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种特色美食,品味舌尖上的怒江 「2019商洽会」刀山辣火海辣:卖辣酱的怒江傈僳族女孩
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
怒江也不例外
一起来看看怒江有哪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吧
傈僳族手抓饭
每当外地的朋友来到怒江,问起本地有什么特色美食,不用说,傈僳族手抓饭一定榜上有名。
傈僳族手抓饭是怒江傈僳族的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在傈僳族的风俗里,手抓饭通常只有在过节的时候和款待最尊贵的客人时才会准备,代表着怒江人待客的最高礼节。如今,游客来到怒江,在本地的民族特色餐馆就可以吃到。
做法:选用上好香米和玉米糁等混合在一起煮熟后,在洗净的簸箕内铺满干净的芭蕉叶,将米饭均匀地铺在上面,然后在米饭上分别堆码摆放切好的腊肉、烤小猪肉、火烧鸡、火腿片、清水煮小土豆、玉米、鹌鹑蛋、鸡蛋、时鲜水果等食材,配以腌菜膏、蘸水等特色佐料。

漆油鸡
漆油鸡也是怒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美食之一,选用当地特有的漆油和土鸡烹制而成,有一股漆油独有的清香,品尝一口,味蕾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汤汁非常浓郁鲜美,是一种高级的滋补食品,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有益气补血、舒筋壮骨的功效。
原料:当地土鸡(乌鸡和三黄鸡都可以)、漆油(约按照1公斤配20克的比例 )、姜片、少量的草果、八角(各三个)、盐。
制法:鸡肉切块、姜蒜切片备好;其他调料备好;锅内放入适量的油、下入姜片大蒜、草果、八角爆香,再放入漆油炒化;漆油化了以后,放入鸡肉爆炒至金黄,倒入水,中火炖煮半小时,起锅前加入盐、葱段即可食用。
温馨提示:对易过敏体质的食客要慎用(皮肤瘙痒,出现皮肤发红),克制一下自己那颗吃货的心。

石板粑粑
石板粑粑的特色不在于原料,而在于炊具。走进怒族群众的家里,你会惊奇地发现,怒族群众用来烙粑粑的不是铁锅,也不是铝锅,而是一块石板。一般的石板烧后浇上水就裂了,但这种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怒族群众把它当做锅,放在火塘三角架上烙粑粑,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贴在石板上,烙出的粑粑特别泡,味道也特别香。

原料:麦面或荞面均可、食盐或糖。
制法:先将麦面或荞面拌入适量的食盐或糖,用清水调成糊状,然后在火塘上的铁三脚架上放一块薄石片,将调好的麦面或荞面倒在石板上摊平,约1分钟后,翻面再烤,烤熟后即成薄脆饼。当地人用其蘸蜂蜜吃,现如今已经流行在城市的各种档次的餐饮行业中。
峡啦
“峡啦”为怒语,意为“肉炒的酒”,其独特之处主要在于用漆油、白酒与鸡焖制而成,为怒族的风味佳肴。此菜以酒代水,故酒味醇厚异香,鸡肉脆嫩味鲜,滋补健身。
主料∶ 嫩母鸡1只(约2000克)。
调料∶ 精盐25克,葱白段70克,姜片 30克,白酒 800克,漆油 500 克。
制法:把鸡宰杀去毛,取出内脏,清洗干净剁成块。锅上火烧热,下漆油,至六成热时下鸡块爆炒至鸡块呈金黄色,把鸡肉和漆油倒入砂罐内,加盐、葱段、姜片、白酒,盖上碗,碗内注入冷水,用面糊封严罐口,置于小火上焖两小时即熟。
烤乳猪
烤乳猪是一道怒江的传统美食。其制作过程是:选用二至三月体重在15斤至30斤的乳猪,杀死后褪去内脏肚杂之后涂上香油,整个架在栗炭火上面慢烤,边烤边撒盐巴、辣椒面、草果面、花椒面等佐料,直至烤熟。烤熟后便切块蘸酱醋吃,肉皮焦黄,肉块香脆,十分可口。家有贵客时,才以烤乳猪相招待。现在只要游客喜欢,在特色餐饮馆中就可以品尝到。
琵琶肉
琵琶肉是一种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具体方法是猪屠宰后将其内脏和骨头取出,保留完整躯体。待其稍凉后,撒入花椒面、草果面、食盐等佐料及白酒,轻轻搓揉后,将其开口缝合,在缝线部涂敷上水或香油调好的灶灰,并用木塞或玉米芯把猪鼻塞严,以防虫蛀。然后用石板或木板压上晾干,干后形似琵琶,故名“琵琶肉”。琵琶肉的制作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若不切开,三、四年不变味。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鲜味香,风味独特。
来到怒江,如果不尝尝这些当地美食,实在是一件憾事!
来源:微游怒江

