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察隅边防团的汽车兵:那艰苦惊险的回忆,常在睡梦中把我惊醒 察隅至然乌,穿行在风光大片中

风雪高原汽车兵


张川生


我永远难忘的一段军旅生涯,1976年三月从四川南部县参军入伍,分配在西藏军区昌都军分区察隅边防团当四年汽车兵。那一千多个日夜驾驭铁马奔驰在高原的艰苦岁月,那段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经历永生难忘,那一幕幕艰苦惊险的回忆,常常在睡梦中惊醒,终生难以释怀。


我是察隅边防团的汽车兵:那艰苦惊险的回忆,常在睡梦中把我惊醒


西藏高原世界屋脊,海拔高,低温缺氧,气候恶劣,崇山峻岭,水流湍急,山高路险,高山峡谷,冰天雪地。


察隅县位于中、印、缅三国交界,与云南接壤,典型的海洋型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出产丰富,盛产稻米香蕉各种瓜果蔬菜,号称西藏江南。地处偏远,过去与世隔绝,人烟稀少,风光秀丽,真是世外桃园人间仙境。崇山峻岭中层峦叠翠原始森林密佈,察隅河水奔腾不息经沙玛流向藏南瓦弄(至今印度占领,62年反击战我军昌都军分区153团、157团与54军13O师由丁盛军长与郗晋武司令指挥从沙玛打出去攻占瓦弄)。我边防部队常年守卫着510多公里边防线,各个连驻地分散,交通十分困难,边防公路都是部队临时修建维护,路况极差,道路非常狭窄,弯多坡陡,桥梁均是在河道上用几根园木临时搭建,钉上几根抓钉固定,解放牌卡车开上去车轮左右打滑;遇上急转弯,要连续打几个倒车才能够通过,前轮常常挂在山岩边上转向,很多时候在狭窄路上后车轮只有主轮触地,付车轮悬空挂在路边通过,惊险万分!汽车兵就好比是杂技演员,没有过硬的技术和胆量哪是不敢在这行车的,内地汽车团的车因路况不熟是不敢随便放它们下来的。


冬季,天寒地冻,高原行车必须要精心保养不敢马虎,最怕途中出故障抛锚,那可不是开玩笑,常常会有生命危险。随车要带上很多配件备用,早上烤车要用喷灯(对油底壳预热),空瓶子(作为油路不畅时勾油),肥皂备用(水箱漏水救急堵漏),轮胎火补胶补胎,分电盘分火头白金等等,牵引绳防滑链大小镙丝锣帽一大堆,关键时刻,它们可以救命哟,有备无患。司机不仅会开车,还要会修车排除故障才是合格的司机。遇上暴风雪天气,只要有任务,照样出车。


记得78年冬有一次我执行任务,开北京212吉普车天亮从团部出发去昌都军分区,翻越海拔近六千米的德姆拉山,山峰雄伟,半山上冰雪茫茫,指甲大般鹅毛大雪漫天飞舞,公路上积雪一尺多厚,茫茫雪景十分壮观。


连续上山,回头弯过了数个遇上一个右转弯上陡坡,车轮打滑,一进一退反复多次始终冲不上去,无奈只好拿上工兵铲下车挖雪,高原山上挖雪不比内地,挖三五下就要喘几口大气,其中管理股张管理员(苍溪人68年兵,身体干瘦)高原缺氧,脸色卡白嘴巴发紫,头晕腿软,倒在地上大口喘气,我马上扶他上车休息,另一位政治处王主任(山东人,65年兵,原运输连长,多次立功获奖)浓眉大眼、身体壮实,但也气喘吁吁累得不行了,有气无力地说:不行……不行了!快下山返回吧。雪山在太阳光照射下十分刺眼,我没表态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不停挖雪,衣服脱了挽起袖子,自信有把握要拼命再试几下,年轻力壮不怕苦不怕死,干脆把皮大衣拿下来垫在后车轮下面,说:再来!王主任使了吃奶的劲推,我发动车子,发动机怒吼着,前后加力杆推上四轮驱动高速运转,车轮几番上下挣扎,终于脱困冲上陡坡,皮大衣也被卷了几条口子。(皮大衣在高原上真好,保暖救命,还可以临时急用垫车辆,在西藏汽车兵经常使用。)路面上是发青透亮的凝冰非常滑,路边是泡雪,一路上左一拐右一滑,一边悬崖万丈,一边陡峭山崖,稍不当心滑下去车毁人亡。一车人都紧张地牢牢抓住扶手不敢讲话。外面寒风刺骨,车里暖气十足,我是满脸大汗淋漓,小心翼翼双手稳稳地把住方向盘右脚控制油门,下午才翻过了山。靠近深蓝色的然乌湖边,我停住车下来检查车况,随便休息一下,下了山海拔高度降低了,大家身体、精神也好多了。漫天雪花飞舞飘飘洒洒扑面而来,雪风吹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公路两边堆积着几尺厚雪,我们回首遥望神奇巍巍雪山啊,真的感叹不己!今天想来那个年月在艰苦的西藏行车真的是出生入死,哪里会有谁去欣赏什么美景。


