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禹州市苌庄乡东侧约2000米有一个自然村叫孙河村,该村被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隔到两岸,这条河流叫“龙泉河”,又称“天井河”。从该村向南约500米便进入今天举笔的主题:奇观、美丽的游览区——天井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丈余高、六七丈长的悬崖峭壁,此壁是由红色且又坚硬的岩石组成;岩壁毫不留情的堵拦了河水前进的步伐,无奈的河水只好顺势向西从岩石的断裂处蜿蜒流向前方,呈现出S形的图案,当地老百姓取名为“弯钩峡”。

从弯钩峡向南流百米,河床上的岩石便呈现出一个米筛大小的圆形石坑,像洗脸盆状,据传说神仙行到此必须先洗过脸方能进入龙宫。

前行丈许便呈现出约90度岩石坡,河水流入像阴阳图一样旋涡式的天然形成的石窟,流水进入需旋转半径后流向下方,这个地方人们以形取名叫“老龙窝”。老龙窝的里边因水流年深久远的冲刷,便形成一道道圆形的岩石层,石层与石层之间有的深不见底、有的裸露在外、有的深凹见水、有的突现在外,有一条悬在半空中好似弯形的龙床,就像是特意为老龙王设的龙榻,在炎热的夏天,人们若躺在龙床上便会感到丝丝凉意。老龙窝的上方是几块天然的巨石,像一块块木板层层叠叠盖在上边,进入里面几乎不见天日,山洪暴发时湍急的流水在龙窝内打着漩涡奔流而下,令人惊叹不已。

从老龙窝里流出的水沿着陡峭的岩石飞流直下,便进入我们所说的“天井”了,所谓天井乃象形而得名,其周边完全是由坚硬的红色岩石构成,并呈现出螺旋形岩层喋喋不休。约有10平方米的面积,站在上面向下俯视,会让人产生惊吓与恐怖的感觉,井水表现为深蓝色。据传说曾有人用丝线绳测其深浅都无结果,这也说明井水较深是不容置疑得,更让人称奇的是人在井上能见天井“亮底”,应在晴天上午约八、九点钟,太阳光照射在悬崖上;反射的光照在天井里便可以清晰地看见井底很多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井水流出偏向西岸,冲刷出一个丈许深的水潭叫“黄龙潭”,据说黄龙潭暗中通向西边三公里外的黑龙潭;且见到过从黑龙潭

钻到黄龙潭的水鸭子,也有传说有条黄色长龙在此出现过,所以命名为“黄龙潭”,此谭方圆约1000平米,平日潭水有时碧波荡漾,有时水平如镜。

黄龙潭的南岸,便是一个“饮马槽”,说来也怪,这里的岩石呈现出一个长约7米、宽1米的石槽,传说这是供神仙们喂马的地方,或说是让神仙们饮马的地方。

饮马槽的前方北高南低,因其形状像家用的簸箕,故当地人取名曰“簸箕潭”。簸箕潭的两侧是由坚硬的红色岩石构成,其横宽约5米、长10米成坐北向南走向,潭深约5米,洪水爆发时形成从上到下六、七高的瀑布奔流垂下,极像花果山水帘洞,水帘后面的石缝中可容纳十多人在里乘凉。尤其在山洪爆发时,洪水湍急奔腾、咆哮如雷,呈现出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激烈场面。

再往下便是具有神话色彩的“石桌潭”,该石约有4平米大小,高一米有余的巨石平稳的躺在水面上。传说神仙们曾在这里休闲、饮酒、对弈等奇闻,石桌潭的两侧是悬崖峭壁,仰脸望去天空只呈现出南北一条线。

继续向南更是耐人寻味,由于地壳的变动,岩层近似直立的状态,每隔四、五米便有一道形似长龙的岩石,横跨河床阻拦水流的去向,每一道石龙之间的距离基本都是平行的,经过长年累月洪水的冲刷,这些石龙之间结构松软的鸡肝石被冲砌成一块块像稻田一样的方水格,流水把它们贯穿在一起,长达200多米。由于防水格一个接一个就像母猪产仔一样,故而人们把它们总合起来叫做“猪潭”,可发一笑。

河水源源不断、奇特的体质结构也给水族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坏境,那些鱼、鳖、虾、蟹无拘无束地生活在这里。

纵观此段特殊的地质结构,使这里的风景优雅而又别致,加上神奇的传说,便有人倡导在天井的东上方盖起了一座庙,叫“黄龙庙”。

庙的建成更是为这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庙宇的前方是一300平方米的草坪,庙宇的山门左右各有一只青石狮子,狮子的造型工艺也算巧夺天工、雕刻细腻、活灵活现;庙门两侧各有一块青石碑,石碑的内容大致是因果方面和建造期间功德等项。庙宇的结构是青砖与红石砌成的,做工细腻显得坚固而持久。庙顶是用红、黄、蓝各色不同的玻璃瓦有序地排列而成,屋脊按古建筑五脊六兽设计,先人们当时也有一定的自然知识;在屋顶的中间按有一根二尺多长圆形铁棍,显然是用来防雷击的,整个屋顶显得美丽壮观、金碧辉煌。

走进庙内,神仙的塑像雕琢优美、金光闪闪,总体看来栩栩如生,庙内倒有一种阴森而又神秘的感觉,甚至有一丝望而却步之意,庙门内壁上方有一条长方形的青石条,上面刻有“咸丰八年建”字样。

五十年后的这里景观已面目全非,尤其是黄龙谭以下:由于新北干渠的渡槽修建,和南面共清泉水库的竣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砂石淤泥填塞已满,很难见到当年的庐山真面目。

至于黄龙庙就更惨了,在史无前例时期,浩劫的魔掌也伸向了静止的它们,厄运首先降临到庙前的一对石狮子,以无须有的罪名发配到牛头水库看水洞子门去了。庙宇本身也将大难临头,小将们搬倒神像并扬言要以破四旧为借口扒掉庙宇;被当时老实巴交的农民作为生产对饲养牲口为名而得以幸存下来。

由于这里地质结构的展现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加之传奇色彩的故事,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神像们也陆续回到了自己的家,众神归位,并引来了新的神仙本体把这作为瑶池安家落户。也吸引了不少方圆百里的文人墨客前来观光旅游,当年的石狮子也有新入伍的把原来的位置占去,庙前的功德碑也重新站了起来,现在的黄龙庙要比原来的繁华的多,崇拜此道的大款们慷慨解囊,资助香火钱,那些善男信女们每逢初一、十五不断地前来进香;其中有求名的、求利的、求子的各有所图,偶尔遇到天旱时人们都来求雨,气象巧合时天公倒也作美,恩赐一场甘露,使人们欢呼雀跃,认为黄龙爷确实显灵了。

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之后,依然不倒的黄龙庙在当地颇负盛名,无论是古朴的庙檐,还是破旧的沟栏,都记载着这座寺庙的沧桑岁月,承载着其兴衰沉浮的历史。

清澈甘甜的天井河,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当地人。它所拥有的丰富传说与动人故事,让当地百姓呵护之至。虽然近年来天井河随着环境的变化呈现衰败之势,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

秃笔演绎到此,拙作已进尾声,只是在这短短的千米长短的河床上,呈现出这样的地质结构,使得河床形成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地理奇观,笔者愚昧,很难索解,只好等那些学识渊博的地质学家带来打开这神秘大门的金钥匙。

天井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面对奇景时的心灵洗涤,也许才是更珍贵的记忆。但愿有朝一日这里的地质原貌重现昔日的美丽,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