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宁夏

宁夏

宁夏

有着“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位于丝绸之路上,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各民族南来北往频繁的地区。作为黄河流经的地区,这里同样有古老悠久的黄河文明。早在三万年前,宁夏就已有了人类生息的痕迹。宁夏的著名旅游景点有:西夏王陵、中卫沙坡头、平罗沙湖、六盘山风景区、中卫高庙、火石寨等。

同心清真大寺

同心清真大寺

该寺为中国传统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为2870平方米。全寺分为内外两院,外院较为宽敞,穆斯林重大节日常聚于此处会礼。寺门前有长9米、高6米的照壁,为“月藏松柏”砖雕图案。与照壁形成对照的是3个转砌券门,镌刻有阿拉伯文砖雕和花卉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中门上书“清真寺”3个大字,左右两个券门分别书写有“忍心”、“忍耐”门额。券门上部原有四角攒尖顶的3层邦克楼一座,民国时期曾遭龙卷风破坏,后改建为2层。从券门入内沿阶而上,内院高台有礼拜大殿,座西朝东,视野开阔,殿前南北讲堂各5间,与大殿形成三合院式布局。 大殿由两座歇山顶和一个卷棚顶勾连搭,面阔5间,进深9间,内有20余根明柱支撑,木板铺地,墙壁装饰有《古兰经》文书法。大殿宽敞,可以容纳千余人同时礼拜。殿外装饰精致,翘檐斗拱,庄重朴素。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是穆斯林宗教活动场所,还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文物建筑。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经发动当地群众在此召开各界代表大会,并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回民自治政府。1958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铁龙越沙

铁龙越沙

中卫市城区迎水桥镇向西的55公里路段,正处于腾格里大沙漠的东南前沿,沿途全是几米到几十米高的流动大沙丘。站在高高的沙丘上,但见一列列火车呼啸穿梭,宛如一条条铁龙在金灿灿的沙海中迎风搏浪、勇往直前,这便是中卫新八景之一的“铁龙越沙”。 20世纪50年代初,包兰铁路正式动工修建。在铁路必经的中卫沙坡头地段,是厚达七、八十米到百余米的流沙地带。这里黄沙裸露,流动性大,沙丘纵横交错,高低起伏,形成一片浩翰的沙海,铁路随时有被流沙吞没的危险。 为了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创造人间奇迹,铁道部和中科院组织科技人员、铁路施工人员和当地群众全力进行攻关,共同破解这一前所未有的难题。经过科技人员与沙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著名的“麦草方格”固沙法,并在4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不断巩固、总结、提高,创造出了人工治沙、机械治沙、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最佳方式,营造出了高立式栅栏阻沙带、封沙育草带、沙障植物带、灌溉造林带、卵石防火带“五带一体”的“沙坡头治沙模式”,有效地锁扼了肆虐的沙魔,谱写出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了解更多>>

天都山

天都山

海原县天都山亦称西山,位于西安州古城址西,与南华山东西对崎,远可观甘肃靖远黄河,晨可观日出之壮观。自然环境优越,是天然的避署胜地,天都山还有很多庙祠佛像,据考证其“祖师”洞窟为西夏王李元昊避署圣地。此山是佛教道的共术珍宝,对考察佛教、道教历史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了解更多>>

四合木保护区

四合木保护区

四合木,蒺藜科,落叶小灌木,是中国特有孑遗单种属植物,草原化荒漠的群种之一,为强旱生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残遗濒危珍稀植物,被学术界评价为亚洲中部漠区的特征属,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和植物中的“大熊猫”。其分布范围非常狭窄,在世界范围内零星散见于俄罗斯、乌克兰部分地区,集中连片生长的四合木仅存于石嘴山区最北端麻黄沟周围。

了解更多>>

水梢子

水梢子

沙漠深处的牧民居住点,也是一个沙漠绿洲,水草丰盛,古木参天。这里的苹果和小鸭梨品质特好,果汁丰富,吃后满口清香。这里有一眼清泉,泉水随人们的歌声和掌声变化起伏,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曾对这一奇观进行了探秘。