我是察隅边防团的汽车兵:那艰苦惊险的回忆,常在睡梦中把我惊醒


然乌湖是个三叉路口,一条路向西到林芝拉萨,一条路向北去昌都和成都,前面还有几座大山,属于川藏线干线公路,对于我们边防线司机而言已经不算什么了!小儿科!今天运气好,车辆争气未出故障,否则只有丢车步行十几里找道班住下等救援了。


七九年十二月送团长政委去拉萨西藏军区开会,司令部命令我和老兵陈志敏一人开一台北京吉普车出发,政委教我们穿上棉衣棉裤,带上干粮和水,在察隅因为常年气候温暖,冬天从未穿过棉裤,这一次穿上感觉十分臃肿。冰天雪地900多公里路,第一天在汾汾大雪中,晚上住鲁朗兵站,兵站早早准备好了暖气腾腾的住房,第二天下午到拉萨,车停在拉萨河滩边,浸泡在刺骨的冰水中把全车擦洗得干干净净进城,二天行程顺利到达。


会议结束返回途中却一路不顺,拉萨到林芝、波密(扎木)沿线均是沙石搓板、冰雪路,尖石钉子特别多,过去物资严重缺乏,轮胎更换很不容易,轮胎磨损严重,沿途被扎破了五次,停车补胎。雪山上寒风凛冽,拆胎,取下内胎找到漏点,点燃香烟引燃火补胶补胎,气温低,一个眼要补上几块,装好胎用气枪充气,我一口气可打一百多下,可见当年的身体真棒,首长们李学忠团长、佘华清政委、杨先贵参谋长、后勤处陈处长也是七手八脚轮流帮忙,他们都是老十八军参加过解放战争进军大西南、进军西藏老兵,没有丝毫首长架子官兵一致关心士兵,我们个个脸上双手冰得通红,不惧艰苦,我十分敬佩这些首长,他们身上具有的这种老西藏老兵的精神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第二天傍晚天擦黑了,下完德姆拉山刚过了竹瓦根,又遇到故障,车子不明原因居然熄火了,发动机无法启动,分缸线无高压火,拆开分电器检查,正在焦急万分,一路同行的察隅武装部小车来了,71年老兵(记不得姓什么了)技术好,打着电筒停车帮我一起抢修,他很快发现分电盘轴打断了,幸好他随车带有分电器总成,立马换上,一打火发动机启动了,全车一阵欢呼,此时团里陈志敏为救援我也赶来了,终于一起平安返回团部。


西藏夏季,行车常常遭遇泥石流爆发,山洪汹涌,冲毁公路桥梁,山上飞石垮方比比皆是,灾难事故常常发生,行车路途真要特别小心观察。记得七八年一次出紧急任务,送国家科考队一名被一营部队伐树砸倒负重伤专家到昌都75医院急救(这次事故当场砸死科考队长,轻伤还有几个)。下午立刻从团部出发翻越了德姆拉山和怒江山,刚经过了邦达兵站,进入邦达草原下大雨,靠右错车让到边上,泥泞不堪怎么也开不出来,下车挖路填坑,天上又是雨又是冰雹,打得车顶乒乒乓乓,我们满身泥浆,浑身湿透了,又冷又饿,寒风一吹浑身发抖,天也黑了,打个电筒,几个人轮换作业。二小时后才将车从沟里开出来。茫茫邦达草原漆黑一片,伤员疼痛难忍,一路呻吟号叫,我们心急火燎连夜马不停蹄赶路。我心想:国家科考队这些专家为西藏建设不畏艰险爬山埗水负伤,我一定要尽快将他安全送达医院。


摸黑紧赶慢赶过完了邦达草原,翻过了米拉山,半夜到吉唐兵站,也不好打扰,自己休息一下吃点干粮继续前行。祸不单行,又下起瓢泼大雨,只见路基下边澜沧江波涛翻滚,公路上尽是水坑泥浆湿滑难行,方向盘很难控制,左一滑右一滑,甚至更惊险是来了几次180度原地调头,那真叫人魂飞魄散,昏黑的车灯照着路面慢慢的爬行,隐约可见下面江水汹涌澎湃。全车人都紧张得睁大眼睛,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伤员也停止了呻吟声,一起观察着路面。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75医院,完成了这次任务。


