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约新乡 作者 杨杨
文化遗产,是时间之于人类的记忆,是一代代前人对后人娓娓诉说民族精神的财富。
牧野大地,历史悠久。时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和遗产,保护它们,是守住先人留给我们的根和魂的最好方式。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11日。新乡近日将开展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集中宣传活动暨新乡市文旅IP创意设计大赛入围作品展。以文化创意为城市赋能,梳理城市文化名片、着力讲好“新乡故事”。届时,大家可以到活动现场亲自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知识】: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住房城乡建设部,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如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临近,让我们先来好好了解一下,新乡都有哪些让人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非遗”知多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非遗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新乡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项非遗都是一段美好的黄河故事。新乡的非遗项目丰富多样,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
2021年1月“牧野神韵•首届非遗特色产品市集”火热开市
迄今为止,新乡市已公布了五批共计163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其中,国家级5项(中州大鼓、辉县剪纸、延津大平调、百泉药会、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省级45项、市级113项。已认定新乡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9人。
从2006年起,新乡市坚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新乡的部分非遗代表。
【 国 家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
新乡“非遗”丨大 平 调
大平调又称平调、大梆戏、大油梆,是梆子腔剧种的一个分支,起源于明代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大平调主要流传于豫北、冀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等地,延津大平调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2006年5月20日,《大平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豫剧多有相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风格上远比豫剧更加粗犷。在大平调的角色行当中,黑脸和红脸居于主要地位,形成剧种的重要特色。
智取威虎山剧照
在豫北地区一带的民俗性的节日里,街头、庙会的各类“赛事”活动中,到处都有杂技表演和武术的活动。大平调来源于民间,因此很自然的就把这种武术、拳击等技艺,拿来作为表现民间英雄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段。使得大平调表演风格粗犷、豪迈,动作幅度大,出手画大圈,盘腿跨大步,站立一尊塑,在音乐配合下,气氛热烈,令观众如身临其境,精神振奋。
大平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丰富的剧目,据统计约有600余出,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200余出。其内容主要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小说, 常演剧目有 《收姜维》《百花亭》 《张飞滚鼓》等。
河南省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延津县群乐剧社。该团于1979年重建,2007年和2015年中央电视台先后两次采访报道延津县大平调剧团,录制《斩单雄信》和《潘杨讼》中的精彩唱段。杜学周是太平调第四代(国家级)传承人。
新乡“非遗”丨张氏经络收放疗法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源于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柏谷坞村,由该村的张二春先生创立,其子张德文先生整理完善。张氏后人通过家传、师带徒、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传承发扬,至今已历6代,120余年。
张德文(1905--1984)字宗师 张氏经络疗法奠基人
张氏经络收放疗法是在继承中医传统的经络学说、五行学说等理论基础上,以特有手法点按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具有独特的集理、法、方、穴、术为一体的诊疗体系。“依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五行定穴、收放施术”,五者统一,从而达到调理脏腑功能,使疾病趋于正常。
2021年6月“张氏经络收放疗法”做为传统中医诊疗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张喜钦、张聪敏、张妙开为代表的新乡传承人,创立了“德中康”品牌,创办了新乡市德中康经络收放疗法非遗传习所。该非遗传习所,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氏经络收放疗法的代表性传承人自愿组成的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已为社会培养中医拔尖人才3000余名;整理出版《张氏经络收放疗法》著作2部,并承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适宜技术培训;承接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等。