了解更多>>

双狮雄踞

双狮雄踞

从沙坡头乘快艇穿越黄河抵达河对岸的“q”形岛,穿过大湾村向南迤逦而上,登上一座建有凉亭的小山包,放眼西望,但见500米开外,有一处红褐色的小山包群,与周围的沙丘和灰褐色山体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这红褐色的山包群南侧临河处有2座突出的山头,注目远眺,但见一对雄雌双狮豁然跃入眼帘:突前的一块山岩分明是雄狮大而圆的鼻子;往上是棱角分明的眼眶和一双乍醒徽启的眼睛;再往上直到山头的顶部,仿佛是扁平的额头和卷屈飘逸的毛发。顺山顶而观,但见山粱的脊线向右下方延伸,至另一座山包底部折回,自然而流畅地勾勒出了脊背、后腿及前爪的轮廓。山体中间有一块三角形的褶皱,恰到好处地凸现出了雄狮的脑袋、脖颈、耳朵和胡须,使狮形更富立体感。 奇特的是,“雄狮”右侧的一座山包,形态酷似一头斯守在雄狮身旁的雌狮,宛如一对恋人。那雄雌相依、默然斯守、雄视大河、岿然而踞的样子,简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使人越看越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了解更多>>

石嘴子

石嘴子

位于惠农区黄河大桥以北1.5公里处,长约1公里,紧依黄河,其沿岸石状如嘴,连绵分布。《嘉靖宁夏新志》记载:“石嘴山,城东北二百里,突出如嘴”系石嘴山得名之处。

了解更多>>

石空大佛寺

石空大佛寺

石窟凿于山崖陡壁之下的沙砾严中,共计13个洞窟,分上、中、下三个洞窟群,时称“三寺”。上寺有灵光洞,高4.5米,深8.9米,宽5.9米,为覆斗状,里面塑有地藏王菩萨。百子观音洞,高2.5米,深1.5米,宽2米,塑有百子观音。万佛洞,高4米,深8.2米,宽6米,里面塑有佛像、罗汉,顶上塑有许多小佛像,其神熊各异,栩栩如生,神熊慈悲安禅。 以上三洞均在二层楼阁上。第一层为大雄宝殿,塑有华严三圣,中间释迦牟尼佛,持说法状,佛像高3米,金刚座、阿难、迦叶护法,两旁文殊骑孔雀神狮,普贤骑六牙大象,殿宇金碧辉煌。其次还有福禄寿三星洞,高1.9米,深1.9米,宽3.2米,里面有壁画。三清洞,高4米,深5.7米。宽6米,也就是现在的大雄宝殿的左右配殿。 中寺是九间无梁寺洞,它是整个石窟中心,曾被收录在《中国名胜大辞典》中。这个洞宽敞宏大,宽125米,高约25米,进深724米。下寺有五个洞窟,第一个可能是住僧人的,第二个是娘娘洞,第三个是药王洞,第四个是龙王洞,第五个是睡佛洞。 清代《宁夏府志》记载:“石空大佛寺石壁峭立,中空如陶穴,宏敞可坐数百人,因石镂成像,梵宇皆依山结构,每夜僧人燃灯,远望如星悬天际”,明清时,石空寺石窟已是当地十景之一,称“石空夜灯”或“石空灯火”。有诗赞美石空寺:“叠嶂玲珑竦石空,谁开兰若碧云中?僧闲夜静燃灯坐,遥看清山一滴红。”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前后,各地的游客信徒云集而来,朝山拜佛、看戏、经商、游览,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了解更多>>