我是察隅边防团的汽车兵:那艰苦惊险的回忆,常在睡梦中把我惊醒


在晨光照耀下的医院门诊楼外, 我、护送的政治处郑股长、特务连代川三人相视大笑,个个一脸全身糊得泥猴子一样,一身紧张和疲倦顿时烟消云散。


七八年夏季,我在沙玛边防前哨一连国防施工指挥部值班,运输施工物资。参加施工的有一连、工兵连、军区工程兵,陈玄忠付团长任总指挥。沙玛驻地与印军哨所仅一河之隔,遥相对视。这里海拔1400公尺,气候比较炎热,蚊虫叮咬,施工部队十分艰苦。


我刚入伍就在一连一排一班,另两个成都兵陈文熙、李君还在四排现分别任班长,南部籍邓海、何大周、苟绍凯等好多人很熟悉,他们在一线连队很辛苦,所以我对一连还是很有感情。


一次工指首长通知我去卫生队(察指)接团电影组来沙玛放电影,晚上接上返回,20多公里路途中天公不作美,突然狂风暴雨,山洪咆哮:下来了,刚过松古吊桥哨所一公里处,前面几百米左转弯就是跨河一座简易木桥。雨刮器急速扫着玻璃,车灯在大雨中能见度很低,我紧张地睁着大眼平稳行驶,一个转弯过来突然眼前是巨大洪水像一幅山水画般挂在半空中,夜色中河水泛滥公路齐刷刷被山洪冲断,我一个紧急刹车,急忙跳下车一看,前车轮距离公路断裂点仅二十公分,下面山洪奔泄,我立马跳上车倒车,迅速脱离危险地带,幸好我车速不快,如果快了刹不住车肯定翻车下河了,真的是庆幸!只好退回松古吊桥守卫班休息,当晚人多也挤不下,就与守卫班挤在小营房里放了二三部电影,他们是大饱眼福,美美地看着通宵电影。


第二天下午雨停了,我打电话报告情况,只好将车停在松古吊桥哨所,步行几公里返回沙玛工指,见到陈付团长,他说,安全第一,幸好你开车稳不开快车,否则又是大事故。


一次我们五台车由技术最好的老兵组成,前往米谷三营送物资,由何克英排长(仁寿人,七O年兵)、靳廷华付排长(乐至县、七三年兵)带队,何排长让我走头车。过了格拥村前面一原始山林,路边到处山花盛开,林中鸟声不断,我发现后面车未跟上,立刻停车等待,久等没有消息干脆步行走下山看看后面什么情况,几百米后见后车全停在公路上,全体人员手拿工具七手八脚在抢修道路,一班长陈德安(乐至县七三年兵)见到我急忙说:你开车刚过,右半边公路全压垮了,你命大福大哟。我一看路基垮了半边,倒吸一口冷气,真是悬!如果是这一翻下去就到察隅河里喂魚了。


西藏春秋二季,高原气候比较稳定,所以困难要相比稍好些。在西藏行车艰险的故事多不胜举,件件都让人惊心动魄!我遭遇过泥石流,山洪,垮方,故障引发无刹车无方向,水箱漏水,轮胎一天爆七八次,变速箱乱档无法行驶,油路进水,油箱爆炸,多少次险象环生,每一次都排除险情,化险为夷。一生一世唯一是部队这所钢铁熔炉培养了我不怕困难永远向前的坚强意志,终身受益!


有人说当年在西藏行车一次爬过的山,把一生爬过的高山都爬完了,行车一趟吃过的苦把一生的苦都吃完了。这话似夸张其实一点不夸张,是真真切切的!这话应该献给进军西藏老十八军前辈们烈士们!


回想那个年代,多少日日夜夜,每天有上千名身着65式绿色军装汽车兵常年在无边无际高原荒漠中,在云中,在山崖,在冰雪,在森林里穿行,保障了驻藏部队的物资供应,不愧称为西南国防钢铁运输线,多少战友为此负伤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


当兵苦,在西藏当兵最艰苦!最光荣!


