,还有存放在钱岗古村西更楼一件旷世“珍宝”——广州清明上河图,敬请继续关注。

那么,你有走过广州北回归村的乡村吗?有来过钱岗古村吗?看到过村里的广裕祠吗?听过陆氏先人陆贾和陆秀夫的故事吗?如果有机会来广州旅行,你是否会来广州钱岗古村参观广裕祠?你还见过那里有特色的祠堂建筑?还在那里看过值得推荐给大家的古村落?欢迎大家留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