十里长峡

十里长峡

黄河九曲汇青铜,看水先须访古峡”。青铜峡是黄河上游峡谷地段的最后一个峡谷。自1968年建成水电站之后, 这里形成一个长43公里,最大面积为113平方公里的水库。水库依山傍水,风光明媚,景色秀丽。两岸山势峻峭,高峡巍峨,景点众多。尤以睡佛山为名,其海拔1360米,由于山体错位形成一座酷似仰卧的大佛,大佛坐西向东,神态凝重,栩栩如生。换个角度,就又不见了佛身,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空,大佛周围便佛光闪闪,真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还有如魔窟、鬼门关、群虾起舞、鳄鱼嘴。观音台、 天书阁, 三道沟,响号湾,云水崖、“青铜峡”等……其中“青铜峡”三个字的来历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由黄河水形成的大山阻挡而水流不畅,大禹来到此地,看到上游因河水受阻而形成水涝,下游无水有干旱,便举起神斧,奋力开山,只听一声巨响,中间豁然出现一道峡谷,黄河水得以畅通,下游旱情得到解除,上游也不再有洪涝灾害,农田滋润,禾苗茁 壮。就在大禹劈开山后,透过阻挡大山的阳光把牛首山的岩石染成了古铜色,大禹见此情景,便兴致勃勃地在山岩上题写了“青铜峡”三个大字,从此这段峡谷便有了青铜峡的美名。人民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就在此山上建了一座“禹王庙”,并写诗赞道:“河流九曲汇青铜,峭壁凝晖夕阳红。疏凿传闻留禹迹,安澜名载庆朝宗”。   乘船游江河,本寻常之事,但在宁夏青铜峡乘船和羊皮筏子游黄河, 却非同一般,甚至可以说有点神奇, 它古老淳朴,不由得将人们的情思引入到对历史的回忆和遐想之中。这里所说的“船”,其实是指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宁夏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客货两用, 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并排捆扎在细木架上制成。使筏的把势俗称“排子匠”,他们不仅是划筏的能手, 而且是制筏,修筏的巧匠。所谓“浑脱”,就是囫囵脱下的羊皮。 “排子匠,,把皮板较厚的山羊割去头蹄,再将羊皮完整脱下,经浸水,暴晒、去皮,扎口,灌入食盐和香油等一系列的工序,然后将十四五个吹得圆鼓鼓“浑脱”,绑在经粗纬细、纵横交叉的木架一一“排子”上做成的。这种“排子”,称为小筏,它像一叶“舟”,在黄河里飘着,灵巧轻便。空筏子,用手指头就能拨得团团转。 重筏子, 载六七个人, 只屑用桨板轻轻一点就离岸上路了。通常摆渡和短距离漂流用小筏。一叶小舟,没遮没拦,似乎也不需要别的救生设备,因为“排子”本身就是最好的救生船,它永不沉底,万一倾翻,只要抓牢木杆,保证没事。长距离旅游用大筏,由五十多个“浑脱”组成,或将四个小筏连起来,有二十来平方米大,上铺木板,可以来回走动,十分平稳。两侧有低矮栏杆,并有比较舒适的座位。筏头上装饰着活泼可爱的山羊模型,增加了快乐的气氛。旅游筏很轻,靠岸容易,在没有码头的地方,“排子匠”用桨板拖着它也能拢岸。游客 可根据自己所需指定上岸的地方,或到河滩上捡拾陆离班驳的河卵石,或上岸观赏美丽如画的“塞上江南”田野风光,或到附近的柳荫农舍里野餐小憩,其乐无穷……

了解更多>>

省嵬城西夏遗址

省嵬城西夏遗址

省嵬城遗址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境内,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北墙长588米、南墙长587米、东墙长593米、西墙长590米。南墙有一座城门,城门仅有一个门道,长13米,厚约4米。门洞两侧铺有一层长条石,其上有四个圆形石柱础。门道中有一石门槛,高出地面0.3米,石门槛两侧各有一个石门枕,上面有安门框的沟槽。遗址最高处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台。 据文献记载,这里曾发生过大地震,整个城池陷入地下,只有一老一少在外打水,才幸免遇难。现在省嵬城仅留下的是残坯断壁。经过一千年风霜雨露的洗礼,城墙变得矮短,并且断断续续。东墙已面目全非,被人铲平,建造了房屋和院落,南北墙保存较完整。人们就地取材,把几段城墙改造成了砖窑!虽砖窑已被废弃,但一块块红砖换来了省嵬城一处处抹不去的伤痕……城墙现已是千疮百孔,破败不堪。城内还有渠沟的痕迹,可见遗址曾被开发为农田。 考古人员对省嵬城遗址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古币、瓷器、铁器等。重要的是,这里还出土一具瓷制秃发人头,由于李元昊早在公元1033年下令秃发,所以这件更显得文物弥足珍贵。考古人员还发现,除南城门遗址发现少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外,遗址中未见砖瓦,表明城内居民的住房绝大部分为土屋。 夕阳西下,高远的天穹,云烟流动,飘飘渺渺,扑朔迷离。城内,一片空旷,塔台林立,宛若星辰。西望,贺兰山体,横空出世,叠绵连亘,巍然屹立。在夕阳余晖的衬映下,古城依然显的苍凉,厚重,而寂静又为古城平添了几分神秘。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