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龙兴讲寺有个“讲”字呢?“讲”寺说来话长,沅陵原来是荒蛮之地,汉苗接壤,受古代楚国风俗影响,信奉巫师和鬼神,城乡众多祠庙,祭祀的时候都是鬼神,并没有佛教中的菩萨。

隋末唐初,佛教传入后,境内道士,巫师根据各自需要,在用词、咒语中引入佛教经文,弄得佛道相杂。朝廷不同意正宗佛教文化在这里变形跑调,因此,急需采取措施,为五溪和西南边疆培养佛教传播僧人才。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敕建龙兴讲寺。用佛经来教化“生性狡黠,判服无常”的五溪蛮民,要他们守法劳作,知道原理明确,安居乐业,从而起到稳定西南,保障大唐帝国迅速兴起的目的。唐太宗最初还以“隆兴”赐名,以志帝道昌盛,四海回家,隆兴一万年。后将隆兴讲寺改为龙兴讲寺。“讲”,就是讲课,传道授业解惑,是唐朝设在沅陵的“中央党校”。

龙兴讲寺第二道山门有“藩盖云从”题额,指的就是当时前来烧香拜佛,传经授道者云随形从的场景。龙兴讲寺历史上就有3次大的兴盛时期。讲寺“开光”之初,法师讲经,僧侣就有1800余人到场;最多3000多人,那时没有扩音设备,场内非常安静,这是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兴盛时期。

第二次为明朝隆庆年间,据说皇太后还命太监党钦差带一班子人马来龙兴寺中兴佛法,并命宫女连夜赶制袈裟赐给龙兴讲寺,上面绣有999个神行兼备、姿态各异的和尚,连同身披袈裟的高僧在内,刚巧合千人之数,人称“千佛袈裟”。每逢佛诞之日,听讲佛经的僧众多达3000多人,驻寺僧人达1200多人,塑大小佛像88尊,再造龙兴讲寺的兴隆之时。

第三次兴起,为民国前期,讲寺盂兰盆会,僧尼500余人与会,加上2000多善男信女参加听会,听妙空法师讲法,全城禁止屠杀,商店关门,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