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近年来,徐汇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处处可去,人人可及”的口号,并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丰富的探索和实践。即日起,徐汇文旅推出“示范区创新发展”系列推文,从“特色品牌”“服务供给”“文旅融合”“社会参与”“机制创新”等五个方面,汇聚徐汇区在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29个案例,呈现徐汇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

特色品牌篇01

汇人汇物•汇见生活:

“非遗在社区”品牌引领活态传承

一、基本情况

徐汇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中西文化交汇地、近代海派文化发源地。科教力量雄厚,名人名家荟萃,群众文化活跃,居民素养较高,基础公共文化设施齐备。

多年来,徐汇区各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和传承人数量均在全市名列前茅。截至2021年10月,徐汇区共有名录项目42个,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上海剪纸”“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龙华庙会”“黄杨木雕” 4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20项、区级非遗名录项目18项。先后公布非遗传承人名录12批,共计95人。

“汇人汇物·汇见生活”是徐汇区“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的主题,经过三年多的品牌建设,已成为徐汇区“非遗在社区”的一大亮点。

二、主要做法

(一)扎根基层,定向签约

徐汇区将非遗传承人在社区中的传承作为“非遗在社区”的主要任务。为此,从“汇人汇物·汇见生活”——“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启动之日起,根据各个街镇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定制,引进适合当地群众的非遗项目,并在统一部署要求之下,一年内共计完成29名非遗传承人与13个街镇的定向签约,协助传承人在社区内设立工作室,以便其开展传承,推出了具有“徐汇特色”的非遗传承模式。

(二)多方合作,动态传承

徐汇区在统一指导传承人与街镇签约之外,在原有非遗保护工作基础上,与各街道、园区、部队、学校以及其他部门合作,将“社区”的概念扩大,将“非遗在社区”与“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消防”“非遗进博物馆”融合,并通过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尤其是适合年轻受众的活动,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传统的非遗项目,在新的时代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在非遗中“汇见生活”,让社区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使徐汇非遗“时尚起来,美丽起来”。

除了利用自身项目传习基地优势之外,徐汇区还结合街镇特色引进外区县或外省市的项目,共同在社区内进行展览、展演、体验、讲座等活动。

古法造纸技艺进凌云社区

康健街道皮影戏进校园

非遗剪纸进消防中队

资料图,下同

非遗拓印进土山湾博物馆

(三)品牌引领,定制非遗

“国乐雅韵”“千年龙华民俗大讲坛”“田间林音”“徐家汇曲艺大家唱”“天平滑稽沙龙”等作为徐汇区各街道原有的非遗文化品牌,特色鲜明,并依托建设者之家、职工之家、阳光之家等社区载体辐射周边社区。与此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汇治理”品牌项目“邻里汇”助力提升社区文化服务,推出 “定制非遗”服务:先后对接徐家汇乐山街坊邻里汇、天平街道邻里汇、康健街道邻里汇等,定制以“名家”为标签的“梧桐记忆——非遗文化展”、以“DIY”为标签的“康乐匠心”等非遗特色文化品牌。

国乐雅韵

千年龙华民俗大讲坛

非遗进徐家汇乐山街坊邻里汇

(四)文旅融合,多元宣传

徐汇区探索文商旅融合,系统整合区域内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历史保护建筑资源,将传统非遗、文化传承、时尚设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精心打造了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海派非遗体验之旅”旅游线路。该线路涵盖多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路中的各个景点通过海派美食、海派工艺、海派生活、海派艺术、海派服饰等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海派文化元素,为市民游客带来海派生活的精致体验,充分展现“走进生活、活态活力”的非遗保护理念。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徐汇区推出多元化非遗宣传。以“非遗+”为特色,结合“建筑阅读”“徐汇故事”“夜间消费”等热点话题,将非遗项目的体验、展示和销售搬到“云端”,为市民游客带来一场全感官、多维度、沉浸式的“云享非遗”精彩之旅。此外,还拍摄非遗宣传片《非遗之旅@徐汇》,用镜头致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徐汇非遗的匠心之美。

《非遗之旅@徐汇》

(五)跨界融合,活化利用

在文旅结合的基础上,徐汇区进一步鼓励非遗活化利用。将徐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网络游戏跨界融合,动员青年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行列。如将“古法造纸”“乔家栅糕点”“上海剪纸”等徐汇非遗与人气手游《原神》相结合,还原游戏中的人物、场景、道具、食物等,并推出非遗体验活动,开辟了非遗文化形式自我革新的更多可能性。

三、工作成效

(一)涌现出一大批非遗成果和传承人

为做实做强“非遗在社区”品牌,徐汇区注重非遗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培育。经过多年发展,徐汇区各级非遗名录项目总数和传承人数量均在全市名列前茅。2019年1月和8月,“非遗在社区”全市总结交流会与片区“非遗在社区”调研会先后在徐汇召开。在连续多年的“非遗在社区”工作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传承人、传承成果以及保护单位。2021年,枫林街道(上海剪纸)和长桥街道(江南丝竹)被评为2021-2023年度“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江南丝竹传承人在长桥第二幼儿园教授扬琴

(二)非遗活态传承,融入民众生活

徐汇区先后有5所学校因“非遗在校园”成绩突出,被评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2020年3月,江南丝竹和上海剪纸被评为了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园南中学的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和凌云社区学校的古法造纸被评为上海市“非遗在社区”示范点。除了上海市“非遗在社区”优秀示范项目与示范点之外,徐汇区凌云街道社区学校的古法造纸基地也成为网红打卡点,屡获殊荣的同时,连续三年亮相进博会。2020年12月,“非遗在社区”全国工作交流会又选中了徐汇区的园南中学和凌云社区学校两个单位作为考察交流的示范点,示范项目与示范点总数位列全市第一。截至2021年10月,徐汇区13个街镇共举办相关活动2500多场,累计受益超十万人次。

位于枫林街道的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

园南中学的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

凌云社区学校的古法造纸

四、经验总结

(一)重视传承人引领

从“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经过多年的耕耘与历练,“非遗之花”已在徐汇区的每一个社区吐蕊绽放,既弘扬、推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满足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获得了一致好评。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有赖于“让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的理念,重视“汇人汇物”,即将非遗传承人与非遗项目聚集到社区中,实现了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也使得社区百姓能够多维度感受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执着坚守。

(二)多元融合促发展

在“汇人汇物”的基础上,徐汇区的非遗品牌项目,与教育局、民政局等单位联手合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基本的普及层面更向前迈出一大步,让更多市民感受到传统的非遗项目,在新的时代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在非遗中“汇见生活”,并进一步推进多元化文商旅跨界融合,尤其是与时尚结合,与热点结合,鼓励非遗活化利用,让徐汇非遗同样可以“时尚起来,美丽起来”。

END

编辑:宁平英

校对:王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