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知音台”是什么?打卡大武汉,三大名胜之古琴台 三楚胜境:晴川阁

大武汉,有“三胜”绝不能错过:黄鹤楼、古琴台、晴川阁。

“天下第一知音台”是什么?打卡大武汉,三大名胜之古琴台

其中,天下第一名楼之黄鹤楼,闻名遐迩,不仅是城市经典建筑地标之一,也是武汉城市有名的旅游胜地。

“天下第一知音台”是什么?打卡大武汉,三大名胜之古琴台

但比起黄鹤楼,古琴台和晴川阁就相对冷门、小众一些,但风光、历史和人文丝毫不输于黄鹤楼,否则也不会合并为“武汉三大名胜”。

“天下第一知音台”是什么?打卡大武汉,三大名胜之古琴台

荆楚大地,情归古琴台。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地处武汉汉阳区月湖之畔,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嘉庆初年,有“天下知音第一台”之盛誉,是中国音乐文化古迹。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一曲《高山流水》萦绕山林,却没想到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伯牙顿觉子期就是自己人生中的难得一知己,并相约一年后重临此地。

一年后,伯牙依约回来,但子期已经病故,伯牙悲痛之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史称“伯牙绝弦”。后人感其情谊深厚,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之间广泛流传,特在此筑台以纪念。

今天的古琴台,地处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山湖相映,幽静宜人,虽然整体规模不大,但古木参天,有林深古道之意,园内有联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抚琴,构成了一个广阔深远的艺术境界。

晴空万里,蓝天白云,迈入白墙蓝瓦深院中,耳畔之风声、之蝉鸣、之叶落声,恍如时空流转。

水榭长廊亭阁之间,林木幽深,布局精巧而雅致,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古迹等形成回廊依势而折,虚实开闭,移步换景的中国园林之景观。

在这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它不仅是保留了当年古建筑的风貌,更令此处瑰丽多姿,风光明媚,充满了“高山流水”之意境。

比起黄鹤楼的人气,古琴台实在清幽别致, 规模之小有浓缩之意境。进大门,过小院,一方天地则拉开了千古佳话。“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立于左侧,周边有假山翠林,营造出一种深山幽林之感。

正前方是一小门,门额“琴台”二字,据传出自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之手。

在其二者之间是一照壁,为清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

穿过小门,便是曲廊、廊壁和庭院,立有历代石刻和重修琴台碑记。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谊堂,是整个古琴台景区内规模最大的建筑主体,好像每天上下午都有演奏,遗憾的是,我来得时间不够巧,并没有遇上这一场演奏,无法亲临其境。

堂前有琴台,为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约20平方米,相传就是当年伯牙抚琴之处。

石台周边林木蔽天,秋风阵阵,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掩映其中,一段千古情谊成为佳话,“天下知音第一台”令人肃然起敬。

万古高山,千秋流水,人生一知己。《大宋宣和遗事》前集:“说破兴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一折:“叹良金美玉何人晓,恨高山流水知音少。”

可见“高山流水”与“知音”不仅成为典故,更为后人所追崇,同时也作为是“乐曲高妙”之用意。《西厢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高山流水相倾赏。”

古琴台内主要景点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清道光皇帝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碑廊、伯牙台、雕塑石像等。

每当看到或听到或吟到崔灏那首著名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眼前总是出现晴川阁的身影。

三楚胜境:晴川阁

晴川阁位于武汉市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相得益彰,蔚为壮观。晴川阁与黄鹤楼、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胜景。

三楚胜境:晴川阁

晴川阁属于军事要塞,历经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两次劫难被毁,明清两朝五次维修,规模越修越大,才成今日之势。晴川阁也是武汉不多见的几个古建筑了。

三楚胜境:晴川阁

晴川阁建筑由晴川阁、禹稷行宫,铁门关三部分组成。景区游人如织,古树苍劲,绿树成荫,建筑错落有致,装饰朱漆彩绘,对联书法大气彰显文化底蕴。

第一部分晴川阁。

晴川阁建于明朝嘉靖年,是汉阳太守修禹稷行宫时增建的, 取名源于那句古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荆楚雄风碑:此碑刻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荆南观察使李拔所书。碑文意为赞扬荆楚民众与洪灾水患顽强拼搏的精神。

拾级而上就是古晴川阁,总体来说取晴川历历之意修建。

第二部分:禹稷行宫。

禹稷行宫原名禹王庙,修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己800多年。明天启年间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础上加祀后稷、八元、八恺等18位传说中的先贤,改禹王庙为禹稷行宫。禹稷行宫是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也是武汉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建筑,属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首家大禹博物馆。

清同治年间,禹稷行宫再次重修,改为具有浓郁地方风格和精湛民间工艺的砖木结构建筑。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占地面积380平方米。按照“保持现状、恢复原状”原则,1983年对禹稷行宫大修,大修后的建筑在武汉地区代表了少有的清代木构建筑。大禹塑像背衬《禹迹图》,上悬“德配天地”巨匾,还陈列着纪念大禹治水的各种资料。

大展廊上方为现代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万世蒙泽”匾,廊柱上镌有书画大师刘海粟书写的楹联:三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平成河汉江淮。讲述着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楚波亭:始建于明代,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重建于1986年,为平面呈扇形的暖亭。

朝宗亭: “朝宗亭”上的对联:山势西分巫峡雨;江流东压海门潮。

禹碑相传大禹治水“功成刻石衡山”,被后人称为“禹碑”,由于原刻在湖南衡山的岣嵝蜂,故又称“岣嵝碑”。但是好多人寻遍衡山,直到南宋嘉定年间这块碑才被人们发现。禹碑上共有77 个字,文字奇特难识,历代想辨识者众多,但都不解其中义。禹碑闻名天下,被摹刻于全国各地的名山之中,大江之畔。这块禹碑是清朝文人毛会建自衡山摹刻于此,后又摹刻于西安碑林。

望龟山电视塔,直冲云霄,近在咫尺。

观万里长江,千帆过尽,烟波浩渺。

赏中国古建筑,层层叠叠,古色古香。

第三部分铁门关。铁门关修建于三国时期,吴魏两国相争,鉴于该地的军事价值设"铁门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汉阳建砖城后,铁门关军事作用日渐削弱,成为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明代末年,铁门关被毁,仅剩土基墙座,清初在残存的土基上建关帝庙,民国初年因战乱,铁门关遗迹连同庙宇一起成为废墟。1990年12月,铁门关复建。复建后的铁门关,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通高为26米。关体墙面由红沙石砌成,城墙内部结构为钢筋水泥。

从禹碑亭拾级而上,来到铁门关城楼上,楼上建筑还是挺雄伟的,雕梁画栋,视野也很开阔。楼下是一个城门洞,晴川大街从城门洞穿过,往来的车水马龙与古代城楼融为一体,也是一个独特的景色。

2019年曾到此一游,至今不忘,闲来无事,查阅资料,索当时旅游图片,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