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环绕的村落

本土特色的建筑

乡村之美源于纯朴 缘于真实

乡村之美源于生活 缘于相遇

让我们去发现美、展现美、留住美



北岸东仙



走进北岸东仙,

时光悠长而有趣!



北岸东仙有着“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四大祈梦圣境之一的紫霄洞。

南面与湄洲岛隔海相望,

北面滨临平海湾,

依山傍水,林木森秀、山石嵯峨,

这里藏着许多被遗忘在历史长河中的

古老故事和传说。



怪石嶙峋是东仙社区的一大特色,

铸就了紫霄洞、说法石、鹰嘴岩、金蟾石等奇特的景点。

紫霄风景区内有九鲤洞、漾珠洞等景色,

有望仙门、说法池等古石刻,

与五路将军山生态公园、普陀庵、罗汉山等景区融为一体。



自宋朝起,

到望仙门前,

武官下马、文官下轿,

百姓俯首膜拜。



  相传,安徽芦江何任侠带九个儿子到淮南王刘安家中作客。九兄弟闻父亲与刘安窃窃私语,图谋造反,劝告无效,便悄悄逃遁。何氏九兄弟经过紫霄洞景区时,见此处紫气升腾、石奇林密,便在此修炼。有宋年间筹建紫霄洞观,分为上洞、下洞,上洞祀何氏九仙,下洞祀八仙吕洞宾。当地百姓常称仙光洞或仙洞。



紫霄洞上洞为九鲤洞,

祀何氏九仙。

在漫长的岁月中,

观宇几经兴废,

如今又是焕然一新。



传说中这块刻着“紫霄洞”的巨石是一块福石,

乃八仙吕洞宾的金印。



传说,蟒蛇榕下,

这三块石头是吕洞宾的笔架,

蟒蛇榕环抱的大巨石就是天书。

在这本天书中,

记载着许多传奇的祈梦故事。



附近的村民和来此的游客经过紫霄洞时,

都会来此祈梦。

数不清的脑袋曾靠在这里,

如今已形成一个深深的印记。



天然形成的巨石,

奇形怪状,

宛如一只神龟安详地趴着,

默默守护着东仙的平安与发展。



见缝插针,随处可生,

独木成林,抱石成景,

到处可见的榕树把紫霄怪石

点缀成一道道迷人的风景,

也带来了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古时紫霄洞出现一条巨蟒,

为祸乡邻。



庵里住和尚,你说怪不怪。

据说,明嘉庆年间,倭寇常来袭扰,

而西龙寺里住着南少林来的和尚,一则会武,

二则地处莆禧城对面便于戚家军保护。

为了普陀庵修行的尼姑不被侵犯,

西龙寺的和尚提出互换,

也就有了“普陀庵里住和尚,西龙寺里住尼姑”的特殊现象。



普陀庵前,有一棵数百年的老槐树。

这棵老槐树树叶冬去春来,

年年十八,浑若少女,翠绿欲滴。

树枝只要相接,就会相连而长,

环环相扣,团结而成为一体。

树皮至冬季时会如枫树般片片脱落。



眼镜蛇是佛教的护法。

而在普陀庵的入口,

就有这么一只“眼镜蛇”,

默默守护着普陀庵。



九鲤洞西北侧山上,有“赏春台”石刻,

系元至正年(1353)所题。

“赏春台”前,有华侨伫立“赏春台”上,

观不尽春花烂漫,田畴如锦;