守边卫国终生无悔!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张川生 成都籍,中共党员,一九七六年三月从四川南部县入伍,先分配到西藏昌都军分区察隅边防团一连,后到昌都军分区司训队学习,然后回到团汽车排,最后调团司令部小车班。一九八O年退伍,在中国农机西南公司任办公室主任,2014年退休。

作者

沿着丙察察进藏路书(5)

穿完丙察察,我们到达察隅县城。

察隅有“西藏小江南”之称,县城竹瓦根镇海拔仅2360米。察隅雨水多、森林多,气候四季温和。到了察隅就如回到四川。

察隅至然乌,穿行在风光大片中

察隅清水河,老蒋摄

察隅至然乌,穿行在风光大片中

层林尽染,老蒋摄

从察隅县城往南,是下察隅、沙马和上察隅,这里已靠近中印边境控制线。再往前,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从察隅县城往北,是八宿县的然乌,中间要经过德姆拉雪山,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海拔近5000米。到了然乌镇,就与川藏线(318国道)汇合。

察隅至然乌,穿行在风光大片中

下察隅路上,老蒋摄

察隅县城到然乌镇,短短160公里,风景越走越美,犹如穿行在风光大片中,我们走了整整一天——

这是一条壮观的冰川之路。从东南到西北,有贡扎冰川、不冻冰冰川、打弄冰川、日弄巴冰川、作求普冰川、塔罗冰川、来古冰川等等。

察隅之晨,老蒋摄

这是一条美丽惊艳的天路。除去冰川外,一路还有湖泊、雪山、牧场相伴。秋天,层林尽染,让你眼睛和心灵享受天堂级的待遇。

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防公路。它是察隅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道路,是察隅与各地联系的咽喉。在丙察察未通车前,是进出察隅唯一的通道。

察隅大峡谷,老蒋摄

察隅位置示意图

D10:察隅-清水河观景台-下察隅-僜人部落-上察隅,返回。单程110公里,柏油路。

察隅至下察隅,66公里,双车道;下察隅至上察隅,44公里,路面窄,个别路段仅容一车通行。察隅至上察隅这段路现已编入国道219线中。

上察隅镇,老蒋摄

上、下察隅自然生态好,镇上有中国邮政营业所,可买明信片盖邮戳。在下察隅大桥有一个边检站,持有边境通行证即可通行。

住宿:当天可返回县城住宿。上、下察隅镇也有住宿。

下察隅镇,老蒋摄

景点推荐

清水河观景台:从察隅到上下察隅,都是沿江而行,水质极好,流向印度。在察隅至下察隅路边,设有一个清水河观景台。

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察隅县中部,是藏东南峡谷最后的秘境。因时间原因未去,具体情况不清楚。

从这里通向阿扎村,老蒋摄

下察隅镇:位于察隅县南部。距察隅县城66公里。邻近边境,东南与缅甸相接,西南与印度控制线接壤。有人说,到了察隅,不去上下察隅是傻蛋。除了天蓝水绿、空气超好外,风光并无特别亮点,打卡地而已。

下察隅沙琼村:中国僜人主要居住地,村中有一农家乐,有当地特色鸡肉烂饭。僜人是我国56个民族之外、身份未获得正式认可的少数民族,不称“某族”,只称“某人”。在新版身份证上,民族成分一栏里写的是:其他。僜人信鬼不信神,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文字。

沙琼村,老蒋摄

阿扎冰川:在上察隅镇阿扎村境内,西藏海拔最低的冰川。公路只能通到阿扎村,阿扎村到冰川的路很烂,很险,普通人要走一整天。

上察隅镇:镇不大,一条街。镇头有一个刻着米古二字的石碑,附近有一个军营。从此往前路更窄,通往阿扎村。

察隅之山,老蒋摄

D11:察隅-丙察察岔路口-察隅大峡谷观景台-古玉乡-德姆拉山口-来古冰川分路口-来古冰川-然乌。160公里。

察隅至德姆拉山下,基本是在峡谷中穿行。秋天,彩林唱起主角,美得惊艳。翻过德姆拉山后,冰川唱起主角。

有两个地方特别要留意,一是在察隅与来古冰川的分路口,向上往察隅方向行驶一小段,找一高处拍雪山倒影和湖边的雅卡村。二是从来古冰川分路口至来古村,一路美景。

住宿:八宿铭景酒店(然乌湖边)。

景点推荐

德姆拉山口:察隅、八宿的界山,海拔4900米。

仁龙巴冰川:又称为日隆巴冰川,位于来古冰川以南,冰舌末端海拔4560米,延绵数公里,是世界上少有的中低纬度海洋性现代冰川,骑马或步行才能到冰川脚。

德姆拉垭口,老蒋摄

仁龙巴冰川,老蒋摄

来古冰川:不再来古村住宿,车辆只能开到停车场,骑马或徒步进去。去来古冰川脚下,路还远。去贡措冰湖,比较近,过停车场后的一个大拐弯处进小路,只有这大拐弯能看到停车场。小路进去走20分钟左右。

然乌湖:高原堰塞湖,国道318线上著名的湖泊。湖面波平如镜,雪山倒影入湖来。

贡措冰湖,老蒋摄

来古冰川,老蒋摄