【 省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
新乡“非遗”丨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
李金梅笔庄最开始创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是封丘县李马台村的制笔人李金梅,在封丘县城开设的。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安徽宣城制笔工杨泰和运送毛笔至河南卫辉,途径封丘县境李马台时,感染风寒病倒,恰遇归家的秀才李挺宝。李挺宝将杨泰和扶至家中,请郎中诊治井悉心照料。杨泰和病愈后,感念李挺宝救命之恩,将安徽宣城制笔技艺传授与李挺宝,并商议在李宅开设笔坊。从此,封丘县便有了制作毛笔的作坊,并且与安徽宣城毛笔制作技艺属同宗同源。
李金梅是李挺宝的儿子,跟随杨泰和、李挺宝学习制笔技艺,熟练了掌握了毛笔制作的要领,得到了父辈的真传。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金梅在封丘县城开设“李金梅笔庄”。
同治年间,卫辉知府把李金梅笔庄的毛笔进献给朝廷,从此成了宫中的贡品。“李金梅毛笔”的名气越来越大,一直到民国时期还是地方官员指派的专用毛笔。
1958年,应举公社社长崔稀砚进京作报告,出发前一直发愁该给敬爱的毛主席带个啥“见面礼”。想来想去,最后决定把“李金梅毛笔”带过去。
毛主席看到这个礼物非常非常高兴,连声赞叹:“江南王开文,河(黄河)北李金梅” 没想到封丘还有这么好的毛笔! 后来,毛主席用这次送过去的小楷毛笔撰写了著作《介绍一个合作社》。
李金梅毛笔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制作材料和制作过程非常考究和繁杂,工艺流程有八十多道工序。制作出来的毛笔书写起来运转自如,得心应手。
到李修玉这儿,李金梅毛笔已经传承到了第六代。李修玉把老祖上传下来的制笔技艺不断创新,研制出一只“三混”兼毫,即三种动物毛料按比例经千万次的重复制作而成,这种毛笔可以“独自”完成一副作品,而不像其他传统毛笔,需要在一副书画作品中用特性各异的好几只毛笔来完成。
李修玉通过提高毛笔质量、创新毛笔品种、开辟毛笔新用途、提高品牌价值……让传统工艺再次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如今,李金梅笔庄行一年生产50万支各种毛笔,行销全国各地,并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李氏毛笔技艺,李修玉开始招收并培养制笔人才。2017年李修玉建立了“李金梅毛笔技艺传习所”,让许多热爱文化的学生学习制笔技艺,使得李氏制笔技艺能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新乡“非遗”丨面 塑
面塑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俗称面花、礼馍、花糕。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等原料制作各种人物或动物形象的民间工艺,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塑源于汉代,盛于清代,流传至今。
新乡处在黄河文明发源带,南临黄河,北依太行,是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新乡作为全国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和大区,小麦文化丰富多彩。千百年来,面塑艺术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中重要的仪式“担当”。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老人过寿,孩子满月等仪式上都少不了面塑的身影。
新乡省级非遗项目——面塑的传承人刘玉伟生于1983年,是土生土长的新乡人。
刘玉伟小时候经常在街头见到从山东过来的面塑老艺人,对面塑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刘玉伟十几岁时,到一家酒店当厨师学徒,在当学徒过程中,开始学习食品雕刻技艺。
2003年,刘玉伟偶然看到了汤派面塑传承人李学珍的面塑作品,他一下子就被这些精美传神的面塑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住了,开始到处拜师学捏“面人”,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塑风格。
由于“面”的独特性能,面塑作品后成形,根据空气湿度、温度等因素的改变,作品也会一直变化。刘玉伟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将面塑原材料的存放时间延长到两个月。
但是,相比自身面塑技艺不断提高,杨玉伟更在乎“面塑”的未来能走多远。他不仅把面塑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校园中,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新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他还到残联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他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面塑艺术一定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
新乡“非遗”丨剪 纸
剪纸,是用纸张、金银箔、树叶、布、皮革等为载体,用剪刀裁出能够表达人们美好愿望的各种花鸟、鱼虫、生肖、人物、生活生产场面等图案,是在中国民间流传很广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幅好的剪纸作品先要考虑并确定剪的题材、内容以及构图、造型、色彩等,然后用笔画下来。再根据画稿,进行剪裁。技法有剪、刻、撕、火烫等。
新乡的剪纸历史非常悠久,根据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文物,可以证明,新乡的剪纸源于战国时期,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据新乡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杨庆锋介绍,他家中保存有祖上传下来的民国时期刻盘、剪纸鞋样、绣花样、纸花等,说明剪纸在新乡的传承历史最少也在百年以上。