赏不完舟楫如梭,港湾似镜。

据说,古时名人骚客,多会于此。



站在“赏春台”里,

抬头仰望,

“黑心石”复杂的花纹描绘的是

“群仙祝寿”的画面。



耸立的大石一面如削,

上刻“洞天”俩字仿颜体楷书。

“洞天”俩字系明洪武二十年(1387),

兴化府通判曹大德所题。

那一年,正值莆禧筑城,

大概曹通判是因公乘便,到此一游。



“洞天”石旁,

有巨石平坦如砥,

广约20多平方米,

上刻“说法石”三字。

民间相传,

八仙曾在此石上谈经说法。



天然的巨石,

宛如一只昂头的金蟾,

看遍怡人的景色,

见证着东仙社区的沧桑变化。



“鹰嘴”形状的巨石,

悄悄隐藏在树林中,

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等着有心人不经意的一瞥。



十八罗汉守护的“罗汉山”上怪石嶙峋。

看似被堵死的小路却总能“绝处逢生”,

带给游客说不尽的畅快。



“罗汉山”上的十八罗汉,

表情各异,

形态各不相同。



山亭东仙以石头为背景,海浪为伴奏,

弹奏一曲生态和谐、山水有情、美景交织的乡村乐章;

以历史为画卷,文化作丹青,

描绘一幅“观不尽春花烂漫,赏不完舟楫如梭”的乡村画卷。



荔城江东村



江东村位于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境内,

是梅妃的故乡。

江东梅影为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江东村村口,

一块天然大青石矗立路边,

上书“江东梅影”四个黄体大字。



青石后方是一片水塘,名曰“南塘”,

方圆百亩,平坦宽阔,清澈如玉。

塘中央有梅亭,是后人为纪念梅妃而建。

亭子飞檐翘角,雄伟气派。

亭前两条青石飞龙怒目相视、夭矫生动。

登上“梅亭”,极目远眺,十里水乡可尽收眼底。




塘边有白色的梅妃塑像,

附近巨石刻着“梅妃故里”四个大字。



图|@梦想CEO-Mr润


行走南塘畔,碧波荡漾,

四周田园稻菽飘香,

亭台楼阁、小池假山、廊桥壁画等尽入眼帘,

温婉恬淡的兴化水乡遗韵展露无余。

微风拂过草木,如细碎的琴音,

仿佛诉说着前朝的往事。


图|莆仙旅游网


  梅妃原名江采苹,相传她原是村里的一位牧鹅姑娘。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高力士出使闽粤,大选秀女,采苹被选入宫。她聪明贤淑,九岁即通诗书,擅长文学,深得玄宗宠爱,被封为妃子。她生性酷爱梅花,深慕梅之高洁,在居处周围遍植梅树,且建有一亭,取名“梅亭”。每当梅花盛开时,她便成天赏梅作赋。玄宗因而叫她梅妃,有时还戏称“梅精”。杨玉环入宫后,献媚取宠,对梅妃深怀妒忌之心,从而给她带来了灾难。她终于被迁往上阳东宫,只能借诗诉说自己的不幸。那首流传至今的《一斛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就是她写给玄宗谢赐珍珠的名篇。后来,在“安史之乱”中,梅妃投井自尽。


图|@梦想CEO-Mr润


江东有多处与梅妃生平相关的历史建筑,

如浦口宫、飞云庙等。

抬头仰望,

大门之上悬挂着写着“浦口宫”三个大字的直匾,

四围雕刻着九龙八凤飞舞盘绕,栩栩如生,

这便是供奉梅妃神像的宫殿。

走进宫内,斗拱层迭,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浦口宫坐北朝南,由大门、拜亭、正殿、后殿、东西廊房组成。正殿为单檐歇山顶带两披,面阔5间,进深4间,抬梁穿斗结构。拜亭的4柱方形翘角与正殿前檐边接,拜亭是抬梁结构,天花藻井以多层叠的斗拱构成美丽的图案。大门额上的如意斗拱也颇精巧。宫内的柱础、垂莲、雀替、驼峰、护栏等木、石构件皆雕刻精美。整座浦口宫宛如京城那富丽辉煌的宫殿。宫内尚存清嘉庆《重修浦口宫记》等石碑。



在浦口宫大门正对面的文化墙上,

还镶有清代书法大师伊秉绶题写的“贞烈垂芳”、

现代大文豪郭沫若题写的“梅妃生里”等碑刻。



图|莆仙旅游网 @梦想CEO-Mr润


每次听过去的故事

总有不同的感慨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评价

梅妃的那些心事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