合影
一身别具特色的傈僳族服饰、满脸热情亲切的笑容……在2019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商洽会)的森林生态馆内,一位傈僳族女孩热情的和逛展市民合影,介绍自己带来的辣酱,时不时还讲两句傈僳语,和市民们分享傈僳族文化。

樊庆芳和她的辣酱
她是樊庆芳,一个土生土长的怒江女孩,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便在故乡开始创业。
“怒江条件艰苦,交通、地理环境限制了它的发展。”樊庆芳想要做一件事,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她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怒江、生长于怒江,国家给予自己接受教育机会,现在学成归来,要将自己的知识回馈给家乡的村民们。
24岁的她,创办了一家公司叫泸水阿克几电子商务部,主营刀山辣、火海辣、香辣蒜、火烧辣四个辣酱产品,“怒江是傈僳族自治州,每年的新年是阔时节,按传统习俗要上刀山下火海。”樊庆芳说,在怒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上刀山和下火海还要“辣”人的,于是,她将传统习俗融进了自己的产品里。
“阿克几”在傈僳语里是“很好”“很棒”的意思,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樊庆芳对食品绿色生态的坚守。她介绍称,辣椒的种植不用施肥也不打农药,腌制也是用传统的土办法,不进行催化,依靠自然发酵尝试辣味。

樊庆芳和她的辣酱
樊庆芳说,现在的大多食品都喜欢做加法,添加很多东西增香增味,而自己想要给食物做减法,让食物保持最本真的味道,通过时间、温度来产生味道,“这是怒江很朴实的品质,追求天然。”
樊庆芳有个梦想,希望自己创业能够当地农民带来一份工作,帮助贫困户脱贫。在她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辣椒种植技术简单,效益高,收成好,农户种植辣椒后还需要采摘,然后进厂腌制,这样一年四季都有工作要做,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辣酱
今后,樊庆芳想要在电商销售方面着重发展,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帮助贫困户脱贫。她解释称,因为当地很多农户不会讲普通话,而做电商销售就必须要主动去学普通话,和外界交流,同时还要主动去学拼音、学习用电脑,独立完成接单的工作,而接单后要打包、配送,这样就能促使其主动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实现精神和物质同时脱贫。
樊庆芳创业的第9个月,已经将辣酱往超市、食堂供货,同时还在淘宝、微店上销售,辣酱每天可以在线上卖30瓶、线下卖60瓶,销量不断在增长。此次商洽会她带来的500瓶辣酱,6月16日就销售一空了。
未来,樊庆芳还想通过抖音推广自己的辣酱,同时还要推广怒江的人文旅游、风土人情,把怒江的民族文化讲给更多的人,“通过头饰、衣着等民族特有的服饰、上刀山下火海的民俗文化以及民族方言等,在介绍产品时把怒江的特色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傈僳族。”
商洽会上,消费者不断向樊庆芳询问,辣酱有没有在昆明销售。“这也是我要努力的目标,将辣酱卖到昆明来。”樊庆芳说。
云南网记者 赵黎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