杨庆锋的奶奶吕生花,1901年出生于新乡县合河乡一个大户人家。十几岁便跟着女佣学习剪纸和女红制作技艺。在杨庆锋的记忆中,他奶奶不用参考任何样板,能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各样美轮美奂的剪纸作品。
杨庆锋在孩童时期就耳濡目染了民间剪纸艺术的魅力,并开始学习剪纸。杨庆锋所掌握的家传剪纸技艺,所选用的方式和技法非常全面,所创作的题材多为当地的人物、神像、动物、花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等。
从2009年起,杨庆锋将剪纸艺术带入当地学校,进行项目的传承、传播,至今已培养出近千名剪纸传承人。多名学生的剪纸作品多次在全国、国际上获得金奖,他本人的作品还被收录至中国剪纸集成《豫北卷》中。
【 市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
新乡“非遗”丨烙 画
烙画又被称为烫画,被誉为“火的艺术”。据记载,商代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将金属坯件在火上加热,然后制造出各种形状的烫具在器皿上烫字和烙绘图案。
烙画的历史悠久,烙画的材料有木板、竹竿、筷子等,造纸术的推广让烙画又多了一种承载物。烙画因随处可见的材料而被广泛使用,也因做法复杂、温度不好控制等因素导致一度低迷。
到了光绪三年,这几近失传的画种才又被慢慢发掘。烙画的盛行源于清朝皇帝喜欢蝈蝈,承载蝈蝈的器具以葫芦罐为主,上边的装饰就是烙画。
新乡非遗项目烙画传承人陈浩云,上高中时就跟随姨夫开始练习烙画。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已全部掌握了烙画的各类技法,形成了自身的创意烙画特色。
陈浩云练就了“下笔出火苗,火苗跟笔走”的绝活。可以在丝绢、宣纸的材料上以烙画的形式做出浮雕的立体感,用手去触摸画作可以摸得到的微浮雕。
2016年10月,陈浩云为了扩大、增强烙画项目的影响力,历经5年之久创作完成了《百虎图》,并获世界吉尼斯世界记录。
新乡“非遗”丨崇福寺杂耍
崇福寺位于河南省封丘县应举镇石碑村,距封丘县城西二十华里,与少林寺属同宗同源,一个门派。因该寺院的和尚都是武和尚,所以都会练一些大洪拳、小洪拳、五步拳、九节鞭、绳镖等传统武术套路,但以杂耍尤为突出。
崇福寺杂耍包括大水绳、小水绳、穿火圈、穿铡(刀)、蹦绳、高空转飞盘儿、飞碗儿、软杆儿转盘儿、口叼顶技(顶伞、顶碗儿、顶铁勺子等)、转铙、耍钹(转镲)、窝儿里来(头接铁球)、钢筋锁喉、钢刀拉车、金枪刺喉、口叼自行车、水中抓沙、铁板桥(肚上开石碑)等。
由于封丘县地处黄河古道,是灾害较为严重的黄泛区,过去该县百姓逃荒要饭的人较多,为各种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比较丰润的土壤,也为崇福寺杂耍技艺的出现、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据崇福寺杂耍传承人李俊介绍,他的父亲李应才家中弟兄三人,因家穷,奶奶便将李应才送到崇福寺当没有受戒的和尚。这期间,李应才不仅全面地掌握了崇福寺所有的杂耍技能,而且可以根据所学技能进行发挥和再创造。
新中国成立后,崇福寺和尚全部离寺还俗。李应才成家立业,将生平所学悉数传授子女。其三子李俊将各项技能全部掌握,并开班收徒。众多徒弟中,李东洋逐渐成长为了新一代的优秀传承人。
2002年李东洋开办杂技培训班,为留守儿童、孤儿、困难家庭子女免费进行杂技培训,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减轻生活负担。随着李东洋开办的家庭杂技公益培训班名声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杂技爱好者越来越多。2016年,李东洋正式注册封丘县小中杂技团,同师傅李俊一块弘扬崇福寺杂耍技艺。截至今天,该团培养学员500余名,为崇福寺杂耍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县 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乡
新乡“非遗”丨老蛋糕制作技艺
师大姐食品有限公司是新乡市老字号企业,其生产的老点心、老月饼系列生产工艺,被认定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朝道光年间,“师大姐”品牌创始人师俊梅的祖宗师法儒,离开故土,只身来到几十里地外的历史名镇封丘县陈桥镇,开设了老点心作坊。
师法儒制作的系列老点心、老式月饼,用料考究,制作精良。不仅在当地畅销,彼时开封地区的批发商也时常坐船到陈桥镇找师法儒进货。
为使子孙后代吃喝不愁,师法儒把师家的老点心、老月饼制作手艺,手把手传给了子孙。师俊梅,是师家老点心、老月饼制作手艺的第六代传人。
2015年,师俊梅把老家的糕点作坊,从封丘迁移到了新乡市刘庄营。短短几年时间,她就将老点心、老月饼小作坊,发展成颇具规模的食品有限公司。
师俊梅在老月饼生产中,把新乡市所属的八县市地理标志农产品,当成了主要的特色原料:封丘树莓;卫辉市“卫红花”;辉县“山楂”;长垣鲜花;延津的杂粮;获嘉黑豆、黑芝麻;原阳的花生、葵花籽等等。有人说,品尝师大姐老月饼,就等于品尝到了新乡地区的土特产盛宴。
2016年以来,师俊梅开始举办培训班,义务教授徒弟,到目前为止培训出来的徒弟有上千人之多。
师俊梅在传承老点心制作手艺时,积极地守正创新。搭上了线上直播带货的直通车后,直接面向全国销售。
新乡“非遗”丨宋 绣
宋绣起源于宋代,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河南刺绣的总称,也称汴绣,距今约8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宋绣精品。
宋绣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绣品以擅长绣制古代历史名画为特色,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
新乡非遗项目宋绣的传承人李世萍,师从于汴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素花学艺,参加刺绣工作20余年。她的作品继承了宋代刺绣优良的手工技艺和艺术旨趣,并与现代社会的风格面貌相结合。代表作品以历史名画为主,如《清明上河图》《百鸟朝凤》《百鹤图》《百子图》《韩熙载夜宴图》《五牛图》《千里江山图》等。
【 结 语 】
“非遗”往往是“古老”的、“祖传”的,承载着民族历史成就与文化印记。“非遗”蕴含的精神价值、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赓续牧野文明,提升新乡文化自信的载体。
一直以来,新乡自觉肩负起挖掘、保护、传承和光大牧野文化的使命,将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引入各文旅项目的创新实践中,让更多人认识新乡非遗的魅力,感受岁月的力量、文化的精深,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